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经济二次探底可能性不大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5月24日 11:20  证券时报

  贺 涛

  过去一个月的变化让投资者多少有些无所适从,市场预期在短期内发生了剧烈变化,从年初的 “经济过热”逐步转为对“滞胀”甚至“调控过头、二次探底”的担忧。投资者会困惑:经济到底会回落多少?政策何时会放松?这些问题短期内难以给出确切答案,应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和思考。

  首先,世界经济二次探底的概率较低。市场对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担心的本质是国家债务的交叉持有,然而值得庆幸的是,经过2008年次贷危机、2009年东欧危机以及迪拜危机,金融机构的杠杆水平已大幅降低,本轮危机损失相对可控。而欧盟和IMF的救助也有助于形势的缓和。换个角度,如果把本次危机视为一场“货币战争”的话,赢家也很多。最大的受益者是美国,美元走强、美元回流,满足了其庞大的发债资金需求。大宗商品价格的快速回落也使中国从中受益,减缓了年初以来的输入型通胀压力。近期强劲的经济数据也表明美、德等发达经济体已走出通缩,而宽松货币环境的维持亦使得其复苏前景更加明朗。

  其次,中国经济二次探底可能性不大。调控的目的是为了可持续发展。去年货币投放过多是不争的事实,随着经济活跃上升,货币流动速度加快,防“过热”的难度明显大于刺激经济增长。短期经济回落符合调控初衷,但政府不会冒调整过头的风险,加息的概率进一步减小。地方融资平台的清查工作有利于金融体系的稳健,而 50%左右的中央政府加地方政府的债务水平在世界范围内也是偏低的、可承受的,且大多数贷款项目都有现金流和抵押物的支持,银行贷款的不良率也是可控的。更长期地看,支撑经济增长的动力依然强劲。

  第三,高通胀发生概率较低。目前市场的分歧主要是本轮通胀的高点读数以及达到高点后通胀的未来走势。我们维持“低通胀”的观点,并认为年底CPI会回落。这是与“去杠杆、去全球化、金融监管加强”下,总需求放缓、全球经济进入较低增长区间的“新常态”相适应的。当然短期仍需要密切关注货币供应的变化。

  综上所述,短期经济过热风险的降低有利于债券市场,但过于乐观或过于悲观的态度似乎都不可取,未来债券收益率或将维持区间震荡。待陡峭的收益率曲线形态逐渐正常化后,未来则更需要关注曲线平行移动所带来的风险和机会。

  (作者系华安基金公司华安稳定收益债券基金经理)

转发此文至微博 我要评论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