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基金人物吕俊:一个狩猎者和他的理想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5月31日 11:41  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上海从容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吕俊
上海从容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吕俊

  □本报记者 孔维纯 上海报道

  有一个人,他的名字曾经在公募基金中非常响亮。后来,他来到了阳光私募,市场上仍不时流传着他的传说。若要在他的名字前面加一个定语,很多媒体会选择“交易天才”。

  他是谁?吕俊。

  近日,吕俊创立的上海从容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摘取了中国证券报首届“金牛阳光私募管理公司”奖项。从金牛公募到金牛私募,吕俊展示了从相对收益到绝对收益“通吃”的实力。

  不过,他在一次与中国证券报记者的当面交流当中,毫不客气地将市场贴给他的标签原物奉还。他说:“这是误解,频繁交易并不适合大资金。”

  谈到投资,他则说:“鲨鱼和狼都适合做投资,小白兔和喜羊羊就不适合。”

  个性吕俊,让我们了解一下他心中的狩猎精神,还有他的“小而肥美”的理想。

  “鲨鱼和狼都适合做投资”

  吕俊,37岁。身材颀长,表情自信,语速不紧不慢,有管理者之风。最高学历为工商管理硕士,在公募基金的最高职位为上投摩根基金副总经理兼投资总监。2007年,吕俊离开上投摩根创立上海从容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从容投资的身上,或多或少会展现一些“吕俊风格”。于是中国证券报记者问,假如把境内证券市场比作森林,从容投资是森林里的什么?

  “从规模上,大的机构投资者是大树,散户是小草,我们是灌木吧,自由生长的灌木。”这是吕俊对从容投资的定位之一。

  那么,从容投资的风格更像安静的植物还是具有攻击性的动物呢?吕俊没有正面回答,他说了前文提到的那句话:“鲨鱼和狼都适合做投资,小白兔和喜羊羊就不适合。”

  其实,早在“公募时代”,市场就已习惯用“彪悍”之类的词汇形容吕俊的投资风格。而他的同事则说过,他是“假大胆真小心”。这两种特征,在一个狩猎者身上是兼备的。

  至于很多人都想问的“为什么公转私”,吕俊则说,“我就是想做成一件事情。”

  他提到了霍华德·休斯的传记。霍华德·休斯拥有航空家、工程师、企业家、电影制作人、巨富以及“怪人”的多重身份,曾经在很多优秀学校就读,却从来没拿到一个学位。他14岁学习飞行,创造了很多飞行世界纪录,设计并制造了几架飞机;他拍电影,开设赌场,晚年隐居,据称有精神疾病。霍华德·休斯的传奇人生表明,原来一个人可以做那么多种不同的事,而且居然都可以做成功。

  “证明自己是一个有能力的人。”这是吕俊对霍华德·休斯传记的读后感,同时,可能也说明了他选择“单干”的一个原因。

  对于寻求自由、热爱挑战的人来说,创业是一种幸福,但代价是要独立迎击风浪。吕俊不怕这个。以前公募圈的朋友曾经打过比方,在公募基金工作,好比乘坐豪华游轮;在私募,就像开摩托艇。前者安全稳妥,后者危险刺激。

  “人总要不断挑战自己吧,否则还有什么意思?”他说。

  “动态的价值投资者”

  “做交易只是偶尔为之的补充,管大钱不能交易过度。”对于过去一些媒体给出的“交易高手”的评价,吕俊略显不平,“我基本上算价值型的,是‘动态的价值投资者’。”

  吕俊将从容投资的投资哲学归结为十六个字:“价值为本,从容投资,顺势而为,绝对回报”,这概括了他过去十多年的投资理念和投资心得。在吕俊的言语中,他显然更注重“价值为本,从容投资”,并且多次强调“均衡配置,控制风险”。不过,市场似乎认为他的特长在“顺势而为”上,这一直是个矛盾。

