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股权:交银施罗德的阿喀琉斯之踵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9月01日 09:12  机构投资

  作者:《机构投资》 宁鹏 报道

  在回答友人关于为何离开交银施罗德时,某核心人士曾私下调侃,因为他们不给股权。

  但当年,交银施罗德有过25%%股权激励计划。

  “搭起一个架子,组建一支队伍,建立一个机制。”这是当初交银施罗德第一批创业团队征战的口号。无法考证多少人冲着该计划来到交银施罗德,只是五年后,这支队伍已经四散。

  “目前阶段,新重阳给的待遇未必好过交银施罗德,但新重阳的雄心和前景很诱人,给出的预期很不错,未来的股权分配也是可以期待,”相关人士袒露心扉。

  相对于新重阳和私募基金,股权是交银施罗德和公募的阿喀琉斯之踵,李旭利和莫泰山只是换个地方,追逐这张当年画下的大饼。

  曾谋划25%股权激励

  据透露,交银施罗德曾有25%股权激励计划,激励对象包括管理层以及业务精英。

  “管理层当年在股权激励上的定位为‘不为最先,积极跟进’,希望谨慎地推进股权激励改革,”某高层人士如此评述当时交银施罗德的动作,“业内几家巨头在进行探索,我们希望能积极跟进。”

  股权激励这张饼当年切切实实的画给了公司高层,据透露,交银施罗德在股权激励探索也得到股东方一定程度的认可。

  交银施罗德的三大股东为交通银行、施罗德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以及中国国际集装箱海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三方持股比例分别为 65% 、30% 、5%。

  “交通银行追求绝对控股,担心出让股权给高层会损害自己的控股地位;施罗德的股份本来就只30%,更不愿意出让了。”上述人士分析。

  当年,中集集团参股是被交通银行强拉着纳了投名状,如果其愿意出让手上股权,问题还是有解决的空间。

  但知情人士表示,“中集集团无意间捡到了一个鼓囊囊的皮夹子,每年坐享高额的投资回报,也是不愿意出让,股权激励改革的实行于是遥遥无期。”

  交银施罗德不愿意将自己暴露在股权激励改革的风口浪尖,但依然期望为投研团队提供更有效的激励。

  据悉,管理层退而求其次,曾希望争取拿出30%的利润用来作激励的政策。

  “虽然利润激励方案没有获取各股东100%的支持,最后还是得到了每年将15%的利润拿出来作为激励的政策,并且在后来逐年增加。”知情人士透露。

  公募基金的股权激励曾被广泛探讨,可惜为大环境和公司的股东结构所限,始终未能成行。

  在目前来说,股权激励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现在所有的公募基金都不能做股权激励,这也是很多人很期待新《基金法》的原因,”曾参与新《基金法》立法的某业内人士这样告诉记者。

  而在高层人士看来,即使将来政策出现松动,交银施罗德的股权结构仍会成为股权激励的障碍。

  交通银行下的蛋

  这个不确定的奖金激励计划,也在此后带来了不少隐患,此后管理层在薪酬待遇上与股东方需要持续的沟通、协调。

  “作为国内第五大商业银行,交通银行这几年感受到后面紧紧追赶的招商银行带来的压力,希望旗下子公司贡献更多的利润,支撑业绩,”有人士分析。

  交银施罗德是交通银行子公司中目前经营状况最好的,2009年,交银施罗德的净利润为3.62亿元。

  如此,给交银施罗德的奖金额度则比较控制,“交银施罗德的薪酬待遇在公司成立初期较低,由于管理层的不断争取,目前来说薪酬在业内达到了中等偏上的水平,当然和私募的吸引力还是没法比”,公司内部人士表示。

  交银施罗德一直被认为是银行系中运作最市场化的。

  据透露,按照双方的约定,交银施罗德成立之初,管理层人选中外方合资只派3人。交行委派董事长、督察员以及综合部的总经理,外方则委派总经理、稽核部经理以及研究部总监。

  市场招聘的47人来自于38个不同单位,客观的说,交通银行并没把交银施罗德的内部管理当作自己的后花园。

  2005年,三家国有银行筹办的基金公司工银瑞信、交银施罗德以及建信相继成立。交银施罗德成立后迅速在公募基金脱颖而出,不论规模、收益排名都强于其他银行系基金公司。

  工银瑞信的做法是副行长兼任董事长,后面改由行长兼任董事长,总经理以及其他的人员也都来自工行的高管。建信的董事长是建行基金托管部总经理,总经理也是由建行委任。而交银施罗德的做法比较市场化,业内人士分析。

