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洪磊:基金要进行深刻的改革 重要问题不能回避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0月11日 16:43  《当代金融家》

  《当代金融家》五道口议事厅——基金业如何破颈

  【背景】

  今年以来,基金业高管离职传言不断。无论是老牌基金公司还是新兴基金公司,总经理或投资总监挂冠而去的“小道消息”可谓层出不穷,成为业内乃至媒体热议的焦点。尽管标榜“专业理财”的基金公司上半年成绩让人失望,但基金公司的管理费、托管费同比却在增加。截至 8月28日,基金半年报已经全部披露完毕,60 家基金公司旗下665只基金整体浮亏4452.53 亿元。与浮亏成反比,基金公司直接向基民收取管理费收入却不降反增;一反一正之间,一条近乎完整的基金利益链摆在持有人面前,持有人承受的是巨亏,但管理人、渠道收入反而猛涨。基金公司盈利模式遭到了强烈质疑。与此同时,首次在半年报中披露客户维护费也呈增长趋势。在业绩巨亏的背景下,基金渠道支出不降反增,基金公司“有苦难言”。面对强势的银行渠道,基金客户维护费的上涨或许只是开始。以上这些折射出中国基金业经过12年的发展已进入“瓶颈”期,反映了行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难以回避的问题,制度创新亟待破茧。

  【议事厅嘉宾】

  洪磊     中国证券业管理委员会基金监管部副主任

  路博     国投瑞银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李永森   中国人民大学证券与金融研究所教授

  闻群     天相投资顾问有限公司首席分析师

  李培库   深圳市财付通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马晓东   深圳市财付通科技有限公司市场总监

  主持人:《当代金融家》记者 冯戈

  反思基金高管离职职潮

  高管离职也反映了基金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的问题

  路博(国投瑞银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最近媒体对很多基金公司高管的离职炒作得沸沸扬扬,包括行业内某大型基金公司的总经理和基金经理都传出了辞职的传言。我觉得离职有几方面原因:

  一、从公募基金到私募基金去,更多的是一种个人追求。在公募基金行业里这些管理层或者基金经理只是一个打工者,给股东方贡献利润,后来想自己开创一番事业,可能就到私募基金去了,这样自己就拥有了股权,有了更好的机制、更好的发展空间。

  二、可能也是劳资双方的一种碰撞。劳资双方的追求本身就是一种矛盾,股东对公司的发展、公司的机制有自己的理念,但管理层也在争取自己的一些利益,这就会有一个冲突。这也是高管辞职的一个原因。

  另外,从深层次看,高管辞职也反映了基金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的问题。现在基金公司的股东比较单一,主要由一个大股东占控股地位,所以股东控制公司的欲望就比较强烈。基金公司的大部分股东都是国有控股企业,股东想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做,作为经营管理层方面的基金公司的高管和股东的这种碰撞会比较激烈。所以,如何使基金公司的治理结构更合理化,股东更为分散,管理层起到更重要的作用,这是比较关键的。

  国内一些比较大的基金公司为什么发展这么快,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管理层的话语权比较重,股东对经营干涉得比较少一些。

  需要对现有的基金经理评价体系反思

  李永森(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教授):基金公司的高管、基金经理跳槽频繁,有两个方面值得思考:一是对基金经理人价值的评价,二是基金经理价值的发挥。需要对现有的对基金经理的评价体系反思一下,基金经理现在的这个位置是否能够充分把他的作用发挥出来或者是把他的价值体现出来。

  基金业的市场化程度还是比较高的,基金管理公司的投资人主体之间的差异,也造成了其对基金经理人价值的评价的差异,这就导致了基金经理人流动的出现。

  我相信更多的基金经理人流动的最后方向不是流出基金业,还是在业内流动,他们实际上还是希望在业内发挥更大的作用。现阶段,这种流动对基金业的发展是有益的,对未来刚才我提到两个“价值”的体现也是有益的。

  对公募基金的基金经理和私募基金的基金经理的评价有比较明显的差异。私募基金更多的是靠市场的选择;公募基金在某种程度上受到的约束会比较多,但很多约束实际上是必要的,包括监管的约束。一些基金经理人随着基金业的发展成长起来了,这时候他可能需要一个更好的平台去发挥他的价值。所以对基金经理的价值评价我们需要反思一下,如何评价公募基金的基金经理人和私募基金的基金经理人价值?如果我们客观去看,有些差异可能是必要的。

  目前我们基金业的环境是比较宽松的,基金经理人只要有流动的意愿,相对来讲基本上不受太大的约束或者限制。从积极面来看,这有利于基金经理人发挥更大的价值。当然也许有的不会发挥更大的价值。但我们应当肯定,流动的过程当中每个基金经理人会找到自己的定位。

  有些流动可能是好事情,有些流动可能就不是好事情

  闻群(天相投资顾问有限公司首席基金分析师):公募基金行业是市场化程度非常高的行业,无论是基金经理人来说,还是公司高管基本都是聘用制。从某种程度来讲,市场化程度比较高的职业必然会有一定的流动,只不过基金业的流动受到大众的关注非常高。

