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华宝兴业投研印象:不造星的明星团队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8月31日 13:42  机构投资

  《机构投资》张瑜华报道

  不刻意造星,却盛产投资人才;行事低调,有的分析师将它归于价值股类型。

  “一个好的体系,可以让基金公司在这样的局面下保持稳定的业绩,这是过去三年来投研人员变动不少但整体业绩不错的秘密之一,”华宝兴业分管投资副总任志强认为。

  在与任志强、基金经理刘自强、吴丰树面对面的沟通后,颠覆了记者对华宝兴业投研的初印象。

  没有明星的明星团队

  之前以为这是一个过于强调整体性的投研团队,实则非也,原来是一个活泼度很高、思维迥异的团队。事实上,建设既统一又多元的投研团队文化,正是任志强作为一个管理者重点思考并实践的事情。

  吴丰树与刘自强,一个头发微白,口气严谨像老师,一个思维跳跃、感性如学生;一个是执着的价值投资者,一个却会在两年内不断否定自己、调整尝试不同投资思路;一个是2009年最赚钱的基金经理,一个是始终将业绩保持在前三分之一、二分之一的稳健者。

  任志强,与中国房地产界著名大嘴同名同姓,却不是那种看似锋芒毕露、气场强大的人。慢慢思考、说话温和,这是一个需要去慢慢体味的管理者。

  投资总监有两类,一类不承担管理职责,单纯对投研业务负责;另一类的职责中管理占有相当大比例。任志强属于后者。管理占据了他很多的时间,包括团队的管理和投研业务的管理。2007年到华宝兴业担当投资总监、基金经理,此前虽无公募基金的直接从业经历,却是一个从业经历丰富、管理经验老道的投资行业高管,期货、信托、证券都干过,并且担任过信托公司和证券行业的高管。

  这或许正是华宝兴业将任志强招致麾下的重要因素。华宝兴业不刻意塑造明星,需要的是能在整体大布局下发挥个人才能的人。

  任志强告诉记者,作为一个承担更多管理职责的投资总监,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管理好团队,搭建好体系。既强调统一又鼓励多元化,是他给自己出的命题,自然其中关键是分寸的拿捏。

  在他看来,在一个理想的投研团队中,每个人在自己的领域中都很专业,各司其职,但是在作为思考基石的最底层面,如投资哲学、投资文化上,大家要有共识。否则就如巴别塔,没有共同语言,没有凝聚力,最终大家只能各奔东西。

  别管得太具体

  “管一个基金经理的具体投资行为非常困难,否则自己上阵算了,”任志强很清楚这种不现实的做法往往不会有好的效果,“管理就是给大家创造一个环境,让大家把自己的才能最大限度发挥出来。关键是要帮助基金经理形成比较好的投资方法和投资习惯,如果有了这些,公司为什么不信任他?不让他充分施展才能呢?”

  对此,身在其中的团队成员最有发言权。谈及团队氛围,宽松、信任、不短视,是吴丰树和刘自强的一致感觉。

  刘自强告诉记者,其实在投资上,华宝兴业有着业内最严的约束,“比如股票入库标准,是我迄今为止看到的最严格的标准,但同时公司又对基金经理的信任度、宽容度相当高”。他认为,这是华宝兴业最可贵的地方。

  吴丰树去年是最赚钱的基金经理之一,今年则坦言业绩不好。但他明确向记者表示,公司并不看重短期业绩,而他也能一直按着自己的思路做下去。

  听说有的基金公司,如果基金经理半年内的业绩做得不好,就会天天被领导盯着,被叫到办公室训话。不过,任志强绝不会为了这个去找基金经理谈话。“我们的领导比较温和,”刘自强评价道,“投资本来就是一个心态的游戏,如果设置压力过多,反而会干扰表现。”

  事实上,华宝兴业对基金经理的评价较少关注半年甚至一年的业绩。在这个焦躁的时代,长期业绩、长期回报往往沦为口号,真正的践行者需要勇气和胆略。

  曾经有一大客户说,印象中华宝兴业的基金经理,业绩都比较分散,每年都有做得很优秀的基金经理涌现出来。刘自强认为,这就是对华宝兴业团队精神的肯定。

  这也正是任志强作为管理者,最乐于看到的,“一个好的体系就要让优秀人才能够脱颖而出”。

  所以,对于最近两位基金经理冯刚和闫旭的离开,任志强说:“对投研团队的影响并不大。”这并非是一种外交辞令。人员流动,在他看来至少在三年之内是这个行业需要面对的严重问题。然而一个好的体系,可以让基金公司在这样的局面下保持稳定的业绩。

  华宝兴业去尝试且做到了,这是它过去三年来投研人员变动不少但整体业绩不错的秘密之一。

  任志强非常推崇毛泽东,认为其哲学思想足以指导投资,“比如,不打无准备之仗、不打无把握之仗,就是要求在投资决策之前,一定要心中有数,胜算至少要六成,最好有七八成,如果是百分之五十的概率,那跟赌博就差不多了”。

