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良 上海报道
随着新基分类审核制度的实施,基金队伍的扩容速度明显加快,而数量众多的基金产品则让基民在选择上左右为难。一些基金公司敏锐地捕捉到基民的此类需求,通过推出连续配套的服务措施,主动扮演了基民投资“管家”的角色,力图让基民在投资选择上更加轻松有效。这颇受那些期望实现轻松投资、甚至想当甩手掌柜的基民青睐,而一些注重组合投资的基民的需求,也在基金公司的“管家”服务中得到了满足。
高端服务平民化
其实,“管家”服务在基金业中早已启动。不过,由于多数基金公司将“管家”服务的对象定位为高端客户,使得这种服务仅为少数大客户所享有,而且服务内容也更多地具有销售倾向性。不过,上投摩根日前针对基民一口气推出的三项服务,所“管”的内容并不能直接带来收益,却让普通基民切实体会了一把贴心的“管家”服务。
上投摩根推出的这三项服务分别为“基金观察站”、“家庭理财全套餐”和“智能组合投”。其中,基金观察站具有“基金模拟账本、基金筛选、基金管理”三大功能,可以实现一站式查询盈亏情况,并通过模拟投资进行投资分析,并为最后的投资决策作参考。此外还对所持基金净值走势进行实时追踪,并使净值能自动送达给投资者。
而家庭理财规划全套餐则让普通基民免费享受理财规划师一对一量身定制的在线理财服务,整套系统包括家庭财务诊断、生命周期测试、养老规划、子女教育规划等功能。
在前两项服务受到好评后,上投摩根将目光瞄准了基民组合投资需求,迅速推出基金业首个“智能组合投”。投资人使用该功能,最多可将 5只基金有机地集合在一起,形成一种类似“套餐”模式的组合,提供一次性设置多笔交易协议的功能,5笔交易操作就好像1笔交易操作一样简单,不但省心而且大大节约了时间。
业内人士认为,从上投摩根连续推出这种“管家”服务的动作来看,基金公司的营销手段正趋向于服务手段的竞争,如何通过有效的服务设计来获得基民的正面关注,成为众多基金公司重点研究的课题。而这种设计不仅注重对自家品牌的维护和提升,同时也开始思考如何满足基民的多样化服务需求。从这个角度来看,基金的营销工作已经逐渐脱离了简单为销售服务的思维模式,正开始向深层次的内涵式品牌挖掘。
求“新”更需求 “质”
基金公司期望通过更具深远意义的营销手段来赢得基民的“芳心”,这是推动基金公司在营销工作中不断创新的源动力。但在频频创新的背后,基金公司也需要综合考量自身的运营能力,能否持续高效地为基民提供众多的创新服务,切不可因噎废食。
事实上,对于许多基金公司而言,人力成本非常高昂,而无论是新基金发行,还是日常营销工作,都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大部分公司的营销部门员工都是满负荷工作。在这种背景下,增加新的营销服务势必要增加人员工作强度,或者增加基金公司的人力成本。如果是前者,很有可能会出现人员过度疲劳现象,导致服务质量下降;如果是后者,则基金公司需要权衡成本和效益之间的比配。毕竟很多营销服务的经济效益考量,很难在短期看到,但人力成本的损耗,却是一本明白账。因此,对于基金公司来说,不可为了追求基民眼球而盲目创新。
其实,我们会发现,正是受到运营能力差距的制约,服务创新更多的是大中型基金公司的专利,而小基金公司由于财力有限,往往无法推出实质性的创新服务。在基金业规模明显遭遇瓶颈的当前,创新服务的有效性无疑是基金公司抢市场份额的重要武器。而在这块领域,小基金公司的生存困境显然令人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