  我们国家现在的公募基金全部都是契约型的,基金管理公司说白了就是替投资者代为管理基金资产,并非是基金资产的所有者。目前国家对设立基金管理公司有比较严格的限定,发起人主要是证券、信托、银行等一些金融机构,对股东也有非常严格的限制。当然,有些管理层可能是由股东方派来的,但是也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市场上聘用的。这就使得两者之间会有一种利益上取向不同的东西。

  国外的基金公司中采用公司制的比较高,我们国家现在还没有。公司制的基金公司的管理者本身就是基金的所有者,这样管理者与公司的黏合度就很高。而现在的管理层是在管别人的公司,可能到一定程度,一些高管在职业上自然就会有一些诉求,如基金经理跳到另一个公司当投资总监,或者公司副总经理跳到另外一个小基金公司当总经理了。

  当然收入可能也是一个方面的原因。因为基金管理者首先是替投资者挣钱,收取的大部分管理费也是股东的,管理者只是挣工资。目前这个行业收入相对来说还比较高,但是到了一定程度之后,管理者可能会觉得付出和所得不一样,觉得如果做私募可能会有更大的发挥空间。

  今年以来,基金公司从副总经理到总经理级别都有一些流动,不能把所有的离职都看作是负面事件,有些流动是良性的。做基金管理公司的评价,股权稳定性、高管稳定性、核心投研人员稳定性都是我们评价的内容。一般来说如果只做量化评价,高管以及基金经理的变动就要被扣分,队伍稳定性强评价可能就好一点。但实际上真正运用这个结果的时候还是要分开看,有些流动可能是好事情,有些流动可能就是不好的事情。

  比如,一家老基金管理公司发展很多年,一直没有一个很好的面貌,股东变更后,高管、核心投研人员也发生了改变,公司也开始向好的方面发展,这样的例子很多。从这个层面说,这样的变革是输入新鲜血液,是好事情。从另外一个方面,一个公司的核心人员变动后,后续工作如果衔接不好,就会对这个公司的运作产生影响。

  高管离职与常年比较,并没有特别大的变化

  洪磊(中国证监会基金监管部副主任):截至9月20日,今年的基金经理变更是168人次,占到基金经理总数522人的32.18%。其中有87人是在产品之间的调整,真正离开这个行业的是69名,占到行业基金经理总数的11.6%。

  在基金公司的高管人员方面,有6个董事长、6个总经理和1个督察长出现了变动,比例占到基金公司高管人员的10%。其中有4个董事长、4个总经理调离,是由于公司成立董事会到期正常的更替。有一些特殊原因导致的变更只有1个董事长和1个总经理的辞职,这个数字与常年比较,并没有特别大的变化。

  但是为什么在这个时候引起了比较大的关注?这有一些背景。一是国际经济危机现在并没有完全走出谷底,大家对未来可能还充满了一种疑虑。二是基金行业经过了2007年以来的高速发展,投资人又经历了2008年和2010年上半年两次比较大的损失后,对未来自己财产的安全也有一些担心。在今年基金行业半年报公布以后,这两个因素导致了大家对公司高级管理人员和基金经理变更情况极度的关心。     

  固然基金经理和高管人员非常重要,但是基金的业绩不是仅仅取决于某个人的能力,而是取决于公司的一整套制度的保证。基金产品业绩的好坏还取决于整个市场的好坏,取决于投资标的的好坏。从理论上来说这些基金业绩会有差距,但如果把排名抛弃掉的话,排名第一名和第十名差异的业绩几乎没有太大的差别。

  客观分析基金经理的离职,原因无外乎几个:一是基金经理或者公司高层管理人员的理念或者表现与公司对他的期望有一定的差距,所以把他解聘了。二是基金经理、高管的理念和公司或者公司股东有差异,自己选择离开。三是基金业经过高速发展以后,很多基金经理也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了比其他人更多的收入,当市场遇到困难的时候,一些基金经理想暂时离开这个行业。当然还有一些基金经理做了一些不适当的事情,在监管部门压力加大的情况下选择主动离开。

  首先, 我们要尊重他们的选择,不应觉得离开就是离经叛道。其次,中国的资产管理领域还处在初级阶段,目前只有公募基金有明确的法律地位,受到法律的保障,所以很多基金经理在公募基金中是建立了很好的个人交易记录和社会的声誉,如果离开这个行业,个人的交易记录就失去了保障。

  同时我们也看到,基金业在机制上还存在一系列的问题,有些问题正在通过《基金法》的修改加以解决。但是所有问题的解决有一个共识凝聚的过程。今天公募基金的发展,是由于过去进入这个行业的高门槛成就的,今后要成为公募基金的经理,一定是要依靠自己的信用,而不是依靠公司股东乃至监管机构的信用,依靠自己的历史交易记录来赢得投资者对你的信任。

