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基金业生态需要公平化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8月31日 01:36  新京报

  近日基金业有些数字及其背后的隐含意义值得投资者关注和分析。

  根据有关媒体8月30日披露,由天相的统计数据,60家基金公司旗下基金2010年半年报已披露结束,661只基金仅有一只盈利,其余全部亏损,可说是全线尽墨。与基民遭受的重大损失呈现天上地下对比的是,基金管理公司的收益获得大丰收。同样是根据天相8月30日的统计数据,60家基金管理公司的基金管理费收入合计达到149亿元,相比去年同期增长19%,托管银行托管费收入26.22亿元,相比去年同期增长16%。

  另外一则数据是,截至2010年8月29日,今年以来共有47家公司的94只新基金募集成立,其中,发行最多的一家基金管理公司发行了5只新基金。

  因此,2010年上半年基金业的总体数据显示出广大基民独自承受了巨大的投资损失,但是基金管理公司和银行却正在享受盛宴狂欢。就在沪深股票市场大跌、基金业惨淡经营的过程中,基金发行却是密集不停步。

  谈到基金业这些年遭受的社会诟病,不得不联想以往基金业存在的一些痼疾。这些年来,基金业在老鼠仓问题、利益输送问题,以及畸形的高薪问题等方面广受社会和投资者的指责,显示出基金业在诚信方面的各种不足。而在投资操作方式上,基金业的“抱团取暖”问题、业绩与沪深大盘走势高度同步等问题,暴露出基金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堪忧,基金业其实并未达到宣传上的专家理财的基本目标。而近日媒体披露的上述数据显示,基金业不仅从业人员的业务能力偏离专家理财的基本要求,而且还偏离了诚信的基石,更重要的是,在基金业的生态环境里,从运行机制上已经显著失去了公平的原则,基金业在监管层、管理方、托管方、基民等有关各方的博弈方面失去了均衡,基民成为了风险的单一承担主体,很容易便成为“饥民”。

  如果基民独自受损、而其他各方不管基金投资的丰年和欠年都稳稳地享受超高收益的状态不改变的话,中国基金业未来的生态令人担忧。基金业想要长期运行下去,有关各方还想要合理地取得收益的话,必须让基金业的生态回复到力量均衡、利益公平的本来轨道上去。当前可以着重着手的就是,在运行机制上,建立基金的管理方、托管方、基民的利益共享、风险分担的制度。

  这种制度,首先要最大化基金的主人的利益、合理化管理方和托管方的利益。因为基金业这些年来的业绩不理想,所以过去的按照基金的一定时期的余额来收取基金管理费和托管费的那个基本标准要做相当程度的削减,以与基金业这些年来的总体业绩相匹配。然后根据基金具体时期的业绩,建立管理费相对比例和绝对额与其业绩相挂钩的制度:在业绩较好的时期,基金管理费可以按照业绩增长的比例做相应比例的增长,但是上要封顶;在业绩不好的时期,按照业绩下滑或者是基金净值下降的比例,基金管理费用做相应比例的削减,但是下不保底。由于现在已经是电子化、数字化财务管理的时期,因此银行的托管费和渠道费的收取标准要大大低于传统时代的比例,绝对额还要做封顶。只有这样,才能遏止托管费和管理费不断膨胀而且旱涝保收、基民利益没有公平保障的基金生态,才能让基金业健康地发展下去。

  □冯也成(上海 财经评论人)

> 相关专题: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留言板电话:400690000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