  他觉得毛泽东领导下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战争年代形成的既集中又分散的组织体系是古今中外的经典之作,既有指导思想、战略上的高度统一,一线的指挥员又有充分的战场指挥权,能够根据不断变化的战场情况灵活机动地进行指挥。

  这样一个组织体系是任志强梦寐以求的目标,他认为如果能够建立起这样一个组织体系,就能无往而不胜。打造一个优秀的体系,不仅能够适应目前管理几百亿资金的需要,而且能够适应今后管理数千亿乃至上万亿资金的需要,这正是任志强作为一个管理者的目标。

  固化投资行为

  一个有趣的事情是,从华宝兴业出去的投研人员,并未“奔私”,而是在其他基金公司谋得了更高的职位。或许,基金公司真的可以像生产流水线一样批量培养基金经理。除了宽松的团队氛围这样的软环境,关键在于培养的方法。

  对于基金经理的投资能力边界,任志强认识得很清楚:“基金经理不要试图做全市场的专家,什么样的投资都会做,这是不可能达到的目标。在自己的投资边界里,把投资做到最好,就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情了。”对于自己的能力边界,任志强也很清楚,他不想做超越自己能力边界的事情。

  “每个基金经理都应该有自己的盈利模式。”任志强希望基金经理的投资风格是清晰、稳定的,而不是飘忽不定、无法捉摸,这就要求基金经理有一套自己的系统性投资方法,而不是跟着市场随波逐流。把专业发挥到极致,这也是公募基金经理存在的立命之本,

  当基金经理的投资方法清晰后,对于公司管理层而言,能够知道基金经理大致会做得怎么样,整个团队的投资质量就会变得容易判断。对于基金份额持有人而言,基金经理有成型的投资方法,也是选择投资的重要决策依据,因为这是持续投资业绩的保证,同时投资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风险—收益偏好选择相应的基金经理。任志强认为,今后只有风格明确的基金和风格明确的基金经理才会有好的发展前景。

  投资要靠天赋,也会有灵光乍现,华宝兴业却要基金经理将其固化,买入或卖出都应当有一个理性的投资逻辑,并且具备可描述性和可复制性。

  当这些knowhow一条条积累起来成为一个实战知识库,而每个基金经理都明确自己的强项并且以团队的力量来弥补弱项,此时对于一个投研团队而言,就会真正保持长期稳定的业绩。

  (投资总监谈市场)

  任志强:真正的投资时代在到来

  (记者印象)

  第一眼的朴实低调,甚至让记者暗自担心,糟糕,会不会是惰性气体类型,很难起反应呀?不料,却是很容易与人一起哈哈大笑。

  他没有那种让他人不敢言的威严,也没有让人畏怯的逼人英气。他会耐心地听你说完,自己接着慢慢地说,从容地思考。在说管理时,会感觉他思路清晰、一步步稳健推行;在说市场时,会感觉他的大局观、历史观;在说基金行业时,会感觉他真诚的隐忧。

  为人、做事,正如中国传统文化中所推崇的,大音希声。

  投资时代正在到来,这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历史中,绝大部分时间里股票都是被高估的,整体上没有投资价值。只有偶尔跌得很厉害的时候,才出现真正可以从投资角度去考虑的机会。

  但是现在,情况正在发生变化。市场规模越来越大,整体上市场很难被炒作,只有局部的个股可以炒作;第二是全流通,这是影响深远的大事。以往二级市场上的投资者,考虑到经济的发展和上市公司的盈利增长,同时考虑手续费、印花税等交易成本,大致上可以看成是一个零和游戏。

  现在不是了。现在有一批新的市场参与者,包括股改之后解禁的大小非、新上市公司发起人的受限股份等。这些新加入者,与原先的投资者相比,具有高度的成本优势。这些人一旦觉得股价高,就会源源不断卖出。这样,与历史上相比,整个市场的重心就会被压在比较低的水平。

  短期看,这似乎不是一个好事情,但是长期看,是好事。对于真正的投资者而言,以往很难很从容地去选择好的投资标的,现在市场将提供这些标的。

  对于基金这样的机构投资者,这也是一个机会,可以真正从投资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往后,股价一定要更多反应公司的基本面,否则股价高估,大小非肯定减持,甚至会出现极端的情况,就是把整个公司全部卖掉,大不了再去搞一个公司。

  (任志强简历)

  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获得硕士学位,16年证券期货从业经历。曾就职于上海市外高桥保税区开发(控股)公司期货部;南方证券有限公司,从事证券研究工作;华宝信托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工作,任研究员、研发中心总经理助理、研发中心总经理、投资管理部总经理、公司总裁助理、公司董事会秘书等职务;华宝证券经纪有限公司董事、副总经理。2007年8月加入华宝兴业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现任副总经理、投资总监。

  (基金经理谈投资)

  刘自强:寻找各种策略间的平衡

  (记者印象)

  与刘自强聊完,心里暗想,如果有时间,他肯定会写网络小说并且乐在其中。文学思维很强,写的投资文章很感性,文中使用的比喻会让读者觉得说到心坎里了,“因为不希望把这个行业描述得很高深,经济学的很多东西其实很浅显”。

