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李旭利谢幕业内惋惜一片 监管层祭旗基金公转私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0月29日 23:39  华夏时报
上海重阳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合伙人、首席投资官李旭利
图为原上海重阳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合伙人、首席投资官李旭利(资料图片)

  本报记者 杨卓卿 北京报道

  李旭利的转身离开,让整个私募界为之惋惜。

  重阳投资合伙人、首席投资官李旭利已于10月22日辞去在该公司的职务,正式离开重阳投资。

  重阳投资向《华夏时报》表示:“对李总的离开表示无奈和不舍,接下来的主要工作是进一步完善投研团队。”而李旭利本人的手机则长时间处于关机状态。

  有知情人士向本报透露,坊间传闻李旭利被证监会调查违规交易并非空穴来风。该人士表示,明年就要出台的《基金法》将私募基金纳入管理体系,证监会近期有意遏制愈演愈烈由公转私的浪潮,其基金监管部正在调查一批公募转私募相关人士,李旭利或不幸牵扯其中。

  昔日公私募双栖明星

  他曾经是横跨公私募两界的双栖明星,与王亚伟等人同被称做是公募基金的黄金一代,而他本人则戏谑自己只是“最早的一代”。

  与裘国根一样毕业于人民大学投资经济系,之后,李旭利进入素有中国金融界黄埔军校之称的“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研究生部”。那个人才济济的班级集结了当今基金界人数众多的从业精英,莫泰山、李学文、郭树强、姜文涛、史博……他们都与李旭利同一班级,有些甚至是同一宿舍。

  上世纪末,李旭利是较早意识到基金业即将迎来爆发潮的基金开拓者之一,他在研究生毕业之后放弃进入央行的机会,直线南下进入尚在筹建之中的南方基金,并且在公募基金一扎就是11年。

  从交易员一路干到投资总监,刚跨入而立之年的李旭利又转战上海,成为交银施罗德基金投资总监。他以自上而下的投资理念著称,对宏观经济研判相当见长,在此趋势下进行资产配置和行业选择也几乎一向精准。在公募基金界,他获得过颇多赞誉,诸如,最长寿的基金经理、意见领袖等,“稳健”则是他一直以来的风格标签。

  2009年6月是李旭利职业生涯极其重要的转折节点。他选择自己创业,与裘国根共同创办“上海重阳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裘国根担任投资决策委员会主席,他本人则出任首席投资官。

  这一被业界称为“双剑合璧”的合作,促成了2009年招商银行对阳光私募的“破冰”之举,重阳3期产品首发即达到了11.5亿的规模,震惊业内。

  有如此强强联合的重阳投资一度被视为阳光私募的典范。近日,原交银施罗德基金总经理莫泰山加盟重阳,更是让各界对新的重阳系充满期待。不料此时,风云突变。

  巅峰时刻戛然“离去”

  不可否认的是,李旭利离开重阳投资的消息震动了整个私募界乃至基金界。

  记者在今年5月份曾见到李旭利,彼时神采奕奕的他作出了对A股市场的乐观判断,也作出了重阳系缘何重仓宝钢股份的解析。那个阶段,市场巨幅震荡,步步下跌。宝钢股份、中国南车青岛啤酒等皆为重阳系当时的重仓股,李旭利说,他愿意耐心等待市场重新青睐蓝筹时刻的到来。

  他提到转做私募之后,对投资水准要求更高,也提到自己对重阳及整个私募行业寄予的厚望。

  “我们希望将来能够做成中国一流的专业财富管理机构。”当时的李旭利这样描绘其美好的愿景,“想做成优秀企业是我跟裘一致的想法。”

  “我可以直白地说,我们的目标从来不是按100亿来设定,如果按照这个来设定,意义就不是很大。”他一脸严肃,或许他曾憧憬着重阳投资有朝一日步入千亿时代。

  李旭利还说道,一个基金经理要经历三个十年周期,“第一个周期基本还在学习,第三个周期则已错过时代,第二个周期是最为关键的。”无疑,随性坦诚的他正处于第二个周期,用努力打磨的事业巅峰期。

  只是,事与愿违。

  李旭利离职重阳的消息传出之后,不少基金界人士都表示担忧、惋惜,相关传闻四起。

  一位与裘国根、李旭利两人都熟识的私募人士在谈及此事时表示:“此事涉及公募、私募,原因十分复杂,我们都希望私募行业往好的方向发展,现在只能静观其变,两三个月之后事情大概就会清晰明了。”

