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基金熊市六败笔:抓熊股有一套 踩错节奏再而三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8月08日 23:58  每日经济新闻

  每经记者 李新江 李娜 支玉香

  熊市这一年,基金被动挨打,失去还手之力,股基净值折损频现市场;

  熊市这一年,基金发行屡屡缩水,基金公司为新基金的规模而伤脑筋,新基金的发行也往往滞后市场的需求;

  熊市这一年,基金业黯然神伤,公募基金元老级及大佬人物相继离去,火线上位的新手,自然要为其稚嫩付出高昂的学费;

  熊市这一年,基金专户一对多生不逢时,依旧在净值附近挣扎,饱受投资者的抱怨与责难;

  熊市这一年,基金屡屡踏空市场,误判市场,自信时过于乐观,谨慎又有些过火;

  熊市这一年,基民也终体味到无奈,踏上了学习和研究之路;

  熊市这一年,基金感受到话语权丧失后的无奈,基金也渴望自救。

  熊市这一年,基金留下的是寂寞,是败笔……

  【基金熊市败笔之熊股】

  精选个股疑云——基金抓熊股有一套

  每经记者 李新江

  熊股被密集潜伏,牛股却鲜有问津,这又成为本轮熊市公募基金的一大败笔之。《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历数熊市以来的前50大牛股和熊股发现,熊市开始伊始,公募基金潜伏熊股的概率远高于牛股,基金的选股能力再度成为一大软肋。

  2009年基金密集潜伏熊股

  公募基金向来注重 “精选个股”,不过在本轮熊市中,这些“精选”的个股不少成为造成净值折损的地雷。数据显示,公募基金“精选”到熊股的概率远比精选牛股高。

  个股股价表现逐渐拉大是本轮熊市的一大特征。Wind统计显示,去年8月熊市以来,沪深两市前50大牛股涨幅(复权后,下同)均已翻倍,第一大牛股金种子酒涨幅高达306%,而前50大熊股则跌幅普遍超过40%,第一大熊股河北钢铁跌幅更是高达62%。

  值得注意的是,去年三季度末,50大熊股中有43只有公募基金潜伏,占比高达86%,其中前30大熊股全部有基金潜伏。而公募基金布局的前50大牛股则只有34只,占比不足68%。从持股数量来看,公募基金当时持有前50大熊股超过40亿股,而持有50大牛股只有8亿股。

  以沪深两市第一大熊股河北钢铁为例,该公司2009年三季报显示,时华夏优势增长、华夏平稳增长、华夏蓝筹核心混合、华夏沪深300和中邮核心优选股票等5只基金进入其十大流通股东行列,持有股票超过2.2亿股。而第一大牛股金种子酒则仅有银河银泰和银河稳健两只基金布局,持有755万股。涨幅靠前的海通集团也仅被公募基金布局905万股,而士兰微等公募基金基本没有布局。。

  另外,基金买入跌幅靠前的上实发展武钢股份鞍钢股份等的热情同样很高,分别持有1.3亿、4.1亿和1.2亿股。公募基金持有的前五大熊股接近9亿股,超过持有前50大牛股的总量。

  后知后觉 减仓熊股忙

  一开始就选错股票,基金之后的路途也变得坎坷起来。

  熊市一年后,基金开始出现明显的加仓牛股,减持熊股的现象。根据已经披露的上市公司中报显示,基金持有前50大牛股的股数已经超过熊股。但这样的调仓换股是否再次踏错节奏,目前还不能下定论。

  已经披露的上市公司中报显示,前50大熊股已经被基金一路减持,门庭冷落;不少基金开始加仓布局前50大牛股。Wind资讯显示,已经披露中报的前五十大熊牛股中,有公募基金进入前十大流通股的,熊股有17只,而牛股则有43只,分别持有9亿和14亿股,基金布局的热情华丽转身。

  从具体数据来看,目前前5大熊股中,基金仅持有武钢股份365万股,相比去年三季度时的4.2亿股,在短短不足一年时间,公募基金几乎清仓。

  【基金熊市败笔之舵手】

  基金经理熊市“群跳”基金公司不拘一格“降”人才

  每经记者 支玉香

  熊市行情延续了一年。在这一年中,基金经理出现了大换防,除了新基金发行聘任基金经理外,182只基金的基金经理出现变动,基金界上演了“群跳”现象。

  基金经理变动创记录

  Wind统计显示,最近一年已经有182只基金的基金经理发生变动。大约每月15只、每两天1只基金的基金经理发生变化,这样高频率的变动可谓是史无前例。

  同样数据显示,2007年,市场处于大牛市之际,全年有45只基金的基金经理发生变动;2008年,市场转头走向熊市,而全年有88只基金的基金经理发生变动。而最近一年熊市之下,基金经理的变化则处于历史高峰。

