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公转私基金经理:你在他乡还好吗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5月31日 11:53  证券时报

  日前公募人士“奔私”潮不断升温,有多位公募基金投资总监转投私募,更传言某基金公司总经理准备加入私募基金。但进入私募行业并非是一马平川,几年来,有的春风得意,有的黯然失意,“公募派”私募基金经理——

  证券时报记者 付建利

  “我们是投资战士,身上带着血和硝烟!我们的进入会翻开私募基金历史新的一页!”——这是明星基金经理石波两年多前离开华夏基金、成立上海尚雅投资管理公司时慷慨激昂的话语。一批和石波一样的“公募派”私募基金经理由于投研能力突出、风险控制到位、团队作战能力强,在中国私募基金的版图上占据了自己的一席之地,成为行业领军人物。然而,在离开公募基金转投私募的“公募派”私募基金经理中,也有人至今仍在苦苦挣扎。不同的入场时点和高下有别的投研能力,决定了“公募派”私募基金经理不同的人生轨迹。

  春风得意者:

  顺风顺水 欲与公募试比高

  始于2006年的大牛市为国内首批“公募派”私募基金经理提供了茁壮成长的“优质土壤”。而在2008年的大熊市中,一些“公募派”私募基金因为风险控制及时、得当,经受住大跌考验,获得投资人信任,创出自己的品牌,吕俊、江晖、李旭利、石波、田荣华等是这批人中的典型代表。

  在2008年熊市中,江晖的星石投资一战成名。在2008年,国内发行的阳光私募产品超过100只,但在大跌市中中能够取得正收益者只是凤毛麟角,而星石旗下3只产品获得超过4%的正收益,私募基金“绝对收益”的魅力让这位在华夏基金、泰达宏利和工银瑞信基金公司浸淫多年的私募人物收获无数鲜花和掌声。据悉,目前星石的资产管理规模已超过50亿元,已有6只TOT将星石产品纳入投资组合。

  在国泰基金和上投摩根基金公司度过7年的投资生涯后,吕俊在2007年成立上海从容投资,目前从容投资旗下已有12只产品。

  何震在2008年离开广发基金,北上上海成立汇利资产。汇利资产旗下汇利优选一期于2008年7月25日成立,截至今年5月26日,该产品单位净值为165.92元,而同期上证综指下跌近10%。在今年的震荡市中,该产品今年以来截至5月26日获得7%的正收益。

  在私募界影响最大的非李旭利莫属。去年6月,事业如日中天的李旭利辞去交银施罗德投资总监职位,与福布斯富豪裘国根联手,新重阳高调诞生,首只产品便募集近12亿元,不仅刷新私募基金募集额新高,而且也超过大多数同期发行的公募基金。有业内人士推测,新重阳目前的管理规模已经超过100亿元。

  2009年的小牛市再一次让“公转私”的私募基金经理吸引众多目光。这其中包括合赢投资总经理曾昭雄、和聚投资李泽刚、从华夏基金公司离开后成立私募基金的孙建冬。其中,李泽刚掌管的和聚1期近半年的收益率约40%,成为2010年的私募基金黑马。

  此外,武当资产田荣华、民森投资蔡明、尚诚投资肖华、景泰利丰张英飚、凯石投资陈继武、博颐投资徐大成、智德投资伍军、新价值唐雪来、北京云程泰魏上云等也都是从公募基金公司转到私募基金。其中有些是经历牛熊市的江湖老手,已在私募基金界树立自己的品牌形象;有些则是初出茅庐的新手,在2009年和今年以来的震荡市中表现突出。

  随着私募基金产品规模不断扩大,私募基金经理的胃口越来越大。国内一位著名的私募基金经理曾在私下表示,其目标是超越公募基金界老大—华夏基金公司。另一位”公募派“基金经理曾扬言:“未来一定会出现私募并购公募”!

  黯然神伤者:

  沉浮不定 光环难再现

  “公募派”私募基金经理也并非都如吕俊、李旭利等人一样能实现“华丽转身”。昔日明星基金经理王贵文在2008的经历就是一例。

  2007年7月,王贵文从嘉实基金辞职后在上海成立隆圣投资管理公司。2007年年末发行的隆圣主题精选规模达4.3亿元。2008年2月,王贵文宣称,市场在未来3年将继续体现牛市特征!判断失误的王贵文随即付出沉重的代价,隆圣投资部分产品净值一度跌至0.5元以下。2008年外界曾传言“上海隆圣信托计划被迫清盘,王贵文准备重回公募基金”。好在王贵文日后奋起直追,逐渐摆脱困境。

  尚雅投资的石波也有类似遭遇。石波曾是华夏基金公司的明星基金经理,他掌管的私募产品在创立之初遭遇大幅亏损,石波也流露出在私募基金的压力。幸运的是,石波在2009年抓住新能源板块投资机会,成功扭转局面。

  也有人刚进私募就栽了跟头,至今仍一蹶不振。

  一家合资基金公司的明星基金经理2008年成立私募基金时,恰好碰上大熊市,当年首只私募产品发行低于1亿元,算上公司运营成本及聘请研究员、营销人员等费用,这位私募基金经理当年倒亏超过200万元的本金。在2009年的小牛市中,这位私募基金经理的业绩表现低迷,第二只产品发行步履维艰,公司至今未能实现盈利。其身边的好友告诉记者,尽管这位私募基金经理在公募业绩不错,但其投资理念明显不适应私募更为灵活的操作要求,“他现在去上市公司调研,人家都懒得搭理。”该公司一位员工私下里不无遗憾地告诉记者。

  私募行业并非完美无缺

  “公募派”私募基金经理转入私募基金后发现,尽管少了以往“日日排、月月排、季季排、年年排”的压力,但来自客户的压力丝毫不亚于公募基金的排名竞争。

  在市场上涨时,客户要求相对收益,有些客户同时购买多只私募基金产品,收益率相对较低的私募基金面临客户提前赎回的压力。

  在市场下跌时,客户要求绝对收益,怀抱绝对收益理想的“公募派”私募基金经理们到头来还是摆脱不了头顶上那柄“达摩克利斯之剑”。

  某“公募派”私募基金经理被私募业内人士笑称为“做固定收益的私募”,他在2008年为客户规避了系统性风险,但在2009年小牛市中,他所掌管私募产品也大大跑输同类产品,投资人用脚投票赎回基金。

转发此文至微博 我要评论

> 相关专题: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