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国际对冲基金香港避雨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1月29日 11:23  证券市场周刊

  国际对冲基金集体涌入香港,这只是全球金融格局变动的一个缩影。美、欧“逼”对冲基金离家出走,考验着中国监管者的智慧。

  本刊记者 闫铮 闫蓓/文

  美国对冲基金部分从业人员恐怕要失眠了。一想到FBI随时会敲开家门,把自己从美梦中揪起来,放在聚光灯下进行盘问,估计没有一个人会睡得安稳。近期美国FBI对3家对冲基金的突击搜查,并不是美国对冲基金2010年的头个“噩耗”,早在今年7月美国金融监管改革法案签署后,投行巨头们忙于剥离对冲基金资产一事,就让对冲基金们失去了靠山。在大洋彼岸,欧洲在今年10月出台的对冲基金监管方案,也折磨着对冲基金从业人员的神经。

  突然成了“过街老鼠”,对冲基金在沮丧之余也欣喜地发现,幸好地球上还有个地方叫做“香港”。由于资产管理业务逐渐成熟,金融监管制度一直保持稳定,并有中国内地这样一个经济高速增长体做后盾,香港已经俨然成为国际对冲基金的天堂。

  2010年初起,大量国际对冲基金涌入香港,近期,索罗斯携90亿美元在香港设立的对冲基金公司正式开业,也成为市场的焦点。

  11月初,香港证监会行政总裁韦奕礼公开表示,2010年前9个月,香港对冲基金公司的新申请数目已是2009年全年的总数。截至2010年9月底,香港共有307家持牌对冲基金公司,持牌的个人数目达2584名。此外,全球最大的对冲基金之一英国Man Group、GLG、摩尔资本(MooreCapital)均站在香港门口跃跃欲试。

  欧美对冲基金的大量涌入,造成热钱泛滥、香港存款激增、大量人才流动频繁,同时家门口的热钱蠢蠢欲动,也在倒逼人民币升值。香港究竟有多大的容量,来缓冲热钱对中国内地资产价格的冲击,急需进行定量评估。

  避风香港

  2010年7月22日,美国总统奥巴马签署了自经济大萧条以来规模最大的金融改革法案《多德-弗兰克华尔街改革和个人消费者保护法案》,其中“沃尔克规则”最令对冲基金紧张,其最主要的内容就是将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的业务重新进行分离,要求银行对PE和对冲基金的投资额不能超过基金总资产的3%以及银行自身核心资本的3%,并且两者只能取其一。

  这一规则迫使大批投行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剥离超限的对冲基金业务。

  9月曾有消息人士对《证券市场周刊》表示,高盛已将日本的对冲基金业务剥离。另有媒体报道,摩根士丹利、摩根大通等其他拥有对冲基金业务的美国投行也面临着类似尴尬。

  不光美国的对冲基金日子不好过,欧洲的对冲基金近来也叫苦连连。10月26日,欧洲议会批准一则对冲基金监管方案,方案条款规定,在欧洲经营的所有对冲基金均需注册登记及公布财务信息。

  据此美银美林在研究报告中指出,到2011年一季度,全球约有20%的对冲基金因缺少费用收入和新资金而被清算。规模不到1亿美元的小型对冲基金可能会受创最深。而“量子基金”创始人索罗斯显然更加悲观,他认为有2/3的对冲基金无法走出寒冬。

  在此背景下,香港已经挺身而出开始挑战纽约全球对冲基金中心的地位。在全球金融海啸之后,香港金融管理局官员并没有表示出严阵以待的紧迫感,他们无意改变为香港良好服务了27年的制度。香港金融监管政策的稳定吸引着大批国际对冲基金进驻香港。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所金融市场室主任曹红辉对记者表示,根据他的观察,国际大、中、小型对冲基金均开始在香港布局,部分大型基金公司虽没有将公司迁至香港,但也计划在香港开办事处。

  其中索罗斯正是其中的佼佼者,2010年11月8日,索罗斯在香港设立的分公司正式成立。有“欧洲股神”之称的安东尼·波顿更是早早在今年4月就完成了在香港的布局。未来以这两位“投资大师”马首是瞻的对冲基金还将源源不断涌向香港。目前不光是国际对冲基金。中国内地的对冲基金也开始了在香港的征程。11月5日,嘉实基金入股大摩前高管发起的香港对冲基金。11月13日,易方达基金对外公布,将在2011年在香港成立一只5亿美元的新兴市场对冲基金。

