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基金公司差异化生存路在何方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9月20日 01:56  上海证券报

  经过12年的跑马圈地,中国大部分基金公司业已收获了丰盛的第一桶金。然而,规模导向的粗放式经营客观上让国内出现众多“全能型”基金公司的同时,也将个性和特色渐渐逼向绝路,基金公司差异化发展计划纷纷夭折。在目前的渠道、市场以及基金业自身发展的层层重压下,基金公司开始重新反思精耕细作、细分市场的可行性。那么,基金公司差异化生存路在何方?基金业能否实现自身进化、完成突围?我们相信,常态化竞争中有勇亦有谋者方得新的领地。

  ⊙本报记者 涂艳

  不甘落后争做“大而全”

  “全能”意味着更大的市场份额,意味着不会输在起跑线上。在过去的12年中,不论大公司抑或小公司,都抱着“先布产品线”,“即使不大也不能不全”这么一种理解来谋发展。

  时至今日,国内基金基本上完成了第一代产品线的布局,从目前最基本的产品线布局来看,公司基本走的是先股票、混合基金,后债券基金,而后货币基金的路子。据统计,目前国内共计有45只(A、B算一只)货币型基金,以平均每家一只计算,即仅有16家基金公司未完成所有大类的产品线布局。

  同时,在完成了基本线的布局后,基金便会着手向纵向和横向延伸,所谓“价值、成长、大盘、小盘、全市场”及“行业、央企、民企”等各类名目的股票型基金不绝于耳。而债券型基金也出现类似“纯债、一级债基、二级债基”及“信用债、可转债”等各种细分。

  除了做“全能”,几乎所有公司都更愿意在“首发规模”上下工夫。经过12年的发展,国内基金管理的资产净值从107亿元左右壮大至2.1万亿,2007年最高时达3.2万亿。

  据了解,国内基金发行时为了充规模、赚面子,通常会找“帮忙资金”撑场,希望达到首发规模“上纲上线”的成效。

  “国内一些小公司完全属于‘三无公司’,即无业绩、无品牌、无资源,所以持续营销对他们来说非常困难,发行新产品仍是他们目前扩大规模的主要手段。”北京一家“老十家”基金公司产品研发中心博士分析。“资源和财力的制约必然造就中小公司更容易盲目扩张,产品同质化也越发严重。”

  奇怪的是,历史竟然在今年并不令人满意的市场行情中重演。

  由于基金审批五通道同时打开,基金公司重新展开了一场争抢上线的好戏。“可以说通道的打开将压力从基金审批环节转移到了渠道,基金公司获得一纸批文并不难了,但发行环节将步履维艰。”业内一家基金公司高层曾如是说。业内人士猜测,原本为了鼓励创新和扶植中小基金公司发展,监管层放开了多通道的基金审批渠道。然而,为了不在竞争中被落下,多数公司加速了新基金的申报力度,“重首发不重持续营销”仍是无奈的现实。

  正所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中国基金业在走完了无忧无虑的12年童年后,迎来了变化、反抗和负重的青春期。不论从市场环境、渠道压力抑或同业竞争的角度来看,基金业寻求差异化路线都成为当务之急;而从资本市场深度的发展、基金自身发展促动及投资者需求的延展,这条路又具备走下去的可行性。

  穷则思变迎接“青春期”

  在过去的12年的初级发展阶段,基金业同质化发展一直客观存在,或者说这是市场发展成熟度的必然阶段。虽然不时被诟病,但矛盾从未如此尖锐。

  “每每遭遇一次困难,行业不免又重新反思差异化生存的路子,然而谁也不愿意主动把自己关在所谓‘细分市场’的圈圈里。毕竟,先行者更需要勇气和实力。”一位行业评级机构的资深分析师表示。

  勇气往往来自于压力。

  来自渠道的压力在今年显得尤为突出,据业内较为达成共识的传言,除了申购、认购费和一部分赎回费全部归银行外,部分基金公司计提的管理费最高有60%也通过“客户维护费”的方式进入了银行的口袋。在3·15基金销售“一次性奖励”被严厉禁止的背后,基金公司的渠道费用支出实际上可能更高。同时,在多通道审批打开后,银行营销压力增大,客观上也将一系列压力传到至基金公司。

