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阳光私募:从业绩竞争走向规模竞争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5月08日 01:16  第一财经日报

  尚雅四产品跻身月度前十 短炒私募显劣势业绩落伍

  第一财经研究院 中国阳光私募基金数据中心

  经过了半年多的横盘,沪深股市最终选择了向下突破。此轮跌势会不会是一次较大周期的走熊,抑或是再一次的假摔,现在还很难定论,对于多数私募来说,4月只是轻踏到熊尾巴,真正的净值考验要到6月初的榜单才能揭示。

  近一月排名:阳光私募跑赢大盘

  最近一个取值月,整个沪深股市走出了一个倒V字形的走势,先抑后扬特征明显,以创业板股票为首的小盘股演绎最后的疯狂,而大盘蓝筹却拾级而下。在这种态势下,私募或者继续铤而走险,或者退而避战,整个月度排名并未出现很大的亮点。

  在统计时段,大盘从3067.75点跌到了2979.53点,跌幅为2.88%,纳入第一财经·中国阳光私募排行榜统计的323个私募产品的月度亏损率为1.62%,跑赢大盘1.26个百分点。

  本月整个私募呈现几个特点:

  第一,尚雅系列一骑绝尘。尚雅旗下四个产品一举夺得月度排名中的第二、三、五、六名。尚雅在私募中以喜爱招募具有行业经验的分析师著称,喜好新能源、新经济模式的个股,这确实很契合前期的中小盘创业板的小热潮。

  第二,需关注净值增幅和绝对回报的概念。月榜靠前的部分产品净值情况不容乐观。如第七的鑫鹏1期和第十一的世通1期亏损严重。类似情况还有道合的2个产品。

  第三,部分交易型私募,本月排名出人意料位置落后。如擅长短炒的博颐精选和鑫兰瑞,本月业绩均不理想。

  第四,随着私募规模化进程,同一家私募之间的业绩差距开始拉大。这一方面是有些大型私募针对不同的客户,开始开发不同业绩风险偏好的产品或不同投资主题的产品,另一方面是有些私募基金在交易上也确实遇到了流动性风险,不得不购置不同的组合。如此出现一个隐忧,就是对于私募产品购买者来说,可能会挑到了好私募却不一定买对了好产品,这需要私募投资公司做足工作。

  相对于323只私募基金,255家股票型公募基金的平均净值跌幅为-0.56%,整体要优于私募基金。公募基金本月排名靠前的都是一些小公募,从规模上看,很多管理资金也就在三五亿元的小公募,实在和私募基金没有多大的区别。从这个意义上看,在中小型公募和大型私募之间,公募私募是全面对决的态势。

  近两年排名:私募基金值得投资

  大盘从2008年4月的3094.65点到今年4月的2979.53点,实际变化很微小,指数只下跌了3.72%,而110个具有两年业绩展示的私募基金产品的平均业绩回报率为正的26%,远远跑赢大盘。同期,121只股票型公募基金取得了8.58%的正回报,通过两年的业绩盘点,可以得出整体上私募基金胜于公募基金、公募基金胜于大盘的结论。

  从近两年的业绩看,在私募基金中,已经形成了尚雅、新价值和朱雀轮流坐庄的格局,业绩前十名几乎都被这三家包揽,其中,尚雅和新价值更胜一筹。

  其次,龙腾、博颐精选、淡水泉、从容等产品的业绩也紧紧跟在后面。可见,部分优质产品具有稳定的业绩表现。另外,除了一些业绩极端靠后的私募基金外,私募基金从长期看,业绩出现了平均化的特征,业绩优秀的私募和业绩中游的私募产品之间,差距并不如人们想象的这么大,私募基金经理投资稍有不慎,排名就会发生变动,凭业绩求生存的潜规则使得私募竞争日益激烈。

  反观公募产品,除了华夏基金和银华基金的几个产品,其他大都是每家公募基金都有一个产品靠前,分布并没有明显的规律。如景顺长城、泰达、长盛、上投摩根、海富通、工银瑞信等都有一两个产品挤入前二十,使得投资者在挑选基金产品时颇费思量。

  规模竞争胜过业绩排名

  从第一财经·中国阳光私募基金榜单总体排名看,现在私募之间的比拼开始从业绩竞赛走向了规模竞赛。小型私募,一两个产品的私募基金经常可能在阶段性排名中夺人眼球,但是这种业绩爆发如果不能及时转化为规模优势,实际上对于这些私募基金公司的发展来说意义不大。当然,如果有些私募投资公司力求打造的就是小型的、有特色的理财机构,这也未尝不可。但通常公司要进入市场化操作,规模是非常重要的。唯有规模,才能实施人才激励机制;唯有规模,才能有抗风浪能力;唯有规模,才能树立优良品牌。

  若把第一财经·中国阳光私募基金业绩排行榜发布的2008年作为中国私募基金投资的元年,经过短短不到三年的耕耘,中国的证券投资类私募基金中的佼佼者已经具有了向公募基金挑战的实力,资金管理规模达到几十亿元的公司已有数家之多。私募呈现越发诱人的吸引力。

  事实上,从最近各大证券公司奖金季后的人才流动情况看,私募基金投资管理公司已经成为分析师人才流动的另外一个目的地,从卖方到公募基金再到私募基金的基金经理和分析师的职业路径,现在已经出现了变化,私募基金已经开始直接从证券公司、保险机构、公募基金挖人。中国的证券投资界已经开始呈现出更加多姿多彩的竞争格局。

转发此文至微博 我要评论

> 相关专题: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