  谈到投资理念,“价值为本”已不需要多做解释,“从容投资”则包含了两层含义。根据从容方面的说法,第一层含义是,公司投研团队必须先于市场的主流投资者发现机会,于投资标的并不热门之际从容介入,先行布局。当投资标的运行一段时间,超出价值区间接近价格顶点之际提前退出,不涉险境。概括起来,从容投资追求三个“先”——先发现,先介入,先退出。第二层含义则是,公司买入的品种预期涨幅必须足够大,能够从容持有,而不是买入不久即不得不考虑卖出。

  从上述解释看,吕俊和从容投资,都是不折不扣的价值投资者。

  除了这些,今年初,吕俊最愿意与市场分享的投资理念还有“均衡配置”。曾经在去年因为某个板块配得太多太重,吕俊的私募产品吃了亏。“真的不能太集中”,“集中做还是错的”,成了他那段时间最常说的话。

  从一些细节看,吕俊也很像个“价值派”。谈投资以外的事,他总有些敷衍了事;但谈到某个投资题材,他表情立即变得生动,遇到记不清楚的细节,还会从会议室走回办公室,找出之前相关的笔记,力求精确。

  但是,在同行和媒体眼中,吕俊长期被定格为“趋势高手”、“交易天才”。

  “吕总对大势和板块的把握,的确是超出同业平均水平的。”“吕俊适合去做对冲基金。”中国证券报记者已经不止一次听到过类似的说法。

  可是,从公开资料上看,公募期间,并没有数据表明吕俊管理的基金换手率特别高;到了私募,连换手率数据都没有了,“交易天才”的说法,还真是缺少数据支持。

  一种折衷的说法是:吕俊在主题投资方面确有过人之处。

  吕俊自己也曾说过,在组建团队时,他会找两种人,一种是“与我的性格与作风吻合的人”;另外一种则是“非常严谨的人”。后面这种人,外界认为就是像孙延群那样典型的价值投资者。孙延群去世后,吕俊曾撰文寄托哀思,文中提到2006年,孙延群管理的基金全年取得170%多的回报,比吕俊管理的基金业绩略高一点,两人分列当年的亚季军。难得的是,两个基金的组合重叠不多,完全是使用两种投资理念和投资策略来管理的。吕俊说,这种结果“极好”,因为对整个投资团队来说“不管未来的行情是主题型的还是价值型的,都容易取得好成绩。”

  做一个“小而肥美”的公司

  有了从容投资这一独立的平台后,吕俊的状态不错。

  “自己做,心理压力小,体力要求高。”吕俊说,他做私募以后,每天工作时间大约9-10小时,感觉还有余力。有空的时候,吕俊会打打网球或者高尔夫,或者在办公室练练握力器。有些对抗性的运动他是不参与的,他对运动有两个要求:一是要“隔着网子”,二是要“不动脑子”。

  自己做私募的一大好处是工作与生活的平衡,而这一平衡甚至会改变一个投资经理的部分人生观和投资风格。“上海好几个私募老总,有了孩子之后像变了一个人,吕总就挺明显。”这是上海智德投资总裁伍军的一句玩笑话。

  吕俊还开通了自己的博客,名为“从容取舍”,以大约三个月一篇的速度更新着。“很多是我们研究成果的副产品,”他说。

  中国证券报记者发现,他的博文中有些观点有别于主流,甚至显得比较“犀利”,比如“米饭的危害”、“碳减排的疑惑与马关条约”等。有时,吕俊也用轻松的笔调关心一下80后的体能问题,或者聊聊巴菲特2010年致股东的信。

  无论写博客还是做投资,吕俊都强调独立思考。“做投资不能依赖集体判断,必须要独立思考。很多人号称有独立判断能力,其实未必有。”

  怎样才算具备了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能力呢?吕俊提到了新加盟从容投资的合伙人姜广策。现年39岁的姜广策是中山大学有机天然药物博士,华南理工大学生物工程学院博士后,广东省2007年自然科学一等奖获得者。做过药品研发,干过药品销售,加盟从容前,他是台湾第一大券商元大证券的大中华区医药行业主管。加盟从容后,他将和吕俊共同管理一只医疗行业基金。

