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陈心:中坚企业的崛起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0月18日 16:57  新浪财经
陈心:中坚企业的崛起
图为重阳投资高级副总经理陈心演讲

  新浪财经讯 2010年10月17日,第四届好买基金经理峰会在上海举行。论坛主题为“寻找明日之星”。以下为海重阳投资管理有限公司高级副总经理陈心演讲实录。

  陈心:谢谢大家,谢谢好买基金今天给我们提供这么好的平台,让我们可以和大家有比较好的交流。

  我来,本来是安排我们公司的李总来的,但李总生病,所以让我来讲一下。

  这个题目叫《中坚企业的崛起》,这是我们李总5月份的时候写了一篇文章,这篇文章涵盖了我们当时投资的一些看法。一个核心的观点是我们觉得当时二级市场里面大蓝筹股票估值实在是太便宜,严重被市场忽略。其实从那时候开始,我们公司的投研团队,无论研究重点还是投资重点,都已经从前期消费往蓝筹股方向转。我们对我们这些投资标的很有信心。

  今天我和大家沟通的主要是三个部分,一个是中坚企业的必然崛起,二是如何挑选中国未来的中坚企业,第三是和大家沟通一下我们重阳投资的情况。

  大家都知道,随着08年次贷危机以来,全球的经济环境发生了重大的改变。欧美国家的消费需求锐减及人民币增值的趋势,包括国内生产要素价格的上涨,无论从土地还是水电等资源品,还有劳动力成本上升,这些在我们看来是生产企业不可扭转的趋势。尽管我国推出很多对冲、外债锐减等的政策,但这也需要我们企业做出自身变革应对变化。你看我们现在企业当中,很多变化是在潜移默化的发生中。中国古话说“穷则思变”,我们很多的企业已经做出了应变。很多企业,过去是两头在外,来料加工。他们只是把东西做得便宜,控制好成本。但现在,他们需要在更激烈的竞争环境下谋生存,这样他们必须要推出差异化的东西。从过去的单一成本竞争,现在还要做好品牌、渠道。现在是技术加管理、加效率的提升,这才是可持续的提升。

  究竟哪些企业会在变革当中受益?大家谈到市场环境的改变都非常紧张。但是我们认为一个市场结构的变化,有受益者也会有失意者。如何找到受益的企业?大家现在在说新兴产业和服务业,经济转型当中,他们是天然的受益者,无论政策也好,从其他的方面也好,这些企业都会获得比较良好的先发优势。很多新兴企业是对传统企业会进行代替,不会受到传统利益的束缚。但是回过头来说,这是一个新兴的产业,所以我们研究人员判断,这个企业在行业当中的地位,及他未来是否可以持续发展?这都需要经过时间、经过市场充分竞争的检验。

  大家可以回顾一下90年代末、20年代初,大家对互联网企业非常追捧。大家再想想,当时热门股票还有几个?真正走出来、具有竞争优势的都是在互联网泡沫破了之后,03到05年,像百度、Google、阿里巴巴、淘宝,都是在行业充分竞争,经过洗牌之后,大家找到更合适的商业模式之后才产生了一批真正有竞争力、真正有可持续成长的企业。在我们看来,在新兴产业和服务业当中,你去找,会比较容易找到,但比较难。在被大家广泛忽略的传统行业当中,由于变化可能带来一些转变,由于转变带来的机遇,对这些行业在未来占有领先地位有很好的推动。比如家电行业,啤酒行业,现在具有领袖地位的行业市场规模、市场份额都已经非常明确了。这些行业都是经历了行业痛苦整合、挣扎之后才形成今天的规模。原来供给严重超过需求的增长,导致行业的资本收益率下降,从而竞争加剧,产生优胜劣汰,弱者踢出去、强者留下来,行业的优势向这些行业集中。现在我们可以看到,水泥、钢铁行业也在进行这些结构的变革,现在具有领先优势的行业,像在技术、品牌上拥有领先优势地位的,很大可能他们将来会成为这个行业生下来的强者。

  从另外一个视角来谈这个问题,这两年国内固定资产投资非常旺盛,造就了一批业绩非常好、竞争力持续提升的行业。你再看国外的建筑市场非常低迷,这种低迷造成海外一些工程机械生产厂商日子过得非常苦。国内企业,由于国内建设周期和海外错位,导致他们有能力到海外获取技术,或者是雇佣海外非常优秀的人才,现在价格便宜;或者直接收购海外的企业。同时,在海外建立制造基地、研发基地,或者扩展销售渠道,建立品牌、建立负责机构,这对海外市场走出低谷再次爆发打下了非常好的基础。另外一些行业也有类似的例子,比如由于能源价格上涨,交通运输方式的转变,我们国家投资高铁,中国的高铁是在这么多年来,中国唯一可以做技术出口的企业。他们的竞争力在未来国家主导全面推向海外的过程中是最终受益者。还可以看到我国的核电领域投资。这些小的领域,都是因为国内投资让这些企业整体实力得到迅速提升,然后把我们国内的成本优势、技术优势扩向海外。以后,如果要在中国找中坚企业、中国经济的脊梁,我们要从这些实实在在的企业当中去找。

