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牟旭东:主题投资应对二次探底风险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6月21日 10:53  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本报记者 陈光 上海报道

  现在不仅A股市场的行情动荡不已,各类观点也纷繁杂陈、争论不休,这背后折射出宏观经济基本面的复杂性。华宝兴业多策略增长基金经理牟旭东认为,目前看来,高通胀已不可避免,而高增长则依旧存疑。在此背景下,主题投资就成为更切合市场现状的投资方法,而选择合适的主题并在正确的时间下手就成为基金经理今年的重点课题。

  泡沫经济管理将成经济主要课题

  2010年第一季度,CPI指数并不高,但4月以来,该指标便接连走高,虽然有观点认为通胀程度仍在可控范围,不足为虑,但是泡沫经济管理已经成为接下来中国经济的主要课题。

  牟旭东告诉记者,一季度的低通胀主要是因为传统CPI并没有计入资产价格(房市及股市),而金融危机后释放的大量流动性固化在地产泡沫里,固化在中长期的基建里;传统制造业产品由于过度投资(大量廉价产品供应全世界)而变得足够便宜,同时农副产品(猪肉等)在一季度涨幅不大,所以从静态来看CPI并不高。但从动态看,目前资产价格高企,尤其是房价前期过快上涨、前期股市高涨带来的财富效应都在吸引大量资金脱离制造业,由此带来的去存款化趋势明显,大量流动性在寻找出路,因而,任何缺口都可能会造成价格井喷,如前期被爆炒的大蒜、绿豆等。未来高企的资产价格必然会产生溢出效应,逐渐体现在其他商品里。此外,输入性通胀及天气带来的农产品价格异常都是下阶段要关注的不确定因素。

  相比而言,泡沫经济管理而非CPI管理也许会成为未来工作的核心难点。目前政府已经注意到对泡沫的管理,对于股市,就是扩大容量,加速IPO;对于房市,则是抑制投资需求,增加供给。

  主题投资更切合当前市场

  一方面,对于通胀的预期居高不下;另一方面,中国经济发展却面临二次探底的风险。2008年年底以来,中国政府采取了规模庞大的经济刺激政策,天量信贷支持加上4万亿投资的拉动,使得经济迅速再回上升通道。然而,这种单纯依靠政府投资拉动的经济增长不可能长期持续,因此,未来经济发展的后续推动力在何方就成为当下最迫切待解的难题。

  牟旭东认为,美国同样采取了基于信贷的刺激计划,但不同于中国的是,美国投放出去的货币因面向的是商业银行,因此可以轻松收回;而中国的货币大部分投放到中长期项目,不能轻易收回。但是,即使如此,政策逐步退出仍然是中国当前面临的局势。正因为迫切需要找到未来经济发展新的推动力,国家将开始大刀阔斧地开展结构性调整。不过牟旭东指出,经济的结构性调整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新的经济增长动力还未形成,传统经济发展又遭遇瓶颈,这是中国经济目前无法回避的问题。

  不同时期做投资有不同的方法,趋势向好时,“行业配置+个股精选”往往成为投资人的普遍选择;而从2009年至今,在市场机制和经济基本面都处于变革之时,市场行情或许可以总结为预期混乱、趋势不明显。在这样的市场中,一般不可能存在单边趋势,但应存在结构性投资机遇,而且往往会以某一投资主题体现出来,因而,仓位控制与主题投资就成为赚取超额收益的主要方法。

  从国外成熟市场的情况来看,主题投资是大型对冲基金们一致青睐的投资方式,而如何找到合适的主题并准确下手,则成为基金经理们急需解决的问题。牟旭东告诉记者,科学的预见和逻辑判断是把握主题投资的利器。从目前的政策动向来看,低端消费、新经济、区域经济等是比较值得关注的主题方向。在确定主题之后,主题能否持续、相关公司受益程度的弹性等则是要主要考虑的问题了。

  牟旭东认为,应该挑选那些具有一定特点的股票,要么有技术、规模等壁垒,要么有专用用途,最好能背靠一个高速发展的行业。如碧水源,滤丝技术处全球前三,而且拉伸强度等主要参数远远高于对手,属于水处理施工行业,对于年处理4亿吨、每吨1000元成本计算达4000亿元以上市场容量的行业来讲,公司的收入占比很小,上市后快速扩张会带来巨大的想象空间,或许它未来的收益会远超大家的想象。

  责编:鲁孝年 美编:尹建

  牟旭东,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获硕士学位。1997年9月至2003年1月在南方证券从事证券研究工作,2003年1月加入华宝兴业基金公司,任高级分析师,2004年9月起任研究部副总经理,2007年10月起任多策略基金基金经理,2009年2月起兼任增强收益债券基金基金经理,2010年1月起兼任宝康灵活配置基金基金经理。

转发此文至微博 我要评论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