  交银施罗德的市场化运作,包括人员招聘与内部管理。成立之初即网罗大批优秀人才,一时间在公募基金界风生水起。

  许多业界精英相继来投,都坦言是因为它的管理比较市场化,内耗少,薪酬和规模也颇有吸引力。

  基金业相比银行等传统金融企业,更具知识密集度,对人才也更为渴求。市场化的管理,更能吸引优秀人才的加入,并最大限度的发挥创造力。

  交银施罗德的人才梯队建设至今为业内所称道:“在创建之初,就非常重视新人的培养,当年的架构中有高层专门负责人才的培养。”

  “当年工行、交行、建行一起筹建合资基金公司,交银施罗德的产品只比工银瑞信晚了一个月发行,在规模和品牌经营上也有声有色,”某知情人士如此评价,“说明当初的管理层善抓重点的工作方法还是卓有成效的,中方的集权对提高效率也是有贡献的。”

  聘雷贤达节约成本?

  对于每一家合资公司而言,中外方的沟通时绕不开的话题。

  “在股东层面,交通银行掌握话语权,交银施罗德并没有遭遇其他合资基金公司所谓的中外理念矛盾,”上述人士分析。

  自交银施罗德成立之初,中方在管理方面比较强势,外方自知对市场的熟悉程度不如中方,在享受到不错的收益,经营理想的情况下,也乐得放权。

  作为第一任总经理的雷贤达,则处于一个比较尴尬的位置。

  雷贤达本人虽是投资出身,在香港任基金经理时曾有不错的业绩表现。但受限于纯粹的海外背景,加上语言沟通的问题,并未能很好的融入内地的资本市场。

  而据知情人士透露,作为外方代表的雷贤达,某种程度上是为了节约成本。

  “雷贤达当年入职时已55岁,在香港已经退休。任用雷贤达做总经理,既能满足有关方面对合资基金公司的监管要求,又不用付出上千万的高额薪酬,只需要在退休金的基础上补上一个差价,”某知情人士坦言当初选择雷贤达的原因。

  雷贤达在管理上稍有不足,但在投资业务上还是做了大量工作。除了引入外方市场、培训方面的理念,在引进投资理念、研究方法、系统上,他都功不可没。

  对于刚刚起步的交银施罗德,这应该也算折衷的选择。

  据悉,由于公司的成长势头一直良好,外方对公司的运作情况也很满意。

  雷贤达卸任总经理之后担任交银施罗德的副董事长,办公地点也有了变化,他本人也被委任为港交所投资顾问委员会成员。

  据内部人士称,雷贤达偶尔会回到上海总部,仍希望能积极参与公司的实际运作。

  布局“自下而上”

  “我们从来没有被其他公募基金公司挖走过人,却能去其他基金公司挖人,”交银施罗德人士认为,“投研管理还不错,有很多奖惩制度和考核制度,贡献和收入挂钩”。

  在该人士看来,交银施罗德走的牛人多,但出去的人也都是去做私募。

  话虽如此,面临投研大失血的交银施罗德开始布局“自下而上”。

  2010年上半年,在震荡下行的市场背景下,交银施罗德旗下基金的收益排名一落千丈,资产规模也缩水数百亿。

  目前的投研团队面临巨大压力,“泯然众人矣”的危机已经让这个当初的优等生无法回避。

  成立数年,交银施罗德主导的投资风格是“自上而下”。

  李旭利、郑拓、赵枫等人的相继投奔私募,周炜炜身在曹营心在汉,“李旭利等人把握宏观的能力比较强,选择自上而下也恰好顺迎了当年的市场环境相关,”市场人士分析。

  一直要承受投研核心成员离去带来的冲击,交银施罗德需要寻求应对之策。

  “研究员在增加,研究方法在改变,投资产品也在重构,还增加了一些自下而上的选股型人才,”交银施罗德现任投研高层透露,“自下而上一方面是适应新的市场环境,今年的股票市场一直在震荡下跌,‘自下而上’更容易把握机会。另一方面是新人的成长,让交银施罗德可以给予渐渐成熟的基金经理们更大的空间。”

  据透露,交银施罗德成立后,在投资风格上确定“稳健、平和”的风格,尽管没能大红大紫,却始终保持着稳定的成绩。

  “高层要走,投研要走,领导急,股东也急。”某交银施罗德内部员工说。

  “公司也新招募到了像管华雨一类过往有业绩的基金经理,团队的风格融合应该也只是时间问题,”某内部人士依旧对交银施罗德的投研充满信心,“投研里还有像齐浩这样深藏不露的高手,去年他管理的QFII的收益甚至超过了王亚伟的华夏大盘。”

  “现在投研还有项廷峰、华昕、周炜炜,加上我们的专户,整体来说还是很稳健。”对于公司的未来,内部员工仍持乐观态度。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留言板电话:400690000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