  屋漏偏逢连夜雨。“节流”无路可走,就连“开源”也难上加难。

  今年以来的市场环境客观上没有给整个行业回避讨论同质化竞争的机会,下跌市偏股型基金首募规模落入个位数。4月以来至6月30日,沪深300指数大跌36%,直至在基金半年报时竟然仅有一只基金实现正收益。虽然经过7月份的短暂攀升,但市场仍然令投资者望而却步,基金“好做不好卖”的怪圈再次出现。

  在2007年基金发行屡屡需要配售的火爆抢购时代,客观市场环境造就了不少基金公司管理资产规模翻番甚至更高的传奇,然而目前的市场环境不仅让基金公司烦忧,最大的渠道——银行也很是挠头。

  “今年4月及其6月时整个渠道面临最大困难的时期,客户对损失的反馈令我们很难办,我们不得不绞尽脑汁,在弱市中推出了债基和股基相配合的‘绝对回报组合’。”周末在京召开的一次基金营销拓展研讨会上,一位今年偏股型基金销售量排名第一的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基金营销负责人表示。

  而有如此幸运的银行并不多,一家国有大行个人金融部负责人透露:“和基金公司普遍交流后发现,大家都想做创新,都不愿意落在后面。但是,国内基金的第一代产品线已经布局完成,在没有市场支持,同时产品又缺乏创新时,投资者对新基金接受程度并不高。”

  同时,在经历了前12年的高速成长期后,国内基金持有人的份额几乎稳定。“整个行业需要充分竞争,接下来的时期应该是基金行业消化的过程,因为过去的规模扩张有些透支了当下的市场份额。”国金证券研究所总经理张剑辉表示。

  “基金面临了尴尬‘增长=赎回’的现状,就是某只基金增加的持有人份额可能就是从别家抢来的。”上海一家合资基金公司市场部总经理助理表示。

  据银河证券半年度行业统计报告显示,2007年底基金份额规模为22330.30亿份,2008年底为25740.31亿份,而2009年底时该数据为24534.94亿份,与之前9年国内市场基金份额的高速扩张不可同日而语。

  至此,目前基金行业的生长环境迫切需要第二次制度创新和变革,沉重的压力不得不挑起基金公司反抗的神经。

  有米之炊寻求新动力

  随着国内资本市场逐步走向成熟,基金业也赶上了第二阶段的成长孕育期。国内资本市场的深度在拓展,基金公司成长中的产品和服务供给在延伸,投资者也完成了对基金的基本认知,投资需求更加迫切。这一切奠定了基金差异化发展的基石。

  “在我国股权分置改革、中小板、创业板市场的建立及其股指期货等工具的推出之后,资本市场的深度和多元化已经

  今非昔比。”安信证券研究中心首席分析师付强认为。

  据他统计,中大盘蓝筹股的代表性指数沪深300流通市值已经超过10万亿元,覆盖沪深两市的中小盘指数中证500流通市值在2.4万亿元左右,而独立的中小板和创业板市场流通市值也分别达到8000亿元和600亿元左右。可以说,国内资本市场目前的价值、成长、大盘、中盘和小盘等各种风格的股票都已经具备了机构投资者所需要的市场深度。

  同时,随着国内合资基金公司数量的增加,外方股东在数量化工具及其衍生产品方面的优势也依次显现。在多只基金“一对多”或“一对一”产品中,类似较高风险的产品也成功推向了市场。而国内第二代基金产品主要将定位在风格基金和行业基金上,是具备差异化的产品和发展道路。

  确实,在基金发行阶段对渠道一次性奖励的取消,将更加打压新发基金对规模的贡献度。加之第一代基金产品线布局的基本完成,基金公司获得了迈出了差异化产品和服务的脚步的动力。

  “我们也在酝酿创新产品,说白了这得看公司的发展战略和领导的意思,还有各方面资源的配置。”在和一位合资基金公司产品经理交谈中记者了解,近期又有5只新产品在创新通道侯批。

