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三大纪律化解私募投资拉郎配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1月01日 07:47  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壹私募网研究中心 陈尚淮

  与投资公募基金一样,阳光私募投资者也需要做基金组合,但因为私募基金投资金额大、私募投顾个性化色彩浓厚、公司体量和过往业绩差异较大等原因,投资者往往难以抉择。

  于是不少投资者干脆采用投资公募的“拉郎配”方式——哪个热销配哪个,分散资金投放多只产品。从科学理财的角度看,这种“拉郎配”的基金组合方式,并不适合私募基金的组合投资与配置,也难以取得最佳收益。那么,如何化解私募组合投资的“拉郎配”现象呢?壹私募网研究中心认为,私募组合的投资应该遵循三大纪律。

  杜绝同风格“拉郎配”

  私募没有常胜将军,这已成为共识。而同种风格的私募基金在不同市场环境下净值表现也显示出惊人的类似,牛市同涨,熊市同跌,这对于投资者来说并非只有锦上添花的喜悦,雪上加霜的概率也一样大。

  以积极成长著称的私募经理石波为例,尚雅系列的产品虽然净值表现良好,但产品的波动性也一贯较大,最大回撤率居高不下,旗下的尚雅4期成立于2008年2月18日,全年亏损36.15%,最高亏损45.78%,几近腰斩,但在2009年的小牛市行情里却实现了139.25%的高收益,位列全国阳光私募的第6名。

  同类型的私募基金瑞象丰年,基金经理陈军在2008年的亏损也达到53.58%,但在2009年里却实现了121.59%的华丽转身。

  试想,如果投资者“拉郎配”地选择这两只私募基金作为投资组合,那么在2008年是何等煎熬,在2009年里又是何等幸福,冰火两重天的境遇并非一般投资者可以承受。

  投资风格如同人性。对于投资者来说,不要指望私募投顾可以轻易转换自己的投资风格。投资风格一旦形成往往带有终身的烙印,而投顾的风格也正是私募基金个性化的最好诠释。因而,在做基金组合时,无论是激进的投资者还是稳健的投资者,最好回避将同类型的私募基金纳入组合。

  回避差异太大“拉郎配”

  既然同类型的私募基金不可纳入组合,那么将投资风格差异巨大的私募纳入同一基金组合是否可行?答案是否定的。

  对于私募投资者来说,追寻的是绝对收益,做组合的目的更是要科学地寻求最佳的收益,因而,投资者在选择私募基金时更需要“求同存异”,而投资风格差异太大的私募因为根本没有结合点,也就无法形成合力。

  以新价值2期和星石1期为例,掌门人罗伟广和江晖都是私募界赫赫有名的大腕,但他们的投资风格大相径庭,一个积极进取,仓位极重,换手率较高;一个保守到极点,牛市也半仓运行,换手率极低。这两只私募基金如果组合在一起,结局肯定是互相抵消,严重制约净值增长,出现“牛拉马不拉”的局面。

  比如星石1期在2008年盈利4.02%,这点收益根本无法弥补新价值2期多达43.21%的亏损,但当新价值2期在2009年大放异彩实现192.57%的收益时,星石1期29.81%的收益率却少得可怜,位居中下水平。

  此外,备受投资者诟病的TOT光大私募基金宝也是一个明证。那款混合了星石、尚雅、民森、从容、涌金的产品自成立那天起就是一个“四不像”,其净值表现乏善可陈。

  防止平稳主义“拉郎配”

  目前投资者大多认识到私募基金是高风险和高收益的结合体,因而均衡投资和分散风险成为投资者做私募组合的主要目的。不过,壹私募网研究中心的统计显示,仍有过半数的投资者平均分配投资金额,这其实又陷入另外一个理财误区。

  理财第一课往往是“不要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但如果把同等的鸡蛋放在同等的篮子里,其风险也未必会小过放在同一个篮子里,而且其带来的收益注定会少得可怜。

  我们精选了市场上三只有代表性的私募基金做平均分配组合,保守型的智德持续增长1期,稳健成长型的瑞天价值成长与风格激进的广金成长。这3只私募在2008年的最大亏损分别为-3.67%、-12.65%和-50%,在2009年的最大收益分别为46.21%、52.02%和106.81%,而截至今年9月实现的收益率分别为8.42%、25.86%和-15.52%。

  如果将这3只产品在2009年初各投100万元做一个300万元的私募投资组合,到年底时,我们发现该组合的收益仅为68.53%,而同期沪深300指数上涨96.71%。

  曾经的“拉郎配”造就了无数个不幸的婚姻体,如今,这个具有时代特征的词,早已成为过去时,在投资私募组合时,我们也更应该摒弃,而由专业的理财顾问来把持。

  

转发此文至微博 欢迎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 相关专题: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留言板电话:400690000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