  姜广策在自己的博客上表达过一个观点:做医药行业的研究员,在看了公司的产品目录后,应能对这家公司的业绩成长性有个大致了解。

  吕俊就看中了这种“真功夫”。目前,从容投资的平台上,已经聚集起十余位有功力的投研人才。在2年多时间里,公司管理的信托产品资产总额已经扩大到30亿元以上规模,跻身国内阳光私募行业第一梯队。

  公司生存压力已经不大。吕俊说,他最初的设想,就是要把从容投资做成一个“小而肥美”的公司,让员工自在生活。可以说,他做到了。

  吕俊自白

  1995年本科毕业时,为了进入看好的证券投资行业,我放弃了深圳招商银行年薪十万的工作机会,投身武汉证券交易中心。虽然工资每月1000多,但是我从事的是自己喜欢的事情,研究股票,看K线,读各种大师的书籍……可以说,从那个时候,我就迈入了证券投资领域的大门。直到现在,我都认为我当时的决定是正确的。

  可能是命运的捉弄,虽然我踌躇满志地进入了证券行业,但每次找工作都处在熊市或者局部熊市。MBA毕业后,证券行业的低迷令得到好工作的可能性很小。当时面临一个重大取舍,到底是继续在这个行业坚持,还是先转行等待市场好转再回来?

  最终的决定是坚持,不管有多难。因为那时我已经感觉到自己在投资方面是有一些天赋的,我不愿意浪费;而且我始终相信任何事情,到了底部就会反转,应该坚持自己的选择,坚持做自己喜欢和能做好的事情。前两年跟记者朋友做访谈时,大家谈到这个艰难的时期,他们开玩笑说要感谢我前去应聘的几个外企没有要我去做财务,不然我现在就是一个财务总监而不是一个投资总监了。

  2000年我很幸运去了平安证券的自营部,正式加盟机构投资的“正规军”,将我以前几年的操盘手经验结合机构投资的方式,在投资水平上完成了一次质的飞跃。同时,在平安也结识了一批好朋友,到现在,大家都已经是投资总监或者高管,我一直认为这是一种人生的财富,也是一种执著的回报。

  2001年,又有幸去了国泰基金,踏踏实实跑了两年上市公司,写了大量的研究报告,这几年是价值投资研究方法形成的一个重要时期。被任命为基金金盛的基金经理时,我已经对于基金的运作充满信心,一年之后,金盛从绩差跃升到行业前列;接手国泰金鹰这只开放式基金后,仅用一年时间将金鹰绩差的成绩,改变成五星基金,其中还有半年时间是用来调仓,改变前任留下的仓位。我很感谢国泰基金,让我在大规模资金的运作上获得了新的经验和实践。如果将投资比喻成一种武功,那么,我的功力,又上升到一个新的阶段。

  30出头的我,希望在证实自己投资能力的同时,也有机会证实自己的管理能力,我想打造一个团队,分享这种研究方法和投资方法,充满激情地带领一个团队去创造一些新的东西。 2004年上海国际投资集团和JP摩根集团成立合资基金公司,摩根集团在香港的大中华区投资总监通过朋友找到了我。跟他相谈之后,我认定,这就是我希望的机会,从零开始,打造品牌,建设团队,充分实现投资的乐趣!

  事实证明,重新取舍,从零开始,的确创造了很多很多新的东西!至今令人欣慰的,是这个优秀的团队,真的帮助很多人赚了钱。投资的过程,是一种乐趣;投资的结果,更是一种值得欣慰的回报!

  时至今日,我创办了自己的公司,又是一个重新取舍的决定!多年成功的投资方法和投资理念,总结成我们公司的投资哲学就是四句话:价值为本,从容投资,顺势而为,绝对回报。

  (摘自吕俊的博客)

转发此文至微博 我要评论

> 相关专题: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