  资产管理行业终归与服务业有共同点,即持有人作为“上帝”将最终用脚投票。资本市场的成熟和基金寻觅“新方子”的背后,更是投资者需求的外延和内涵扩张。

  “仅仅是近几年,投资者才对基金有了初步的认识,而这个阶段正是产品线布局的初期。”银河证券基金研究中心总监王群航表示。

  虽然国内基金持有人份额已经接近3年保持稳定,但是,近年来股票方向基金资产净值与A股流通市值的占比却在逐年下降,目前仅为14.7%。业内人士预计,不排除基金持有人份额重新提升的空间。

  路就在脚下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国内基金行业发展中,阵痛和思考伴随左右。而如今我们辗转反侧,精工细作的差异化道路将给行业打开另一片明朗空间,而这却需要行业自身对多年来规模式扩张的咀嚼和消化,以及公司和投资者全方位的成长。

  差异化乃脚下之路,关键看基金公司怎么走。

  “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公司的发展战略和自身定位,需要坚持和耐得住寂寞。”一位老十家基金公司的高官曾如是说。

  记者了解,国内不乏意识超前且大胆的先行者,他们曾尝试开发类似小盘基金等风格基金抑或公用事业基金这样的行业基金,但最终因未形成规模化的市场趋势而昙花一现。当时的失败是由中国市场的发展阶段所决定,但现在讨论之,似乎更加需要的是坚韧的毅力和独孤求败的精神。

  “国内公司本应该守住既有的疆土,同时完善产品创新和品牌、服务创新,走精工细作的路子。”张剑辉提出建议。

  “常态化竞争中应该有差异化。目前国内基金的择时能力不敢恭维,但基金公司在发行产品择时确是普遍现象。”在上述产品设计博士的话语中,我们不难听出目前行业内公司普遍的短视和浮躁。或许,以更加长远的眼光来看,在保住眼下实力的同时,尽量避开同质化竞争道路才是公司长期竞争力的支柱。

  在海外的资产管理市场发展历史中,同质化也是一个必然的发展过程。同样,在经历产品线布局完整后,更加差异化的风格逐渐体现,并最终造就了全球盛名的基金管理公司。在合资基金公司占据越发重要的国内市场时,中西结合下的本土化运作或许将甚有疗效。

  据了解,美国富达和先锋公司是两家长期占据全球基金管理公司前三名的企业,而他们却正代表主动和被动管理两种截然相反的风格。

  “富达启动风格产品是在1993年,在此前公司已有传统的股票型基金20只。而先锋也几乎在同时期启动了被动投资的战略。这两种道路的选择差异基本上都是两家公司历史风格和公司定位的延续,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与公司既有投研和运营资源的禀赋。”付强在撰文中分析。

  其实,国内包括发行成立及获得批文的消费基金已经有6只,分别是华宝兴业宝康消费品基金、长城消费增值基金,申万巴黎消费增值基金,同时今年已经发行的易方达消费行业基金、金元比联消费主题基金,以及即将发行的大摩消费领航基金也纷纷亮相。同时,国内首只单一行业基金——汇添富医疗保健基金也出现了销售火爆的场面。

  和历史的脚步相近,国内基金已然渐渐开拓细分市场,寻求主题投资机会。“外方股东在数量化工具上有优势,国内合资基金公司可以充分发挥各自特长。但是,目前国内投资者的接受程度和市场的开发程度决定了这需要本土化的运作,也考验中外股东协调的智慧。”王群航表示。

  差异化的道路没有捷径,需要公司与行业坚定的信念和踏实的脚步,我们不希望看到“创新基金也同质化”的尴尬,更不希望基金公司“富而忘本”,在市场复苏后重新回到粗放式规模竞争的困局中去。或许,目前行业面临的压力正是发展的最好催化剂,基金不仅是产品,更是不可复制的专业服务。我们坚信,中国基金业脚下有路,空间尚存,更加市场化、更加专业和多元的专业理财将得到更多投资者认同。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留言板电话:400690000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