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震荡市无共识 基金摸着石头过河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6月25日 02:15  每日经济新闻

  每经记者李娜发自成都

  端午节过后,发改委剑指药价虚高成为了压垮医药股高估值的最后一根稻草,前期风光无限的中小盘股开始向下“修复估值”。反观萎靡不振已久的大盘蓝筹,近期却成为市场的定海神针。

  在2500点的心理支撑下,有些基金也在开始买入银行金融股了,不过并非一头热的看好,而是看重其低估值的安全性,下跌中的医药股依然也有人接盘。在谨慎而又分歧的心态下,基金都在摸着石头过河。

  谨慎中操作并不保守

  自股指期货推出后,市场又重新回归到了调整的旅途,只是在此轮调整中,传统的周期性行业依然担任了领跌的先锋。600点的暴跌,基金原有的乐观情绪逐步弱化。

  2500点一线的反复激荡,也使得其成为公募基金心中近期市场的底部。市场估值风险释放,投资价值重回升势的同时,基金对后市的态度却依然谨慎,而这一切似乎都源于对后市的仍旧看不清。

  就在对后市仍保持谨慎的同时,公募基金的操作却并不保守。被视作短期底部的2500点一带,恰恰成为了不少公募基金选择吸收筹码的好时机。近日来,也有基金经理坦言,公司目前的操作策略就是在2500点和2700点之间波段操作,一旦跌破2500点就加仓。

  “毕竟市场经过一番大跌过后,有些个股跌幅已然过大,相对比较便宜,是比较好的介入时机。”某基金公司的投研人士如此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

  某券商宏观分析人士则表示,未来A股大幅上涨和大幅向下的空间都不会很大,市场会在几百点的空间内来回震荡。

  “就目前来看,2500点加仓,2700点减仓的思路,似乎也成为比较务实的策略。”某基金业内人士诚恳地说道。

  分歧中首选新兴产业

  去年7至8月份,房地产及其所带动的行业率先见顶,市场宣告其黄金时期已过;年底前后煤炭、机械等具有后周期特征的投资品也攀升至顶峰;端午节过后,最具有后周期特征的必需消费品行业,医药、农业等开始大幅补跌。不同类型行业见顶的过程也充分反映了产业轮动的规律。

  如今,人民币汇率的改革,又催热了航空、造纸等受益板块。市场的反复徘徊与震荡过后,又会是谁成为下一轮A股的反弹先锋?未来市场的表现是再次从先导产业如地产等开始新一轮景气轮动的循环,还是在基础消费品补跌之后继续选择消费品?

  事实上,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面对未来新一轮的反弹先锋,公募基金内部似乎也没能达成共识,而这样的分歧也同样出现在私募阵营。内部的分歧也使得基金在近期的A股市场上采取了不同策略。

  节后以来,医药板块显然是近期资金抛压最为沉重的地方,部分基金选择减持高估值的医药股也是在情理之中。据上交所的公开数据显示,海正药业益佰制药等成交席位上,多家机构席位现身于买方席位,与此同时也有多个机构席位在逢低吸筹。与此同时,更有私募人士表示,医药股整体再跌10%就可以买入。地产股中天城投的成交席位上,已是连续几日出现机构的身影。而据多家机构的监测数据显示,金融、地产最近几日也是赢得了资金的关照。某知名私募人士则表示,市场风格转换已有比较明显的迹象。

  沪上某基金经理表示,前期自己所掌管的基金加大了对银行股的配置比重,毕竟银行股较低的估值,凸显出其安全的特性。

  深圳某基金公司投研人士则是告诉记者,先前公司也在考虑是否要提高一下金融等前周期性行业的配置比例,最近适当提高了配置。在经济结构调整转型中,新兴产业的优势很明显。不过,经过大幅调整的金融、地产也便宜了不少,反弹机会还是存在的。为了防止踏错节奏,在配置比例上谨慎一些则比较妥当。

  相比之下,新兴产业则是略占上风,依然是绝大多数基金公司瞄准的重点。农银汇理基金认为,如果下半年经济政策放松、重新按照原有模式刺激经济增长,那么地产产业链相关的传统行业应该会有反弹的机会,但中长期仍应该把重点放在基础消费品上。原因在于两点:一是将来政策放松的空间很难像2009年那样大,传统行业反弹的持续性和强度也不可能像2009年那样;二是从中长期看,中国经济到了转型的临界点,下一轮经济周期再次回升时,经济增长的动力很可能不同于过去十年的模式,所以中长期的配置关注点应该是在补跌之后的基础消费品和部分新产业中寻找。

转发此文至微博 我要评论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