  今天公募基金的经理所处的位置是全社会中做资产管理的人员中最有利的,因为他的交易记录是最公开的,最能够被宣扬。在这个过程中,基金经理应该充分利用这个转型期,在基金业还没有真正、完全实现市场化的机会中提高自己投资的能力,建立自己的风格和品牌,以便在行业真正进入市场化的时候,能够去建立自己的管理机构。

  基金经理人的业绩历史记录应逐渐完善

  李永森:对基金经理人业绩的历史记录应逐渐完善。现阶段有几百只公募基金,有些中小投资者获取信息的时候不那么容易,选择基金的时候可能有些困难,有些信息应该是公益的,公众应该可以非常容易获取。如果选择基金的时候能够非常便捷地找到相关需要信息,会有利于投资人的选择,如想知道基金经理人的从业经历、基金的业绩,包括他受过的处罚都能够很容易地检索到,就会对基金经理人的行为起到更为市场化的约束作用,会有利于其健康成长。

  中国的基金信息披露制度在全世界的资产管理行业都是领先的

  洪磊:中国证监会一直致力于信息披露的监管,正在筹划成立“电子化信息披露中心”。

  经过12年的发展,中国基金业基本成熟,已经建立了完整的法规体系,形成了以《基金法》为核心,涵盖公司、人员、投资运作、销售、托管等方面的十项部门规章为主体,近百个规范文件为补充的基金监管法规体系。基金管理的公司治理和内控基本上是健全的。

  基金管理的很多技术上的基础性工作,比如基金的会计制度、估值制度、信息披露制度等已经建立完成,这些都是保持行业透明度和健康发展的非常重要的制度。可以说中国的基金信息披露制度在全世界的资产管理行业都是领先的,如引入了电子化的“XBRL技术”披露手段,用数字化“标引”方式的披露,所有的信息很快就能统计出来,这在全世界也是率先实现的。当然还包括基金的托管制度等等一系列制度,为整个行业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础。

  中国证监会对基金业的监管体系现在全部搭建完成,能够对基金公司的投资动态了如指掌,能够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今年,随着这些系统的建立,监管部门对基金公司高级管理人员开出的监管罚单超过基金部成立以来前10年的总和,所以对基金资产的安全,广大投资者应该要有充分的信心。这个信心不单是对基金的信心,也是对国家前途命运的信心。

  旱涝保收合理吗

  浮动管理费率在公募基金行业内不可行

  闻群:公募基金的管理费是固定费率,因此基金的管理费与基金的盈亏没有关系,只跟基金资产规模的动态变化相关,特别是和偏股型基金的资产规模的变化相关。现在公募基金中有75%左右是股票型基金、混合型基金,如果按资产规模来算,这个比例占到85%左右。所以偏股型基金的表现是引起整个公募基金规模变化的主要原因。

  2010年上半年基金管理费是149亿元,这个数值相对于2009年上半年同比是增加的,但相对于2009年下半年环比是下降的。并不能简单说2010年上半年管理费就是增加的,要搞清楚同比还是环比。那么,2010年上半年基金管理费为什么相对于2009年上半年是增加的呢?原因就在于经历了2009年市场的大涨,偏股型基金股票市值大幅膨胀,所以在2010年初逐日计提管理费的时候基数就比较高。而2009年上半年管理费计提的基数比较低,因为2008年全年市场大跌导致基金股票市值大幅缩水,基金整体资产规模也下降得很多。

  所以管理费一个动态变化的原因就是管理费计提基数资产规模的变化,特别是偏股型基金股票资产的变化。

  基金亏了,是不是就不该收那么多管理费了呢?那么,反过来,也有一个问题,盈利多的时候是不是应该给基金管理公司更多的管理费?好像也没有多收。比如2009年偏股型基金整体给投资者挣了百分之七八十的收益,但是管理费收入相对于2008年反而是下降的。目前管理费就是这样一个制度的设计。基金的盈利和亏损都是和持有人相关的,基金持有人(基金投资者)最大的权利就是分享基金的收益,最大的义务就是承担可能相对的亏损。这是公募基金的定位所决定的,在相应的法律法规中都是有明确条款的。

  以上是关于管理费收入的第一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浮动管理费率在公募基金业内不可行?我们觉得不太可行。因为公募基金面对的是最为广泛的普通大众投资者,1000块钱就可以买,定投的话几百块钱就可以买了。开放式基金持续的申购赎回使得浮动是费率机制会非常复杂和难以计算。进一步说,即使浮动的费率机制可行,那也未必真的保护了投资者的利益。如果实行浮动费率,基金公司管得好,利润会非常大;如果管得不好,他最多管理费不要了,大部分损失还是得投资者承担。这可能会诱发道德风险的出现。

  第三个方面,从费率水平来看,现在1.5%的管理费与国际水平相比也是不高的。“旱涝保收”的收费模式对公募基金来说相对还是一种比较合理的模式。

  举个不太恰当的例子,基金管理公司和基金持有人的关系有点像庄园主和长工的关系,就是一种雇佣关系。庄园主出资源,长工帮他去打理,庄园主只付固定的费率。长工管得好,庄园主多给他一点种子,管得不好就少给一点种子,或者干脆把他辞了再挑一个技术更好的人来管。