  制度性缺陷才是最根本的

  范晓曼

  李旭利,辞职!在市场渐显好转之时,私募风云人物悄然出走,业界一片哗然,猜测纷纷,李旭利的手机一直处于关机状态,他选择了沉默。重阳投资给出的答复非常简单:身体及个人原因。

  谁都明白,背后的事绝非偶然。

  私募快速成长很快变成小公募的规模,但随之而来的问题出现了……

  坊间传出了不利消息,此番突然消失在众人视线之外,与其原来就职公募期间有瓜葛,但尚不知是牵涉到“老鼠仓”还是利益输送?

  长着一张阳光的脸,略显敦厚,以重阳投资合伙人身份聚焦媒体镁光灯一年之久的他,在投资者眼中显然是位不可多得的“私募天王”。

  和裘国根合伙成立重阳投资,募集额一度达50亿左右,李旭利如此大的号召力让许多有着行业优势的公募基金经理多少有些汗颜。没有银行强大的渠道支撑,没有公开宣传的渠道,这些并不妨碍重阳集聚的人气。只是投资者没有想到,有一天,李旭利会黯然离去,还要相信重阳吗?这是摆在投资者面前非常现实的问题。

  当然,我们有理由相信,重阳会继续延续李旭利时代的风格,但笔者却以为,更多成熟的投资者会有自己的选择。

  50亿,几乎是小公募的水平,虽然相较公募在契约上有很大的灵活性,但这一规模在市场反复时也不是很好把握,笔者曾想过,私募的规模究竟该多大为宜?

  其实,对私募,从监管层到市场及舆论环境都给予了很大的空间,笔者曾与公募基金的老总聊过私募崛起的现状是否会影响公募的积极性这个话题,一位非常乐观的老总对记者表达了她的愿望:希望私募能顺利地发展,在此过程中总结经验,或许有些是公募可以慢慢接受的,相互促进。但李旭利的出走让其非常意外也很惋惜。

  不过,证监会基金监管部副主任洪磊最近的一次讲话似乎预示着什么:随着《基金法》修订工作的完成,离开公募基金的那些高级管理人、基金经理,只要没有违法违纪的,可以注册自己的基金管理公司。

  笔者同时获悉,证监会此次“调研”恐怕会涉及到几位从公募转投私募的人士,或许,这是监管层为了封堵这种一窝蜂“私奔”潮的开始,更严厉的措施还在后面。

  有基金界老总为笔者分析,出现这样的状况,其实制度缺陷才是根本。

  他用了一句很形象的话:要把基金经理当人看,许多公募基金经理其实在冒着人身风险,因为不知道哪一天,查下来,就会认为有利益输送的嫌疑。同时,舆论上和业绩排名上的压力更多地把人逼向了私募界。

  看过《华尔街2》的人都知道,迈克尔·道格拉斯所扮演的戈登,8年后出狱,虽然已经落伍但依然不能舍弃金融博弈的那种情怀,因为它甚至要超越亲情。

  既然基金经理们也是人,而且凭借他个人的专业,让他无谓地放弃交易股票,眼看着大把可以赚钱的机会,就从眼皮底下溜走,岂非可惜!

  笔者的意思,并非鼓励基金经理们搞利益输送或老鼠仓。其实,监管层可以尝试备案及抽查制,如果基金经理们个人操作股票已经提前向公司报备,并在突击检查时没有与公司操作股票有利益关系,又何尝不可呢?这样就不会有大把的好基金经理冲向私募,也不会让留守在公募的基金经理们冒险进行利益输送。

  作为监管层,洪磊也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大股东往往为了自己的利益,不重视投资人的利益,甚至不尊重职业经理人的正确理念,并已经损害投资人以及职业经理人队伍的信心。

  的确,有时候,总经理插手投研的事亦非偶然,有些投资总监和基金经理的确很为难,他们在很多投资思路和决策上做不了主,并不能完全实现自己的抱负和理想。

  据透露,下一步监管层要探索创新公司型的基金,公司型的基金是职业经理加独立董事构成基金信托的方式,让更多的职业经理人能够把自己对市场的理解注入进去,满足社会的不同需求。

  

转发此文至微博 欢迎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 相关专题: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留言板电话:400690000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