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基金75%仓位观望:汇丰晋信减仓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7月12日 05:21  理财周报

  除南方、博时和嘉实等公司平均仓位在70%左右外,大部分的大型基金公司仓位维持在75%左右

  理财周报特约作者 刘志晶/文

  6月底以来市场的持续下跌让很多投资者的情绪和预期降至冰点,还好上周市场终于出现一点点温度,给了投资者一点喘息的时间,随着央行持续的净投放,SHIBOR短期利率连续下滑,反映出市场流动性紧张的局面有所缓解。

  债券市场依旧凯歌高唱,各市场债券指数连创新高,各机构对债券市场“资产泡沫”的担忧也日益明显。

  二级市场方面,其间沪深300指数小幅上涨0.16%,各行业板块在上周暴跌后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回升。可选消费品行业表现最为抢眼,上涨4.54%,金融地产和工业品行业涨幅也都超过了2%,医药行业同样表现不错,涨幅为1.62%。

  基金仓位稳定,

  短期过度乐观得到修正

  根据我们的分析研究,在6月底市场连续下挫期间,与市场广泛存在的经济二次探底、基金减仓避险的认识不同,我们并不认为基金出现了整体性减仓趋势,相反甚至观察到基金出现了不到2%的小幅度主动增仓操作,但由于所持股票市值的下跌,整体仓位基本没有变化,而对此的判断是基金对于后市预期稳定,没有在大跌中减持股票或者大幅度调整行业配置。

  而上周市场在大跌后表现较为平稳,基金整体股票也没有出现大的变化,截至7月8日,股票型基金平均仓位77.6%,偏股型基金平均仓位71.6%,平衡型基金平均仓位66.8%,对比7月1日各类型基金平均仓位提高幅度不足0.2%。

  随着市场的走稳,本期各基金公司仓位配置策略也逐渐平静下来,表明了各公司对市场浓重观望气氛,本周仅汇丰晋信一家公司出现了明显减仓,而明显加仓的基金公司也仅有工银瑞信一家。目前除南方、博时和嘉实等公司平均仓位在70%左右外,大部分的大型基金管理公司仓位维持在75%左右的水平。

  虽然基金二季度报告还没有发布,但通过长期对基金仓位的跟踪测算,我们可以预判基金二季度仓位对比一季度数据基本上是下降的趋势,根据不同的基金类型,基金仓位的下降幅度从3%到7%不等。

  其中直接原因是基金对未来市场的预期出现了一定的下调,这种下调相当程度上是修正原先过于乐观的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刺激政策效果。考虑到政府对经济局面的重视和强有力的控制能力,长期效果并没有任何悲观的理由,但短期经济指标的反复也应该纳入投资者的考虑范围。

  二季度基金持仓结构

  也许出现明显调整

  基金仓位作为机构投资人最为直接和有效的资产配置策略,在70%到80%之间已经徘徊了近两个月的时间,股票型基金平均仓位也一直游离在牛熊临界点附近,根据我们宏观和策略团队的研究,市场的“纠结”也许仍会持续,但市场一直所担忧的“二次触底”和“流动性收缩”并非其中理由。

  弱市中低估值带来的是长期投资的安全边际,而不会是直接上涨的动力,我们认为市场情绪的人为紧张和偏紧的流动性才是近期市场羸弱的主要原因。短期市场决定性因素往往是流动性因素,SHIBOR短期利率近来已经出现明显回落趋势,流动性正在出现好转的迹象,当然这还需要更长时间进行确认。还有一个好消息是,基金没有恐慌,具体表现在6月底的市场连续下跌中基金没有减仓。现在看来,乐观预期的理由应该多于悲观预期。

  根据我们的研究方法和数据,基金的行业配置也可以在中长周期和大概率的场景中得到刻画,在将二季度数据进行逐月对比分析后,可以大致发现其间基金行业配置的变动轨迹。从中可以发现,除了基本核心配置外,基金在五月市场走稳后,行业配置出现了明显的调整,主要减持了能源板块和信息技术板块,而对医药行业则成功做到波段操作——六月中上旬对高估值压力的医药行业集中减持,但在上周则反手增持,目前配置比例略高于5月水平,维持了对医药行业的乐观判断。

  除此以外,信息技术行业最近两周也遭到明显的减持,这是否意味着基金对科技股的兴趣开始降温,还是估值压力下的短期回避,有待观察;而最主要增持行业则是围绕终端消费概念的快速消费品和零售行业,这暗示了经济结构的调整和转型正在影响基金的资产配置策略,也是基金管理人对未来经济结构调整的布局和未雨绸缪,至少从目前看来,我们有充足的理由认为,A股市场基金会将越来越多的消费行业上市公司纳入核心资产配置范围。

  投资者从基金仓位和持仓结构的调整中能够获得什么?机构投资者的持仓反映了其对未来经济收益部门的预期,这种预期不是绝对和一成不变的,而是通过不停的追随各种宏观和微观经济信号进行动态调整。我曾反复提到基金整体的平均仓位不是股市趋势的先行指标,原因很浅显——作为市场重要的机构投资者,基金通过投资组合不断的再平衡过程,股票仓位不断调整,这个动作本身已经在交易中被市场学习并且反映到价格中去了。

  同样的道理,行业配置也是如此。对于投资者个体而言,了解这些信息(假设这些信息是正确的)无法给自己提供某种预言未来的能力,仅仅通过掌握这种信息,去审视自己的投资策略和判断。中国人说大树底下好乘凉,基金也许在一些人看来口碑不好,但客观地说,他们的研究分析能力是远远高于多数散户的。

转发此文至微博 我要评论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