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建仓猛减仓快无排名压力 一对多逍遥快活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5月08日 01:18  第一财经日报

  “一对多”规模扩张面临瓶颈,人才更容易流向私募基金

  贾华斐

  2009年,市场里质疑基金公司 “一对多”产品与公募基金的操作较为接近,产品没有特色,以至于业绩相差不大的声音不绝于耳。但到了2010年,市场大幅震荡之下,基金“一对多”产品的优越性明显表现出来。

  “‘一对多’产品其实并不神秘,也就是投资标准放宽了点,规模小,所以操作起来更加灵活。”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基金行业专家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介绍。

  规模之便

  目前市场上的“一对多”产品有30多只,而它们的一个共同特性是规模普遍都不大。

  目前没有数据显示每只产品的规模。日前,国投瑞银基金公司与中信建投合作推出的“一对多”专户产品——“中信建投禧瑞1号”发行两日即告售罄。据了解,该产品的规模在2亿元左右。和动辄几十亿甚至上百亿的公募基金相比,这一规模显得“娇小”了许多。

  小规模带来的灵活性在震荡市中尤为明显。2010年,依靠“选股”保持业绩已成为机构的共识。但估值合理、成长性确定的个股数量在整个A股市场所占的比例并不高。一些公募基金经理对本报记者表示过,缺乏足够数量的个股来支撑整个基金,他们往往会选择一些安全边际较高的股票,同时将希望寄托于真正看好的一两只或者几只股票。但这样一来,投资的效率将被拉低,整个基金的收益率被摊薄。

  对“一对多”业务来说,他们往往可以把所有的钱都投向自己真正看好的股票。“我们钱不多,所以跟公募基金相比,持有的个股更为集中。广发基金“一对多”业务负责人朱平告诉本报。在他看来,中国有相当多的新兴产业,目前还处于刚刚成长的阶段,更适合小资金去投资。

  朱平坦承,这样的集中度也会导致一些波动的增加。比如,某只个股下跌的时候,集中持有该个股的“一对多”产品和公募基金相比收益率下跌的幅度可能更大。

  不过,在大盘出现系统性风险的时候,“一对多”产品的小规模优势使他们可以完全规避一些不看好的板块,反而有可能减小波动。朱平介绍:“比如,沪深300在年初以来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跌,可能有些规模较大的公募基金由于资金和仓位的压力,不得不去配置一些,因此受到影响,但我们就可以一点都不配置。”

  规则之便

  和公募基金相比,“一对多”产品的规则也显得更为灵活。“不同的产品规则不同,但整体来说,在仓位等方面,所有一对多产品都更灵活。”上述专家介绍,这种灵活性还表现在产品设计的时候,可以根据投资者的需求有一定的倾向。此外,当市场出现下跌性风险时,他们可以快速减仓,或者转向热门板块。

  “如果我不看好中国股市,我可以仓位很轻,甚至空仓。”朱平介绍。

  而在游戏规则上,这两者也有很大的不同。“‘一对多’产品没有排名压力。”上述专家指出,现在公募基金的公开排名给基金经理的压力很大,他们实际上是为了战胜同行在战斗。

  但“一对多”产品不同,不公开的操作使得他们不知道同行的状况如何,工作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追求绝对收益。“我们工作的重点有两个,第一是收益率要高,第二是波动要小。从我来说,更多的精力放在前者。”朱平介绍,费率较公募基金更高的“一对多”产品,主要目的就是给客户更多的收益,“力争比公募基金好,否则没法生存”。

  规模的便利使得他们在追求前者的时候,往往会更灵活。而“波动性小”的要求,也使得他们对价格更为敏感。

  而这点也与公募基金不同。多位公募基金经理曾对记者表示,即使知道股票会下跌,但只要确信将来还会上涨,他们也会选择继续持有。“万一等将来想买的时候买不到怎么办?”

  听起来更像阳光私募,但也有所不同。“比阳光私募的限制还是要多的。”上述专家认为。

  而在朱平看来,由于激励机制不如阳光私募,“一对多”产品的投资经理可能并不是最好的投资经理,但和阳光私募相比,他们可以借助基金公司平台拥有更多的资源。比如,更好的投研团队,跟券商、企业之间更多的交流,这些因素在选股的时候也较为重要。

  成长空间

  目前“一对多”产品的数量只有几十只,和公募基金相比,无论是规模还是数量上都存在很大差距。不过,多位基金行业人士认为,作为基金行业的新兴产品,这一领域存有一定的前景。

  不过,也有一些天然的屏障。比如,为了保持规模优势,基金公司对产品的规模会主动控制,市场的选择也会使他们保持在一定的规模之下。“规模过大时,可能收益率会受到影响,客户也会主动放弃。”朱平介绍。

  而增加产品的最大障碍来自人才队伍。由于该项业务起步较晚,而目前主要的投资人才是来自自身培养,由基金经理转来的人员比例并不高。此外,由于投资风格和私募更为接近,“一对多”业务人员流向私募基金的状况也较为严重。

  此外,受制于排名的非公开性,一般投资者对该项业务的认知度还有待提高。

  上述专家提及,从投资风格和风险偏好来看,“一对多”产品先天具有投资股指期货的需求。不过,目前监管层对于专户理财产品投资股指期货还没有相关细则出台。一旦允许参与,“一对多”产品可能会适度参与套保或者投机,提高收益率。

转发此文至微博 我要评论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