  面对上述数据,一位基金界资深人士分析到:“熊市之下,为基金获得超额收益困难较大,是最考验基金经理管理能力的时候,不排除有些业绩不好的基金经理被炒掉;另外,市场不景气,基金经理自感难为‘无米之炊’,而且面临着排名压力等,有基金经理主动辞职归隐。”

  不过,有业内人士指出,最近一年阳光私募急剧扩张,吸引不少公募基金经理加盟;去年基金发行潮以及基金公司专户 “一对多”等业务的开展也加速了公司投研人员的变动,一些公募的基金经理退居二线从事专户理财业务,这些也是基金经理变动的原因。

  “各路英雄”角逐基金经理

  熊市一年,基金经理频频变动,基金公司痛失悍将后不得不面临着人才短缺的现状。特别是随着专户理财业务的开展,基金公司投研人才捉襟见肘的窘况越发严重。基金公司一边挖墙脚,不惜重金从引进人才;一边培养新人,80后基金经理成为了新生军。不得不提的是,基金公司还从公司内部的其他部门“借调”,可谓是“不拘一格降人才”。

  去年年底,上海某大型基金公司增聘的新基金经理在市场上引起一番热议。新增的两位基金经理从业经历都比较单薄,其中一位是基金运营部基金核算主管;而另外一位是集中交易部高级交易员。今年年初,上海某家基金公司则聘任了稽核部老总为基金经理,而且这位稽核部老总已经到了不惑之年。基金人才几度匮乏之际,如是的选才标准则让市场人士大为愕然。

  一般基金公司对于人才的培养模式,是先做行业研究员扎扎实实打好基本功,再做基金经理助理,由基金经理领入门参加一线实战,经过市场的历练之后才能走马上任,最终成为基金经理。但是熊市之下,基金人才的短缺使得不少基金经理只能速成,跳过上述基金经理成长模式的多个环节,有些并无实战经验但是临危受命扛枪上阵。最近一年来,基金公司新聘的基金经理没有有实战经验的比比皆是。

  一位业内人士指出,投研团队稳定性较高的基金公司,通常具有较稳定和相对优秀的投资管理水平。基金经理频繁变动之后,势必会对基金的操作带来影响,从而影响其业绩。

  【基金熊市败笔之发行】

  指基被套高位 新基发行总看“当下”

  每经记者 李新江

  仅仅过了一年时间,指数型基金便已风光不再。随着行情震荡走低,高位发行的指数基金将投资者套得死死地。而基金公司频频按照当下热点发行产品,基民的需要以及市场资产配置的需求往往被晾在一边。

  指基被套高位

  伴随2009年市场的强劲上涨,上证指数从年初的1849点收于年底的3277点,涨幅近80%。指数基金的“牛市”特性也在这一年发挥得淋漓尽致,基金公司顺势加紧发行指数型基金,而动辄数十亿上百亿的募集份额成为常态。不过今天看来,基金公司发行热潮过后带给基民却是叹息。

  市场从牛市转向熊市,指数基金也毫无悬念的完成了由领涨向领跌的蜕变。银河证券数据显示,最近一年,除中小板ETF有15.6%的涨幅,其他指数型基金大都净值折损严重,仅在跌幅超过20%的31只股票型基金中,就有16只属于指数型基金,占比超过一半。易方达上证50、华夏上证50等大盘蓝筹指数基金跌幅接近30%。

  指数型基金的净值下跌令当时涌入的大量资金折损不少。数据显示,2009年全年共有29只指数基金募集成立(包括联接基金),募集总规模达1396.29亿份,占当年新基金募集总额的三分之一,这还不包括投资者对老指基的申购。

  据好买基金统计,指基的申购热潮从2009年8月份市场达到阶段性高点后开始,呈现出逐月增加的态势,并一直维持到年底。这部分新涌入的资金显然大部分踩在了高位,如果按照沪深300指数阶段性跌幅约23.8%来粗略估算,这些新涌入的资金亏损已超过300亿。