  选择固定收费模式也体现了监管部门对基金行业的负责

  路博:首先,当时证监会选择固定收费模式的时候,应该是考察了国外情况,对于公募基金基本都是采用固定费率。固定收费模式也是体现了委托人承担风险和收益的信托原则。

  其次,选择固定收费模式也体现了监管部门对基金行业发展初期的保护。基金行业还是很年轻的行业,在行业发展的12年中,2005年刚开始盈利,采取固定收费模式,首先考虑的是这个行业要健康发展起来,有了一定实力,才能采取其他一些收费方式,这也是对投资者的保护。固定收费模式保证了基金行业的健康发展,度过了培育期,这样行业下一步用什么机制去发展,等行业成熟了再考虑。

  基金管理人的管理费应针对不同的产品采取不同的收费方式

  李永森:固定费率模式有好的一面,但也有它的弊端。浮动费率似乎和业绩挂钩了,实际上也有弊端。联想到当年我们的国企改革时候的承包制,那时候出现的问题就是拼设备,为了超额完成指标,去拼,实际上把后面一些应该发挥作用的资产提前使用了。浮动费率的弊端也会出现类似的问题。所有的基金一律采取固定费率是有问题的,但是都采取浮动费率也有问题。如果可行的话,采取结构式收费模式比较好一些,比如对指数型基金适宜采用固定收费模式,同时要考核管理人管理基金业绩与指数的吻合程度。对于主动型基金管理费收取则应当与业绩相联系,同时,应当对这类基金重点监管,以防管理人为获取更大的业绩而拿基金资产冒超出基金契约规定的风险,也不能所有的基金都和业绩挂钩。针对不同的产品去应采取不同的收费方式。如果认为某支基金的业绩比别的基金业绩好,就应该收费高,这样也不行,比如货币基金的业绩就不可能比偏股型基金高。讨论固定费率和浮动费率实际上讲的是收益和风险平衡型的问题,就目前来看,基金固定收费模式有一定问题,收费模式还需要探讨。是不是一直采取固定收费模式,应当进一步讨论新的收费模式,不一定马上实施,但是应该进行探讨。

  全世界公募基金都是采用固定收费制度,这也是信托原理的体现

  洪磊:如果基金采取收取浮动费率模式,基金赚得多,基金公司就多提奖金,亏得多了,基金公司赔不了钱,投资人要承担额外的负担,这会改变基金作为公共产品的风险收益特征。所以,从全世界来说公募基金都是采用固定收费制度,这也是信托原理的体现。

  我们国家资产管理中除了基金产品外,别的不发达,很多人混淆了基金作为公共理财工具,以及具体的理财顾问给投资人提供理财服务之间的关系。

  基金业绩的考核标准应该重点考核实际业绩表现与业绩比较基准的关系,而不是大幅度战胜业绩比较基准就好,保持稳定的关系才是好基金。我们需要有大量的理财顾问给投资人提供理财服务,而这些理财顾问给投资人提供的产品是要满足投资人的要求。目前在整个资产管理行业中缺了理财服务顾问队伍。这个队伍的缺失,某种意义上导致了中国基金业的奇特现象,在国际上,主动型、指数型基金产品比较多,混合型基金不是公募基金的主流,而我们国家混合型基金占到了基金规模1/4的比例。这又加重了大家对理财共担风险的诉求。改革的方向是应大力发展投资顾问行业,鼓励投资顾问用更多的理财产品,以基金作为投资标的进行投资。这样既有提供公共服务的产品,也有提供个性化服务的产品,来满足全社会理财服务的需要,这样就能够更加贴近投资人,某种意义上也是形成投资人对公募基金的约束机制。

  基金不是以战胜指数为目的,如果都是以战胜指数为目的,就是提供一个赌博的工具

  洪磊:最近讨论收费方式问题,是跟今年上半年出现基金第二次大亏有很大的关系,大家又对基金管理行业未来前途产生很大的怀疑,可能是对整个资本市场的怀疑。大家购买基金并不是要求在牛市的时候战胜指数,而是熊市的时候大幅度战胜指数。但是基金不是以战胜指数为目的,如果都是以战胜指数为目的,就是提供一个赌博的工具。

  从基金成立开始,我们的目标是要投资者来分享中国经济的成长。十年以来指数走了一个轮回,今天指数没有增长,所以大家对整个行业提出质疑。机构投资者有没有在整个资本市场中扮演机构投资该扮演的角色,值得思考。

  整个资产管理行业是一个很长的价值链,由于立法的滞后,或者认识的滞后,整个行业现在不是一个健康的状态,整个资产管理行业应该从天使基金、风投、PE、证券投资基金、投资顾问或理财产品和投资人的连接,这是构成整个资产管理行业完整的产业链。

