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一对多产品在净值接近面值时,往往在仓位上都会相当保守
张砚
2010年股市考验的是基金选股和相机行事的能力,对规模相对较小的基金一对多产品来说更是如此。
4月下旬以来,小盘股终于结束了相对于大盘的独立行情,开始加入下跌的行列,这使很多此前一直在小盘股上安营扎寨的基金一对多的投资经理被迫面对新的挑战。
如果说此前靠抓住几只牛股就可以为净值带来显著贡献的话,那么现在这意味着事情的另一面:随便几只烂股票也有可能让你前功尽弃。
一对多抗跌性各不同
五一节前最后一周,中小板指数远远超过上证指数-3.79%的跌幅,在短短一周的时间内下跌了7.35%。对不少基金一对多产品来说,这可能都是有些灰暗的一周。
根据《第一财经日报》从多个销售渠道搜集整理的20只基金一对多产品业绩记录,有8只一对多产品的净值在这一周跌破面值,另外还有2只产品的净值经过这一周之后滑落到距面值仅几厘之差的危险区内。
在这20只一对多产品中,有4只产品节前一周的跌幅甚至超过了中小板指数的跌幅。如南方某大型基金公司旗下的3只一对多产品当周跌幅均超过9%,另外还有北京一家基金公司旗下的一只一对多产品在节前一周跌幅超过8%。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4只产品中,仅有1只净值在1.2元以上,其余3只的净值均在1.05~1.09元之间。也就是说,尽管基金一对多产品理论上是追求绝对收益的理财产品,但在它的实际运作中,投资经理与基金管理人并不一定只有在积累了较厚的安全垫之后才会采取相对激进的策略来博取更高收益。
不过,从本报目前掌握的数据来看,多数公司在风险控制方面还是表现出了一定的理性与节制。节前一周,有多只面值附近的一对多产品净值仅小幅下跌,幅度在1%~3%之间,远好于同期的市场表现;汇添富、广发、易方达等公司旗下个别已取得10%或20%以上绝对收益的一对多产品在这期间的表现也要好于指数。
据一位业内人士介绍,大多数一对多产品在净值低于面值或净值略高于面值时,往往在仓位上都会相当保守。如果是在对市场比较悲观的情况下,面值附近时基金的仓位一般可能保持在30%左右;即使净值接近1.10元时仓位可能也不过50%。
与公募相比优势依然
尽管有一对多客户向本报抱怨他们的产品在过去两周表现得不够坚挺,但与普通公募基金相比,一对多产品的赚钱效应还算明显,之前舆论赋予一对多的“理财公务舱”之说目前为止似乎仍然成立。
数据显示,今年以来,上述20只一对多产品(截至4月30日)平均收益为-0.07%,其中半数产品实现了正收益,盈利大多在2%~5%之间,收益最高者接近10%。亏损的产品中,多数产品还是把跌幅控制在1%~3%之间。整体来看,这些一对多产品成立以来的最大亏损尚未超过4分钱。
公募基金的情况要比这略差。Wind数据显示,今年前四个月,仅401只偏股型基金的平均收益为-7.17%,其中仅24只基金取得了正收益;38%的偏股型基金今年以来的亏损在5%~10%之间,还有30%的基金亏损在10%以上。
需要强调的是,公募基金的业绩相对一对多产品反而表现出更大的弹性。Wind数据显示,在“五一”节前一周的下跌中,401只偏股型基金的平均跌幅为4.63%,而如果对今年初至4月23日期间排在前50名的基金单独提取业绩,结果会发现这50强基金在节前一周中小盘股集体下跌的行情中跌幅高于全行业的平均水平,达5.44%;相反,今年以来最落后的50只基金在节前一周的平均跌幅却要小于行业平均水平,为3.60%。
“大涨大跌,小涨小跌”,这主要是由于今年以来公募基金在大盘股与中小盘股上逐渐分化成泾渭分明的两大阵营,且一时难以调头所造成的。
相比之下,一对多产品盘子小、持股集中,在这样的市场中更方便见机行事。“快的话一天就可以将想出掉的股票清空,并且基本不会给自己带来太大的冲击成本。”一家基金公司的专户投资经理告诉本报。据说经过这轮调整之后,一些一对多产品已经采取守势,调低仓位,仅有数只估值足够便宜的大盘股在握。
由于一对多产品表现出更大的灵活性,经过一段时间之后,有不少原公募基金的持有人开始打算转而向一对多产品寻求机会。根据本报从多家基金公司了解到的信息,少部分公募基金的大客户眼下有意赎回公募产品申购专户产品,还有一些投资者用“凑份子”的方法,几个人共同凑够100万元来申购一对多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