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业绩压力加码 基金公司屡出苛政

  证券时报记者 李湉湉

  在短期业绩的重压之下,基金公司屡出“苛政”。证券时报记者近日从多个渠道了解到,有基金公司对新任基金经理的观察期只有3个月,短期内业绩不好的基金经理甚至被“威胁”暂停部分投资权限,有基金公司仅日常的打新股就需要3个以上的报告“来支撑”。

  基金公司屡出“苛政”

  表示听闻过上述“苛政”的上海某基金公司研究员称,行业内确实有业绩考察短期化的趋势,基金公司对投研人员的考核只会越来越严。“我们现在每周都要写工作总结,季度、年终奖跟业绩和考核都挂得很紧,不像以前业绩在收入中占的比重不大。”该研究员认为,基金公司的规模压力主要“传导”为业绩压力,业绩压力自然会“传导”到投研部门,基金经理迫于业绩压力,也要求研究员提供更多支持,在一定程度上分担自己的压力。

  “以打新股为例,需要提供3个以上的报告:相关行业研究员要写报告,固定收益部通过报告筛选出部分新股,金融工程部也要出报告,基金经理看完所有报告再从中挑选新股;不仅如此,在新股上市一段时间后,还要通过回访追踪打新收益,考察投研人员的业绩,实在“劳师动众”。

  有知情人士透露,上海一基金公司在业内素以“高压”政策闻名,短期业绩不好的基金经理都要被“敲打”。去年“高压政策”搏出了好业绩,旗下大部分偏股型基金都进入了同类产品业绩排名的前四分之一。今年该“高压政策”立刻引来不少基金公司效仿。

  竞争压力使然

  事实上,基金公司的“苛政”抑或“高压”并非草木皆兵,确实是竞争压力使然。

  从行业内部来说,基金业内竞争激烈,业绩是争取规模最有效的手段。而且,基金业马太效应愈加明显,对“家底薄”的中小基金公司来说,业绩压力更大。“在目前的市场中,没有一两只产品搏出业绩来,中小基金公司很难生存。”

  从行业间的竞争来说,随着一大批明星基金经理的“奔私”,私募业发展迅速,让公募基金如芒在背。此外,媒体关注短期业绩也加剧了基金公司压力。尽管今年1月1日起实施的《证券投资基金评价业务管理暂行办法》禁止对基金进行短期业绩排名,只有授权机构才能发布排名和评级,但网络论坛并不在禁止之列,投资者纷纷在网上晒业绩,一些媒体为了吸引眼球还是不时炒作基金的短期业绩。

  深圳一位基金公司人士认为,“苛政”是基金行业的通病,在市场环境不好、人员流失严重、私募日益强大的情况下,公募基金特别有生存危机感。

转发此文至微博 我要评论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