  包括证券投资基金在内的机构投资者在资本市场中扮演的角色是寻找三类有竞争力公司战略的公司,购入并持有它们的股票,让它们在资本市场中发展壮大,为广大投资者创造价值:第一类是实施低成本竞争战略的公司,一般情况下生产相同产品的公司,谁的成本最低谁就能在公司竞争中胜出。第二类是实施技术领先战略的公司,只要保持技术领先的态势就能够在市场中胜出。第三类是实施细分市场战略的公司,这类公司只要自己品牌有忠实客户和消费者,也能在市场竞争中胜出。机构投资者就是要把实施这三类战略的公司找出来,充分利用定价权、投票权,促进上市公司公司战略的形成并为投资人创造价值。这样的企业多了,整个资本市场才能给投资人创造价值。如果不是这样,是不创造价值的,就是在二级市场赌博,是零和游戏。

  基金销售面临怎样的变化

  基金销售仍依赖银行网点

  路博:因为实力有限,基金公司很难建立自己的销售网点。如果靠融资建立直销网点未必能得到股东认可,融资渠道也是个问题。在发展初期,基金公司仍需要依赖银行的网点销售。

  由于电子商务的兴起,有人建议推广网上直销的基金销售方式。从目前的情况看,其所占的比例只有1%2%,从投入产出看肯定是亏损的,因为建立网上直销平台,和银行建立接口,投入比较大。我认为,发展网上直销比较难,业务增长也比较缓慢,基金公司的主要客户都在银行,银行代销基金时并不把全部客户资料交给基金公司,实际上,很多客户没有变成基金公司的客户,在客户拓展方面就比较难。

  第三方支付可能也是一个发展方向,但我没有看到有快速增长的空间。

  希望管理层搭台建公益性销售渠道

  李永森:基金销售的渠道本来就是多元化的,在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的渠道所起的作用不同,可能在销售中的比重会有变化。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它一定会随着技术的提升,朝电子化方向发展,伴随着电子化的发展带来规模化。

  现在基金公司的销售是“各自为战”,这就推高了销售成本。如果降低销售成本,比较可行的办法是在行业发展初期,由监管层或行业协会主导,建立一个公益性质的基金交易平台,投资者可以在一个平台集中起来选基金,包括对基金经理人的评价。平台搭建初期,不要强制参与;建好以后,可能有一部分基金会进入,因为它几乎没有成本,对各方而言起码是多了一个渠道;如果这个渠道逐渐被投资人所接受,就会有新的基金进入,当达到一定规模,就可以从公益向市场的转化。这个平台不可能永远免费。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卖方,基金公司可能更多地着眼在如何销售,其实从营销的角度,投资者更重视赎回的方便性。如果交易更方便,不但会促进基金的销售,而且投资者不会经常性地赎回。交易的便利性是决定投资人是否持有基金的重要原因。

  基金销售的核心问题仍然是服务

  闻群:目前,基金的销售主要通过三个渠道:银行代销、券商代销、基金公司直销。还有其他的销售方式,比如投资咨询机构代销以及专业的基金销售机构,前者现在有但还没有具体大规模开展业务,后者则还没出现。

  由于历史沿袭的原因,银行在基金的销售上占绝对主导地位,根据年份不同,比例在60%80%浮动,原因是银行的网点比较多,掌握着客户群体,具有天然的信誉。

  基金销售需要创造怎样的新环境呢?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投资者需要什么。投资者除了需要便利,还需要服务。便利和服务这两方面目前都存在完善的空间。

  2007年出台了《基金销售管理办法》,要求代销机构在销售基金时要提供一部分投资者服务,要对客户的投资风险进行测试,把合适的基金卖给合适的投资者,要进行基金和投资者的风险匹配。在这个基础上,服务还可以向更深层次拓展,比如投资者可能需要在理财顾问的帮助下优选一些产品。建设理财顾问队伍可能比建立交易平台更重要,因为基金在本质上是由人来管理的一种理财产品,从国外的情况看,通过理财顾问渠道销售的基金产品比例最大。

  理财顾问的大力发展在盈利模式上是有空间的。国内一般的偏股型基金现在申购费一般都是1.5%,有很少的基金会在2%。这个费率水平跟国外同业相比很低。在国外,如果通过理财通道购买基金,费率一般是3%5%。而在费率问题上,中国目前在法律层面留有空间,规定费率最高可以达到5%。因此,如果销售渠道提供了充足的、有价值的服务后,是有收取相对应费用的空间的。

  现在基金销售的主渠道是银行,随着销售的深入,各大银行也尝试着在卖基金的过程中增加附加服务。但银行的销售人员不是专职的基金销售人员,即使能提供附加服务,后面的配备力量依然跟不上。目前,所有的代销银行都没有配备研究团队,它们提供的服务大多依靠外购。所以,理财顾问的职能可能需要专门的机构来承担。尽管监管部门早在法律上为这部分业务留下了空间,但是目前没有发展起来。