  “发行热”踏错节奏

  指数基金的发行热潮随着大盘走低逐渐冷却,而基金公司在发行新基金时盲目迎合市场需求,追求短期规模效益,频频踏错市场节奏的情况,并没有结束。

  去年8月,易方达沪深300指数基金首募规模达168.8亿元,工银瑞信央企50ETF基金首募规模也达50亿元,创下了当时的小高潮。而今年来,这两只基金的净值缩水18.94%和24.09%。

  其实不只是指基的发行,基金公司在每经历一轮行情,都会集中出现一轮发行热。去年下半年中小盘行情翘首,今年一季度中小盘基金发行卖得火爆;而当基民感受到“熊”来了之时,二季度债基的发行则开始逐渐膨胀。渠道人士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透露,近日某基金公司发行的一只债基在短短六天时间内募集金额超过10亿。

  有心的基民也许可以反过来思考,面对基金目前发行如火如荼的固定收益类产品,下一阶段的热点会转到哪里呢?

  【基金熊市败笔之净值】

  净值下跌不含糊 绩优绩差分化大

  每经记者 李新江

  在本轮熊市中,基金在各阶段的操作显然都有些后知后觉,基金净值折损仍然创出历史高位,成为最近一年基金第一大败笔。

  本轮熊市从去年8月份开始,上证指数从3478点开始了断崖式的下跌,期间虽然小有反弹,但经过一年之久的震荡行情,截至日前仍在2600点位水平徘徊,跌幅超过20%。虽然期间个别主动型股基获得正收益,而大部分基金却未能把握住机会,一些基金净值跌幅甚至大幅度超过大盘指数。

  虽然经历了2008年的大熊市,但2009年公募基金似乎还是没能对未来可能的熊市做好准备。

  本轮熊市中,公募基金行业整体净值缩水超过10%,其中股票型基金首当其冲,基金经理对股票市场的把握能力再度遭受质疑。银河基金研究中心数据显示,最近一年,纳入统计的189只股基(排除一年内成立股基)中,175只净值出现一定程度缩水,占比超过92%。其中,41只净值跌幅超过20%,占比超过两成,有的主动型基金跌幅甚至超过30%。

  数据显示,整个2008年中,偏股型基金(指数型基金和新基金除外)平均亏损超过50%,最少的亏损也在30%以上,有的甚至折损大半。相对而言,这份成绩单还没有2008年的大熊市那么难看。

  但是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统计发现,在2008年的单边下跌市种,除了瑞福进取,几乎所有股票型基金净值都跑赢了大盘。而在过去一年的这轮熊市中,不少主动型基金业绩比起大盘仍显得逊色。景顺长城新兴成长股票净值缩水22.7%、宝盈策略增长净值缩水23.5%、易方达科讯净值缩水23.7%、景顺长城精选蓝筹净值缩水27%、宝盈泛沿海更是破纪录的下跌37.8%。部分基金经理的选股、选时能力被推倒风头浪尖之上。

  基金净值不但大幅缩水,业绩的分化也很大。在本轮熊市中,只有不足8%的股基成功把握住反弹机会,创造了小小的“奇迹”。过去一年时间,国泰区位优势净值上涨10.4%、银华领先策略净值上涨9.2%、华商盛世成长净值上涨8.9%。另外,银河行业精选、银华富裕主题、汇丰晋信大盘股票等基金净值均出现一定幅度上涨。

  业绩较差的景顺长城精选蓝筹、易方达科讯等基金,与绩优基金业绩相差近40个百分点;宝盈泛沿海与国泰区位优势落后更是接近50%。

  【基金熊市败笔之专户】

  专户一对多——面值附近的挣扎

  每经记者 李娜

  2009年下半年,专户一对多火了一把。但没想到刚出生就面临了一次熊市考验。从首发的一日售罄,到产品募集失败,再到有基金公司打算退出此领域,有关专户一对多的消息也越来越少的见诸报端。

  从相对收益到绝对收益,重大改变之初往往艰难。众基金公司争相上马专户后,各家的投资风格也渐渐显露出来,专户一对多的招牌也开始若隐若现。

  生不逢时的一对多

  自股指创下3478点的反弹高度后,A股便掉头向下,专户一对多的出世有些生不逢时的味道。出生后一对多也是对市场持谨慎的态度,大多都奉行累计足够的安全垫,再放大操作的指导思想。

