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规模控私募为何不想长大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9月04日 01:43  第一财经日报

  今年以来收益前十阳光私募多为新近崛起的中小盘私募基金

  黄婷

  “不想长大”的不只是青春组合S.H.E,在私募行业规模火速扩张的当前,面对“规模”与“业绩”之间的博弈,部分私募也逐渐萌生了“不想长大”的想法。

  具有3年私募基金投资经验的广州投资者杜女士在7月底赎回了上海的某只私募基金,同时拒绝了该私募提出的零申购转换旗下另外一只基金的建议,转而买入深圳一家私募公司的基金。在签约时,她对私募投顾直言:“选择你们的原因就是因为产品少、规模小,年内你们要是扩张超过3只,我就赎回。”

  杜女士对私募投资的总结比较经典:“业绩一好就追加,规模一大业绩就差,这已经成了私募的规律了。”

  朝阳永续数据显示,截至8月底,今年以来收益排名前十的阳光私募中,除了明达资产和从容投资外,绝大部分上榜基金几乎都是新近崛起的中小盘私募基金。

  好买基金研究中心也做过一个统计,将私募公司分为大型和中小型两类,结果发现,中小型公司的产品业绩表现虽然比较分散,但1年业绩回报最高的区间内,中小型公司的数量明显要比大型公司更多。

  然而,作为资产管理公司,面对“规模”的诱惑,这些私募缘何“不想长大”?

  谨慎听话型:

  我不后悔那些错过的扩张机会

  低调、内敛、沉默。这是几乎所有人对瑞天价值成长投资总监李鹏的评价。

  身处敢为天下先的广东,作为广州唯一的3家阳光私募基金之一(另两家新价值和长金早已声名显赫),瑞天价值成长却长期坚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低调地过活,不可思议的是,它的业绩还相当不错。

  朝阳永续的数据显示,近一年来阳光私募基金的排行中,瑞天价值成长以25.96%的成绩位列第九,截至8月30日的最新数据显示,这只成立于2008年7月的基金净值为1.596,今年以来的收益为16.85%,排名第七。

  第一财经日报《财商》记者在广州见到了李鹏。如果不是鬓角若隐若现的白发,这位面目清爽的私募经理更像是邻家“听话”的大哥哥,事实上在私募生涯中,李鹏也的确是一个“听话”的基金经理。

  “去年叫停阳光私募账户后不久,曾经多次有人联系发新品,我们都拒绝了。在没看清楚政策导向的情况下,不敢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李鹏平静地说,“不过并不后悔,扩张是需要多方因素配合的。”

  李鹏解释了瑞天价值成长没有进行扩张的另外一个原因是,公司还处在树品牌的阶段,业绩是首要任务。“专注于投研建设,市场开拓就无力去兼顾。我们追求的是得到业内专业机构的认同。”

  从去年开始阳光私募依然在扩容的道路上疾驰。国泰君安的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上半年,共有213只证券投资类信托产品成立,相比2009年下半年增长27%。7月,再度有30只证券投资类信托产品成立。

  其他私募的规模扩张,让李鹏也感受到了压力。成立两年,瑞天价值成长的规模仅1亿元左右,“因为规模小,很多好股票抓住了却无法守住,要想配置就需要调仓一些股票,换来换去反而对净值不利。” 曾在广州证券担任投资管理总部经理,金鹰基金任职基金经理、投资副总监的李鹏信奉“价值+成长”的投资策略。

  国信证券的统计显示,瑞天价值成长在近一年来的最大回撤率(最大下跌幅度)为3.85%,仅次于以稳健著称的星石1期(回撤率1.16%),而收益率却挤入前十。

  “扩大规模的时机现在成熟了,率性而为地投资,率性而为地扩大。”李鹏说这话的时候,还是一脸的平静,没有豪言壮语,也看不出踌躇满志。

  极度尽职型:

  我心理承受能力好是有原因的

  壹私募网研究中心的最新统计显示,2010年之前成立的阳光私募公司中,有54家公司是单只产品,其中2009年之前成立的私募公司就有30家公司,这30只产品的业绩分化非常大,首尾差距高达41%,且好的更好,差的更差,这些表现出色的基金中不仅有瑞天价值成长,还有龙腾和近一年收益冠军翼虎成长1期。