  建立交易平台只是提供了便利的场所,可以将产品集合在一起,虽然有它的好处,但未必能解决基金销售过程中的核心问题,核心问题还是服务。我认为,要发展多层次基金销售渠道。一是现有的银行、券商渠道要继续发展;二是对于部分专业性很强,有能力自己选基金的投资者要为他们提供一个更便捷的、费率更低的通道,比如说网上交易、基金超市;三是对于目前占比很大的普通投资者而言,可能从精力、专业知识等各方面来讲,自己来评价、选择基金都不太现实,他们会非常需要专业、独立机构的理财服务,所以要大力发展理财顾问队伍。

  ‘互联网第三方支付公司的加盟有助于提升基金行业精准营销能力和客户运营能力’

  李培库(深圳市财付通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通过对用户日常不同场景在互联网上发生的行为积累,使用数据分析、数据挖掘等方法,可以有效地进行用户属性识别以及分群,如年龄、收入、偏好、职位、职业等,这些信息可以帮助基金进行有针对性的基金产品设计,满足不同群体的用户需求。借助互联网第三方支付公司,也可以帮助基金公司完成一站式闭环的基金产品销售,并且提升销售效率,如产品信息更新、咨询信息发布、用户沟通、用户回馈等,从整个过程来看,首先是用户触达,互联网第三方支付公司积累了庞大的用户群,和基金产品用户有很强的重合度,互联网可以提供多种有效的方式,比如即时通讯、门户网站、SNS、微博(http://t.sina.com.cn)、无线互联网应用、E-mail等等,通过这些渠道可以随时随地以用户可以接受的方式触达到用户,当然要注意用户体验,完成信息的递送;用户触达只是完成了第一步,接下来引入用户后,就是在一定的在线场景进行用户的运营,如理财专区、社区互动、博客等,在这样特定的在线场景完成高质量理财信息的发布,同时基金公司理财顾问可以即时、半即时的和已经进入这个场景的用户进行更加专业的理财咨询沟通、产品介绍进行互动,也可以进行成功案例分享等等,总之就是要通过各种方法进行有价值信息、服务的运营,让不同群体的用户感受到这个专区或者说在线场景有别于传统销售渠道的差异化服务价值,为了提升用户黏性,可以采用如积分、等级等运营方法,不同等级提供差异化服务,等级越高用户可以获得的专业理财服务就越有价值,或者更好的费率,这方面主要看基金公司可以提供的有效运营资源,让用户感受到一个可信任的、有价值的理财氛围,当这个氛围形成后,对于新老用户,可以辅以差异化的人工、半人工介入,完成基金产品的销售、支付,基金产品销售完成后,可以继续通过在线场景对用户进行辅助和操作方法指导,也可以增加用户回馈营销活动的运营,增加对用户的售后关怀,提升用户满意度;通过刚才简要谈到的这个过程,可以完成闭环的在线基金销售以及用户的持续运营,也可以清晰地看到,互联网第三方支付公司的互联网运营能力可以有效地提升基金行业基金产品的销售质量和销售效率,帮助基金行业提升在线用户运营的能力以及扩大市场份额!

  建立互联网基金交易平台有助于保证各方利益

  马晓东(深圳市财付通科技有限公司市场总监):年轻一代,尤其是80后的用户,去银行买基金的可能性非常低。这个新兴的用户群体与互联网共同成长,有互联网消费习惯。这部分用户群现已具有一定的资产规模,有资产增值的需求,而在未来25年这个时间段,这个群体绝对是理财和金融服务的主力投资者。可以想象,5年之后,实体网点的销售规模会自然下降,大部分投资者可能通过互联网从事基金交易。

  在互联网产业链里,基金交易平台已经存在了,如果金融机构与互联网公司合作,不但可以解决用户引入的问题,在短期内也可以实现网上直销的规模化,同时可以解决便利和服务的问题。目前基金公司自己做直销很困难,通过基金公司的网站聚集用户,获得访问量是需要投入大量资源的,而且不一定会成功。

  未来解决基金销售形式的方法就在互联网产业链里。基金公司可以借助腾讯这样的互联网平台获取用户。建立这样的合作模式,合作各方完全可以发挥各自的优势。基金公司做好理财服务,建立用户忠诚度;互联网公司做好平台,聚集用户,帮助他们了解理财知识,方便可靠的获得基金公司提供的理财服务。投资资讯机构、基金代销机构,以及银行,也都可以在这个模式中拥有其角色,获得收益,从而实现真正的多赢。更重要的是,广大投资者在这个线上平台可以获得传统的销售模式中所极为欠缺的服务,例如:浅显易懂的理财教育、高效通明的信息资讯、专业可靠的顾问服务,开解方便的基金交易渠道。对用户而言,这个模式基本上是明显由于传统的银行渠道代销模式,用户最终的选择是可以预见的。