  近一年来,号称灵活主动的专户一对多并没有展示出其独有的特质,却时常遭遇投资者的诟病。净值长期趴着不动,颗粒无收本金还被截断一小半,怀揣着希望的投资者也开始渐渐失去了耐心。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7月底,在记者了解到的67只一对多产品中,仍有33只产品的净值位于面值以下,只有5只一对多产品的面值超过了1.1元,其余一对多产品的净值都处于1元至1.1元之间,而且还大都得益于7月市场的反弹。

  数据显示,某大型基金公司于今年4月下旬成立的专户一对多产品,截至7月30日,其单位净值为0.895元,仍不到0.9元;同属深圳的某小型基金公司在今年2月20日成立的专户一对多产品,单位净值为0.889元;而某基金公司的B0901款一对多产品,净值只有0.88元。

  风格渐显“个性”

  毫无疑问,专户一对多运作近1年来,各基金公司的专户风格也开始逐步显现。

  统计显示,南方某大型基金公司风格转换迅速,操作非常积极。从7月份来看,该基金公司旗下纳入统计的9只一对多产品净值大幅反弹,将其他的一对多产品远远甩在身后。其旗下某主题产品7月份净值反弹幅度约在14%附近,远远超过同期指数表现。与其同门的三只一对多产品7月同期表现也都超过了10%,而其余几只一对多产品7月净值涨幅最低也都在6.5%以上。而从上述一对多产品今年以来的净值变化看,涨跌都比较明显,属于专户一对多中较为典型的激进派。

  同属南方某大型基金公司则是典型的看空派,旗下的一对多产品在去年成立后,长时期保持沉默,而建仓后由于时机把握不当,净值仍在1元之下。而此前在业内较早开始专户业务的某基金公司,纵观其旗下几只专户一对多的运作,都体现出稳健的思路。沪上某基金公司的专户投资风格则是典型的稳健派,在成功躲过4月中旬以来的暴跌后,面对7月份的持续反弹却有些踏空。

  【基金熊市败笔之节奏】

  反向指标老生常谈踩错节奏再而三

  每经记者 李娜

  对于投资者而言,基金的仓位变化往往成为市场风向标。不过,自去年8月以来,基金错判的情形反复发生。他们的态度要么过于乐观,对市场的大跌始料不及,要么就是过于谨慎,对市场的反弹预估不足。

  过于乐观 温水煮青蛙

  从去年11月中下旬开始,公募基金阵营渐渐刮起了一场乐观情绪。始于8月初的下跌,没有给公募基金带来的更多的悲观。

  去年年底,跨年度行情也渐渐和市场风格转换的期望融合在了一起,占据了基金观点的主流地位。上述基调也一直延续到了今年1月。市场也颇为顽强,温水煮青蛙的行情延续到1月下旬,才打破了基金的幻想。

  4月中旬,股指期货的脚步来临。此时,市场已历经了一月底开始的下跌调整,基金前期乐观的心态也慢慢弱化。然而,市场的单边暴跌还是给了基金一个闷棍。单日指数跌去百点的景象频发,2800点、2600点连续失守,7月初一度考验到2300点大关。偏股型基金的净值表明,基金对此番暴跌基本没有心里准备,一路踉跄减仓,部分偏股型基金的净值折损超过了同期指数的跌幅。

  反弹又踏空

  如约而至的基金二季报昭示基金对后市的信心并不足。谨慎的态度代替乐观成为新的主流。面对7月的反弹,基金并没有如市场预估的那样大幅提高仓位追逐反弹,而是在7月选择了相反的节奏,增持了近千亿元的债券。

  “刚开始估计市场的反弹空间不会太高,反弹的时间也不会太长,没想到反弹的力度会这么大。”一位基金经理在回顾7月份行情这样总结道。

  基金普遍认为,7月的反弹主要是传统大盘蓝筹估值修复,其反弹空间决定了大盘的反弹高度,“都涨那么高了,也就不追了,况且也不是新兴产业在上涨。”

  某基金分析人士向记者表示,出现这样的状况主要是因为公募基金把主要的精力都放在新兴产业的研究,渐渐淡忘了过往的金融、地产,且认为金融、地产虽然从接近历史底部区域回调,却很难恢复往日的风光。

  自去年8月初以来,沪深股市历经了熊市一周年。基金屡屡踏空,对市场的研判也是错多对少,成为市场名副其实的反风向标。什么时候市场见底呢?也许二季报基金的低仓位已经给了我们答案。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