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一口吃成大胖子 私募基金消化不良

  证券时报记者 付建利

  阳光私募首要目标是把规模做大,但规模大了又面临两大难题:一是个股的流动性问题;二是私募基金经理原有的操作模式和投资理念难以有效管理大规模资金。

  近年,私募基金从无到有,成长飞速。然而,管理规模的爆发性增长,带来的并非都是惊喜。私募基金经理投资风格面临规模扩张的巨大挑战。分析人士认为,阳光私募基金如何适应长大后的烦恼,将决定其能否进一步得到市场的认同。

  “公司的管理规模超过18个亿之后,我们老板明显感到力不从心,玩不转了!”深圳一家知名私募基金公司旗下一名研究员告诉记者。这家公司的创办者是公募基金经理出身,但早期的公募基金并没有动辄上百亿的规模,该私募基金经理以挖掘成长性突出的小盘股著称,这种风格恰好也适应规模不是特别大的私募基金。但经过了2007年以来私募基金的大发展之后,这家私募基金公司目前掌管的资金量实际已经超过20亿,资金量陡然成几何级数增加后,靠小盘股取胜首先就面临了流动性的问题。“有些股票流通市值都不到10个亿,你说我们这么多资金砸下去,结果会怎样?”上述私募基金研究员反问道。

  一些草根出身的私募基金经理面对这一问题显得更为焦虑。记者熟悉的一位私募基金经理,此前曾是国内一家大型券商“涨停板敢死队”的成员之一,他的特点是专攻流通盘在1亿股的小盘股,尤其是流通盘小于5000万股的“袖珍股”,“这些股票流通市值小,我们几千万的资金量就完全可以高度控盘,只要把K线图做得漂亮一点,一个回合下来,赚个50%是经常的事情。”这位私募基金经理属于典型的技术派,其操作特点是技术面为主、基本面为辅,通过超短线和波段操作来获取超额利润,类似早期“宁波涨停板敢死队”的手法。但现在这位私募基金经理面临的问题是:当手中的资金量超过2个亿时,一些小盘股买进去很容易涨停,看好的股票买不到,收益当然就无法保证了。

  据业内人士介绍,一方面,相当部分阳光私募基金做好业绩的目标就是把规模做大,从而最大化地提取管理费和业绩提成。另一方面,规模大了之后,私募基金又很容易面对两大难题:其一是个股的流动性问题;其二是私募基金经理原有的操作模式和投资理念难以适应大资金量的操作需求,一旦业绩大幅下降,难免功亏一篑。实际上,一些私募基金经理即使在2008年的大熊市中,也取得了正收益,但规模大了之后,反而在2009年的牛市和今年以来的震荡市中业绩表现明显落后。

转发此文至微博 我要评论

> 相关专题: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