  从今年6月开始,翼虎成长1期超越罗伟广管理的新价值2期,成为近一年收益的冠军后,翼虎投资的掌门人余定恒就成为阳光私募圈的焦点。这位先后供职于珠海证券、平安证券,具有15年境内外证券投资和投行经验的私募管理人在接受《财商》专访时,有些调侃地说:“业内评述我们是单兵作战更骁勇,但其实我是胜在心理承受能力更好上。”

  余定恒的这根“独苗”有些生不逢时,发行于2008年3月熊市初露狰狞的时候,净值出现较大的亏损,但从去年下半年开始,该基金稳步上扬,走势相当稳健,尤其值得称道的是该基金在今年的惨烈下跌中居然毫发无损,而且还逆市创出新高。

  “客户的不离不弃是我这些年来最大的压力,我只能为客户尽职了。”余定恒表示。

  不过在业内人士看来,余定恒的这种尽职却有些“矫枉过正”了,两年来,他不仅严控规模,而且还拒绝与别人合作发新品,深圳的一位券商在接受采访时直言:“老余很刻板,不想做大是我们对他最多的评价。”

  对于这个评价余定恒却有不同的解释,“我是经历过牛熊轮回的,做好业绩要远比讲求规模更重要。”不发产品,余定恒其实一直也没闲着,这些年来的苦练内功也汇聚了不少人才,教授出身的全斗辉、公募出身的易贵海、券商背景的刘建国等。

  据悉,余定恒在近期也开始筹划自己的新产品了,但在问及进程时,这位“相当靠谱”的私募经理人还是如此固执:“等确定后再说吧。”

  被动创新型:

  我认同控规模但有限接受

  说起私募界规模扩张的急先锋,广东新价值居前。凭借着2009年最牛私募基金经理的头衔,罗伟广的名气帮着新价值从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广州本土私募一下子成长为私募基金行业的“一哥”,在短短1年内,新价值的规模从不到3亿增长到了30亿。

  新价值的剧变,靠的是亮丽的业绩,但从营销的角度看,其对新价值2期这只明星产品的精心打造无疑对其后续规模的火速扩张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不同于新价值整体的大规模扩张,新价值2期在“成名”之后一直处于封闭状态,投资者很难再买到罗伟广操刀的这只旗舰产品,而在新价值系列中,新价值2期的业绩也一直表现最佳。新价值2期的效应也让投资者不由联想到王亚伟操盘的两只基金,如果不是封闭运作,王亚伟还能立于不败之地吗?

  从新价值“单飞”并成立了深圳财富成长投资公司的明星私募唐雪来日前也萌生了将产品封闭运作的想法,但他“不想长大”的背后,则有些许被动的因素。

  据了解,唐雪来旗下财富成长2期此次的发行工作将由第三方机构——壹私募网研究中心全权负责发行,为了规避规模无序扩张导致投资业绩下滑的风险,壹私募网研究中心提出了运用创新型的ESM模式(Effective Supervise Mode)对该基金进行管理。

  壹私募网研究中心总监刘进义接受《财商》记者采访的时候指出,所谓的ESM模式,即有效的监管互动模式,旨在精选优秀私募投资顾问,对其基金进行规模控制,并对其投资过程进行全程监控。同时,第三方也会严格控制该私募产品的规模,目前唐雪来的这款产品的规模上限定为1.5亿元。“达到这个规模就会封闭。”刘进义说。

  不过,对于被第三方强制控制规模,唐雪来表示只能有限接受:“规模不上去,团队不扩充,业绩怎能做得好?”不过,他又补充解释道:“当然扩充也要有限度,有规划才好。”

  据了解,此次创新产品最核心的一条是控制单只产品的规模,不过疑问接踵而至,控制了单只,但私募公司的整体规模扩大了,是否能达到效果?

  就这个问题,北京龙赢富泽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童第轶表示:“ESM模式的突出亮点是控制规模,是解决业内当前普遍存在的‘规模大了,收益下来了’现象的一个有益尝试。目前大多数公司都是采取复制的投资原理,即便产品数量增加,但只要单只规模不无序加大,积极作用还是很明显的。”

  刘进义也透露:“原本是要控制5年规模的,但投顾有异议,协商后确定为2年,这足够了,符合我们中心长期去投资,短线选私募的原则。”

> 相关专题: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留言板电话:400690000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