  当然,这个模式也面临很多问题,包括:监管层面如何控制风险,各家架构如何整合资源等等。

  哪天有一只基金发行失败了,就意味着改革又向前进了一步

  洪磊:今年上半年,基金的销售确实出现了新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是基金首发的规模在下降。今年上半年发行61只基金,正好是去年的一半,但平均每只的规模下降到11.4亿份。与此同时,出现了一个积极的变化,就是基金的持续营销在增加。今年上半年,偏股型基金的份额大约增加了900多亿份,如果加上债券型基金,差不多超过1000亿份。虽然市场在向下走,但股票型基金和债券型基金的规模却在扩大。持续营销对整个基金规模的贡献率在2009年时的比重大约是60.23%,今年上半年增加到了68.99%。   

  第二是销售今年出现以渠道为导向的特点,渠道根据投资人的需求,与基金公司联合设计产品进行营销。

  第三是部分小的托管银行销售基金的份额超过了工、农、中、建等大银行的发行规模。

  第四是一些风格稳定的基金几乎不需要支尾随付佣金,各渠道就争相销售;有的基金尽管给了很高的尾随佣金承诺,却找不到销售人或销售效果不理想,说明市场化的发行开始显现成果。目前,销售环节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原因是2007年和2009年的市场起伏令两拨投资人“受伤”较深,影响了投资者对市场的信心。信心受挫的背后反映出整个基金销售队伍的不成熟,包括基金公司为了扩大自己的规模,在市场指数高点的时候,不适当地推出一些产品,或者不适当地采取一些激励的销售政策,也包括销售机构为了完成任务,进行过度营销。

  今后有几个问题需要解决:

  第一是销售渠道一定要多元化,“便利店”、“超市”、“精品店”几种模式要并存。

  第二是扩大投资顾问队伍。这既满足了新形势下社会产业升级的要求,也满足了解决高学历人员就业的要求,同时通过他们传导投资理念。

  第三是利用互联网等现代化的手段,降低销售成本,拓展信息。但是,可能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互联网只能起到辅助销售的作用,一定不能取代投资顾问的作用。当然,投资者成熟以后,互联网的地位也会逐渐上升。

  在大力推动基金市场化的背景下,各个基金公司已经开始出现分化,过去那种仅凭与渠道关系好就能多销基金的局面基本没有了,现在销售好的公司,一定和它的扎实工作有关,与渠道信息共享、客户教育做得好有关。如果哪一天有一只基金发行失败了,就意味着我们的改革又向前推进了一步。

  基金业如何变革

  要改变产品单一的现状

  路博:从资产管理行业看,国内的公募基金业只是其中一个细分行业,行业的产品很单一,只有证券类的。其实,国内基金行业越来越成熟,很多业务都可以交给基金行业来发展,像VC、PE、REITs、基础设施基金等,希望监管部门能考虑到基金公司业务发展的需求,我们已经有实力做这些产品。以后随着资产证券化程度越来越高,需要新产品会不断推出。

  五个方面有待完善

  闻群:有几个方面的问题仍有完善的空间:首先是一些制度性的探索仍要继续,这是处在任何一个发展阶段都要考虑的问题;其次是培养人才、稳定人才的机制要进一步完善;第三是产品创新方面的工作有待完善;第四是销售渠道要向多元化发展,这也是未来一个时期行业内外比较关注的问题;第五是重视投资者教育。

  基金公司一定要自立,否则有悖于为投资者负责这个最主要的任务

  李永森:基金业的发展面临着和以往不同的环境:一是市场规模的扩大和成熟;二是基金规模的扩张和从业人员内在素质的提升。如果要进一步发展,需要从基础层面上解决一些问题。

  未来基金业能不能进一步健康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监管层所发挥的作用。

  在基金业的发展过程始终存在一个误区,就是基金公司被赋予了更多的职责。基金公司的职责是为投资者提供所需要的风险和收益相当的基金产品、服务。如果让基金公司承担稳定市场,为市场筛选上市公司,在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中发挥作用,等等职责,不太合适。基金公司一定要自立,如果不自立,一定会有悖于对基金投资者负责这个最主要的任务。在基金公司对基金投资者负责行为自立为导向的前提下,客观上达到了筛选优质公司,能够在市场中确立地位,然后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这个逻辑是客观的现实,最终能不能体现出来,关键还在管理层如何制订规则。

  还有一个问题涉及基金评价。基金评价在中国还处于比较低级的阶段,现在只有很少的基金评价公司为投资人提供一些评价产品。评价公司的发展需要监管层提供发展环境。

  基金业要进行一次深刻的改革,未来的发展有几个重要问题不能回避

  洪磊:基金业发展到今天,我看到了危机感,是投资人的信任危机。基金业要进行一次深刻的改革,未来的发展有几个重要问题不能回避。

  首先是基金业的定位。基金业代表中小投资者的利益,不应依附于作为卖方的资本市场,它是独立的买方力量。在资本市场上行使自己手中的定价权、投票权,促使上市公司为社会创造价值,是整个行业的使命,而且也是行业存在的理由。如果离开这个使命,去玩交易式投资之类的游戏,是死路一条。美国1933年的大危机实际上就是对这种交易的否定,本轮金融危机也是对这种交易的否定。没有投资人的利益就没有基金业,这是我们今天所面临的危机,也是我们今天讨论话题的核心。