  二、如何寻找中国未来的中坚企业、如何投资?我前面也讲了一些思路,我大致和大家沟通一下我们重阳投资对市场中短期的看法。这个看法前两个月我们已经提到了。随着宏观经济环境的逐渐平滑,大家对政策预期的逐渐平滑,及一些大盘蓝筹股的业绩超预期的实现。包括前段时间医药板等股票,客观讲我们觉得大多数股票的估值会随着他们业绩无法达到或者超过预期而向下行。随着市场风格的转换,我们总体的感觉是这个市场指数会继续上升,中长期我们会非常乐观。短期制约市场的两个核心矛盾依然存在,一个是微观和宏观层面的偏差,上市公司业绩增长趋势总体良好,宏观方面在工业增加值和增速放缓,出口增速面临下降,地产调控及通涨可能导致货币政策收紧等不确定因素。另外一种核心矛盾,就是所谓价值和成长股估值的偏差,前段时间大盘蓝筹股估值非常低,市场缺乏投资热情。消费医药创业版中小板市场投资热情高涨,但估值已较充分体现增长潜力,如果这个潜力无法达标就会下下修整。

  这是市盈率结构性差异,这个数字和我们最初判断有了一定的改变。中小板、创业板、生物医药等估值已经下来了相当一块。但是你横向比较板块间的估值,实际上还是差异很大,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结构性偏差。

  有人可能会说成长股的高成长性,应该有一个很高的估值。但是你简单的衡量一下这个板块间的PEG水平,你已经为他的成长性付出高的价格,他估值向下的可能性可能要比向上的可能性大。

  寻找中国未来的中坚企业,作为我们做研究的,我们其实并不是特别关心明天或者后天什么股票会涨,而是想中国未来三到五年哪些企业可以生存下来,可以有比较好的竞争力?这些企业去哪里找?中小板的利润占5%,占总市值的11.8%。但是上证、沪深他们占A股总利润是60%多、70%多,但是占A股总市值的是40多%、50%。

  当然,我们不排除新兴产业中必然会涌现出一批优秀公司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但是现阶段能见度仍然比较低。将来,可以出3、5个了不得了,你要从几百家企业当中筛选,这对我们来说成本收益不是很核算。一些新兴行业都是起步阶段,现阶段他们的能减度非常低。可能有一个先发优势,他们在市场有比较好的市场份额,可以调整策略形成巩固信市场格局下可持续的竞争优势。传统行业当中的部分蓝筹公司在新的市场环境当中可以保持并强化已有竞争优势成为可持续的行业领袖。

  接下来和大家简单沟通一下重阳投资,我们是01年成立的,09年设立合伙之有限责任公司。投资目标是帮客人获得可持续的业绩成长,目前管理的资金是70亿的水平。投研团队设了首席投资官、下面有基金经理、研究小组。我本人是其中一个小组的组长,另外一个小组是另一位资深的同事乔奕带领。

  我们重阳一期累计增长收益是174%,后面几期收益也不错。

  我们还获得了一些荣誉和奖项,就不一一说了。

  我们说一下投资理念和风格,价值基础上的博弈,机遇严格中长期价值判断下的逆向投资。我们要看公司中长期的竞争优势和成长潜力,市场估值是否体现公司真正的价值。逆向投资就是在不被市场喜欢的时候买入,可以以较低的价格购买,下行风险较小。市场部追捧,流动性比较好,冲击成本的可能性较低。我们找冷门的东西,希望以萝卜的价格买人参,而不希望在人们疯抢的时候以人参的价格购买萝卜。

  博弈是什么?就是投资时机的选择。这种博弈,是要降低持有投资的机会成本。我们有一些策略,像宏观分析辅助行业配置决策、分析投资者风险偏好的变化、分析市场流动性的变化、关注标志性实践催化剂的效应。我们原则是以价值判断为主。

  主要的选股思路是寻找结构性和差异性的市场机会,这个过程中投资中长期具有可持续竞争优势和业绩成长被市场低估的龙头公司。一个是短期因素导致公司中长期发展潜力和价值被市场低估,比如前段时间我们对地产股的判断。大家抢房子,但是大家看,价格没有跌下来。如果看房地产的股票,连续15个月下跌,市值跌了一半多,这种明显的背离,是对房地产股票价值的低估。另外是公司的竞争优势被市场忽略,比较有代表性是保险的股票,大家比较多的关注保险公司的收益,但同时大家忽略了保费增长的持续性。另外一个角度是寻找公司真实成长性被市场低估的,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工程机械、运输机械、家电,我们觉得他的成长性并没有被市场真正的挖掘出来。最后是公司被市场错误的归类,比如归到夕阳行业、周期性行业,一些公司具有特殊性,因为上下游的产品结构完全可能和行业背离。我们觉得,这些恰恰是这些公司的机会。

  我们的资产配置,是机遇可选投资标的多元化配置,以严格公司价值判断确定投资标的,以自上而下的宏观分析辅助行业配置判断。这两者的基础上还会基于可选投资标的的价值潜力和行业剖配置判断组建适度多元化的投资组合。

  今天就和大家交流这些,谢谢大家!

转发此文至微博 欢迎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 相关专题: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留言板电话:400690000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