  人才流动

  对冲基金在香港的壮大过程中,也在抽离各中国内地领域的人才加入其中。

  今年7月,原中金首席经济学家哈继铭转投高盛,任投行部董事总经理。随后中金宏观经济分析师邢自强也在不久前转投美国对冲基金S.A.C。最近,中投公司董事总经理李应如也转投香港一家对冲基金。

  “这是中投自成立以后,离职的第一位董事总经理级别的高管。”一位熟悉中投公司人士对李应如的离开如此评价。在中投公司,李应如曾被认为是少有的年轻而有经验的女性基金投资人,自2007年加入中投公司,是最早一批中投公司引入的海归人才。她曾被委任至中投公司最重要的部门之一私募投资部,担任主管PE基金投资和部门协同的联合投资的董事总经理。在今年3月,李应如继续被委以重任,被派至由中投公司参股的中国-东盟投资合作基金(China-AseanInvestment Cooperation Fund)担任联席首席投资官,掌管10亿美元的投资,直至数月前,其投奔香港对冲基金。

  “中投已成立三年有余,随着其越来越成熟稳健,其部门及人员也随之开始调整,开始进入正常的人才流动循环期。”对于李应如的离开,上述人士也同样表示理解,并补充李应如原担任职务属于联席主管,在她离职后,该职位并不需要接替。

  李应如近日加入了一家总部位于香港的基金,该基金的投资人之一是香港首富李嘉诚的次子李泽楷。一位香港对冲基金业人士表示,李应如加盟的最大吸引力就是其年轻而富有资历,除了中投公司的3年大型基金运作经验外,李应如曾在美国最大、最负盛名的养老基金之一加利福尼亚公务员退休基金任职,长达两年。

  李应如仅是与之有类似返港经历的私募及对冲基金界的代表之一,离开的目标不一定是为了薪水,但看中的机会是一定的。

  香港证监会统计,目前香港大约有300名对冲基金经理,这个数字在过去18个月增长了五成,而排队申请的人数也创了历史新高。尽管基金经理人还没有完全摆脱2009年危机遗留的许多问题,但他们已经迫不及待地要冲向香港。

  随着高级资产管理人员向香港聚集,中国内地已经不知不觉之间出现了人才荒。不久前,一位猎头对记者表示,他替某私募公司寻找投资总监,一个多月以来毫无进展。深圳一家公募基金的投资总监也对记者表示,基金经理的招聘难一直是他的一块心病。

  香港发烧

  随着国际对冲基金的涌入,最直接的反应就是在香港市场的热钱集中涌入。根据香港金管局统计,香港人民币存款数字在2010年显著上升,由去年12月底的627亿元至今年9月底的1493亿元,增长率高达138%。

  值得注意的是,对冲基金并非善男信女,他们在香港的集结是要进行投资获取收益的。而高速增长的中国无疑是一个不错的标的。热钱在香港的集结、采用各种渠道进入内地,直接导致了对现有汇率制度的冲击。11月10日,当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创下自2005年汇改以来最大单日涨幅,至1美元兑6.6424元人民币。此前中国央行上调了每日中间价,调整幅度为近三周来最大。与此同时,中国国家外汇管理局发表声明称,将要求银行持有更多外汇,并加强对海外融资的审计,以限制热钱流入。

  但美元的印钞机也在高速运转,这加速了热钱的涌入。IMF称,美国扩张性货币政策的一个结果是,香港的货币基础在过去两年增长3倍。除了撤离到香港,留给对冲基金的避风港太少了。那么香港究竟还能承受多少资金?一位资深基金投资人告诉记者, 香港长期盯住美元汇率,相当于香港从美国“输入”极为宽松的货币政策,这就好像是美国在放水,而香港就是蓄水池,目前虽然香港的股市、房市大涨,但还看不到超级泡沫,证明这个蓄水池还有很大空间的蓄水量。

  不过再大的蓄水池也有满的一天,对冲基金的大量流入,必然造成香港本地资产价格的上升,虽然中国内地可以分流一部分资金,但香港作为“自由港”的便利优势,会让资金更青睐于投资香港市场。

  香港市场人士统计,最近两个月约有6500亿港元热钱涌入港股一试身手,截至10月底,港股的总市值达到2.97万亿美元,可见短期热钱对香港资产价格的巨大影响。虽然11月20日,香港政府开始为防范热钱征收额外的印花税,但是仍难有效控制热钱流入,“幸好”朝韩两国的最新争端会让这种状态有所缓和。

  

转发此文至微博 欢迎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 相关专题: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留言板电话:400690000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