  其次是这个行业发展的下一个机会在哪儿?是养老金。现在两万多亿养老金放着不能保值增值,不能进市场,并不是政府不想让它进来,而是这个行业现在没有能力管理。如果基金只是做交易,在零合游戏下,这些钱会像冰棍一样化掉。基金应该真正在促进上市公司发展方面发挥作用。但这是一个艰苦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

  美国的养老金在1974年进入资本市场,那时这个行业已经有50年历史了,为什么允许它进来呢?主要是1933年的大危机之后,美国整个资本管理行业转向追求价值成长,进行投资有效性分析,为二战以后美国的通信、电子计算机及卫星产业发展筹集了大量资金,所以,美国国会才允许养老金进场,迎来了资本市场发展的黄金期。

  第三是组织创新。今天我国基金业是实行管理人和托管人共同受托,管理人也就是基金管理公司雇请职业经理进行资产管理的模式,大股东往往为了自己的利益,不重视投资人的利益,甚至不尊重职业经理人的正确理念和他们的基本贡献。这已经在损害投资人以及职业经理人队伍的信心。所以,下一步的探索就是组织创新公司型的基金,公司型的基金是职业经理+独立董事构成基金信托的方式,让更多的职业经理人能够把自己的理想,对市场的理解,让更多真正有特色的百花齐放的基金公司诞生,这样才能满足社会的不同需求。

  另外,产品创新应该从投资者需要出发。在今天的市场环境下,我们的管理人,我们的很多创新不是为广大投资人服务,而是在为少数利益集团服务。比如拿公众资金接一些机构的盘,把机构风险社会化。

  8家基金管理公司和中央登记结算公司的备份和联网已经成功,年内所有基金公司和中央平台的联网会成功,明年上半年所有销售机构和中央平台的联网要成功,将来会打造一个非常方便的基金交易平台。

  垄断是建立制度必须付出的代价

  李永森:基金公司的治理结构至关重要,因为短期内公司制的基金不一定马上能够取代现有的契约型基金。如果不重视治理结构,基金行为的扭曲、高管流动等一系列问题随时都会出现。

  舆论聚焦于基金经理人的流动和基金收费上,实际上是聚焦背后一个更大的问题—垄断,基金业的竞争力不够,我们希望看到真正的基金管理公司,看到优胜劣汰,这对树立行业形象和地位有很重要的作用。

  今天的基金公司,特别是大型基金公司所形成的资产管理规模固然有团队的付出,但实际上更多的是整个社会给予的

  洪磊:把股份给了高管就也不能解决人才流失问题。今天的基金公司,特别是大型基金公司所形成的资产管理规模固然有团队的付出,但实际上更多的是整个社会给予的。而他们得到的报酬和收入已经远远高于对社会的贡献。如果把基金公司私有化到他们手上,对社会是不公平的。如果这些高管真有能力,应该自己开一个公司,干出来是自己的,这样社会是能够接受的。

  改进治理结构不是一个简单的政策就能解决的,必须在竞争中实现。当市场实现了比较充分的竞争,它的治理结构自然就好了。在垄断下面解决不了治理结构问题。

  但行业初期的垄断是为了建立完整制度必须付出的代价。经过几年的努力,监管制度已经基本建成,从现在开始应该建立一个更加透明、门槛更低的准入制度。这涉及两个定位,一个是基金业的定位,一个是监管部门的定位。监管部门做好这些事情后,应由教练员、运动员的角色逐渐转变为裁判员,致力于更好地保护投资者权益,让市场有更低的门槛、更充分的竞争和更大范围的就业,以此来满足市场要求。监管部门要严格执法,一定要形成优胜劣汰的机制,下一个阶段监管部门应该重点完成角色的转变。

  这可能是个漫长的过程。因为想到了不等于马上就能做到,这里还包括政府体制本身一系列的改革问题,如果改革不到位,就会阻碍事情的推进。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事,资产管理行业要均衡发展,不能“一基独大”,“一基独大”严重地影响了整个创新生态的平衡,资产管理行业各个链条中的各个环节都要得到均衡发展,形成市场内部自我的有效约束机制。

  今后,市场的发展一定建立在个人的市场管理信用基础之上,而不能建立在监管部门或国家给予的信用基础之上。

  先私募而后公募是大势所趋,在私募领域的从业者也只要珍惜今天的工作,为你的客户挣好每分钱,形成自己的一套科学的、可重复的投资管理体系,有一天你一定会像公募基金的管理人一样,成为社会的主流。

  随着《基金法》修订工作的完成,离开公募基金的那些高级管理人、基金经理,只要没有违法违纪的,也可以重新注册自己的基金管理公司。所以,大家一定要有信心。改革的目标应该是人性得到解放,每个人通过自己的智慧和诚实劳动而获得收益。

转发此文至微博 欢迎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留言板电话:400690000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