  做投资时间不长,八年的研究历练却做到了“没有看过的行业倒是很少”。他的经历有点逆流,从私募到公募,因为时刻被市场检验的感觉挺有意思,也有低潮时就蒙头睡觉的学生式解决方案。

  言谈中,刘自强给人以感性、灵活的印象,他却说自己的性格像毛驴,有点倔犟,有点略显迟钝,却能承担应当承担的责任,希望自己一步一个脚印把未来的路走好。既然聪明的阿凡提愿意以毛驴为座骑,这样类型的专业投资者似乎也值得托付。

  上手第一年做到前三分之一。当时最重要的是比较侧重于个股的选择,但同时也觉得自己缺乏一个大的判断,包括对行业结构的、大趋势等方面的。第二年的时候,想弥补自己的缺差,觉得自己也有经济学基础,所以想在选时上做一些尝试。去年的组合和沪深300差不多,是一个非常均衡的结构,工作重点就侧重在选时上,刚开始还比较顺手,前三月甚至做到了行业的前五分之一,但是后来做错了几把,就很难调整。

  这有一个路径依赖的问题,后来发现选时可能在中国甚至在国外都不适宜采取短时间的方式,可以是中期甚至长期的事情。因为政策的实质非常难把握,不确定因素太多,这就导致短期的选时非常困难,一旦选错了调整以来也会很难。

  几番下来,让我不得不考虑,选时、选股和选行业的策略之间,其实有一个结构。选时更多从长远考虑,选股虽然比较辛苦但大部分时候是有效的,把这几方面有所结合,会是我第三年的基本实践。仓位上虽然有60%~95%的范围,但考虑到一年的时间,我会给自己更加窄的范围,看好的话最低到80%,震荡市中就控制在70%~85%,防止自己在选股时把长期趋势甩在脑后。

  坚持自己的理念是比较可贵的品质,比较灵活地随时随地审视自己,也是一种可贵的品质。市场风格是多变的,关键是要适时调整。这并不是策略多变,而是寻找各种策略之间的平衡,要求自己在选时选行业选个股上,挖掘自己的擅长,并且弥补弱项,不要那么弱。我就是在找这三者的结合点,当然最后找到的那个方案,也只是适应某个时段。

  (刘自强简历)

  2001年7月至2003年7月,在天同证券任研究员,2003年7月至2003年11月,在中原证券任行业研究部副经理,2003年11月至2006年3月,在上海融昌资产管理公司先后任研究员、研究总监。2006年5月加入华宝兴业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先后任高级分析师、研究部总经理助理、基金经理助理职务,2008年3月至今任华宝兴业动力组合股票型证券投资基金的基金经理,2010年6月起兼任华宝兴业宝康消费品证券投资基金的基金经理。

  吴丰树:价值是时间的函数

  (记者印象)

  从中金公司到华宝兴业,从分析师到基金经理,吴丰树的身份由军师变为将军,白发多了不少,却在敲敲键盘的简单中快速验证想法、获取成就感。

  就像鹰,喜欢至上而下地看,有宽广视野的支撑,落地自然更加安全、平稳。

  有着去年最赚钱的基金经理的光环,今年的业绩却不咋样,吴丰树并不着急,心态平稳,短期的波动触动不到他的神经。本来性格就不是变来变去的那种,更何况公司也不看重短期业绩。

  价值投资者从长期来看是,是能战胜市场的。但是,对价值的认识必须是动态的,这不是一个死的东西。价值是时间的函数,随着时间的变化,公司的价值会发生变化。

  作为一个专业投资人士,与市场上投资者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前者对于一个公司的价值的认识,应该比一般投资者更深入,而且能够随着时间的变化把握到价值的变化。从长期看,专业认识能为投资做点贡献的话,也就在此了。

  所谓的价值投资者,最简单的理解就是发现一个公司的价格低于它的价值,应该去买入,并坚信股价一定会回归价值甚至其上。当然这并不代表投资业绩一定好,价值投资者最大的滑铁卢发生在2008年,这导致大家对价值认识发生巨大的修正。

  我当时很看空,这至少在方向上没有很大问题,在具体实践上就是寻找一些与宏观关联度少的公司,否则宏观参数发生很大变化,很多公司的价值会发生很大修正。比如当时我们看的张江高科,就是运用得最好的例子。

  具体到对行业、个股的判断,每个人都会有所偏差。我并不认为传统行业在任何阶段都很差,对我就一个原则,相信股票的价值决定价格,认为它的价值函数发生很大变化的时候,就会去买。如果变化很大,那就去多配一点,做长期,否则少配一点,做阶段性的交易。

  (吴丰树简历)

  2002年毕业于加拿大约克大学,获工商管理硕士学位。拥有CFA资格。2003年2月至2008年5月在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研究部工作,期间曾任副总经理级研究员。2008年5月加入华宝兴业基金管理有限公司,2008年9月至2009年12月期间任华宝兴业行业精选股票型证券投资基金基金经理的职务。2009年5月任华宝兴业先进成长股票型证券投资基金基金经理。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留言板电话:400690000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