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转变基金盈利模式拯救分红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4月03日 05:32  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漫画/万永

  □本报记者 江沂

  一年一度的基金分红大戏已经落幕,跟以往不同的是,今年的分红出现一热一冷——热的是普通开放式基金分红幅度较去年大幅扩大,有些公司甚至分出了将近五分之一的资产。冷的是封闭式基金分红行情推进缓慢,资金短期套利空间很少。

  不过,如果比较一下近年发行的基金,以“分红”为主要诉求的新基金基本上已经绝迹,从往年发行的能够持续分红的基金年报数据,同样也发现,这些基金的份额流失程度比其他开放式基金也并没有见少。按道理,这一类的基金应该吸引的是着眼于长期投资的基民,因此份额流动比一般开放式基金小才是正常的,这一点证明,投资者基本上是认为这一类基金等同于普通的开放式基金。

  不过,如果到熊市,投资者的诉求可能会完全不同,有一些基民可能因为基金在高位拥有大量的可分配红利而不分红,因为系统性风险出现,基金净值应声而跌,红利遭到损失而迁怒基金公司。事实上,每年一季度市场出现暂时的剧烈波动,也有部分是因为有基金必须准备分红的现金,卖掉股票所致,到这个时候,基民会意识到定期分红基金的可贵,因为这类基金减少了准备分红的冲击成本,分红的“落袋为安”意义也更为明显。

  为什么基金公司不愿意积极分红,原因可能是复杂的。任何一个投资者可能倾向于保持长期的高仓位状态,希望基金无需因为准备头寸而卖掉未来有上涨空间的股票。但是,更深层的原因是,基金公司对市场份额的重视,令它们不愿意轻易分红,特别在市场处于高位时,散户分出去的钱,就很难再申购回来,这就意味着基金公司管理份额的减少。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近几年大多数基金公司都推行基金转换,希望在基民不看好股市的时候将股票型基金转入债券型基金,减少基金份额流失的程度。从目前看,基金公司年末“做规模”的冲动仍然存在,在这样的情况下,不可能有动力推行持续分红,除非有外力促使它们分红。业界盛传:今年的开放式基金大幅分红就是在监管部门的力促下完成的。

  明知是一件好事,大家却没有推行的动力,这背后的原因只能是没有找到合理的盈利空间来产生动力,无法形成良性互动。笔者认为,改变基金公司盈利模式,从纯粹以管理费收入转变为收取资产管理费用,事实上,目前基金公司对于基民的服务中间隔着银行渠道,对于基民的资产管理影响力很弱,这可能是近几年基金规模急剧膨胀的无奈选择,但是从长期而言,基金公司转变盈利模式势在必行,参考一下发达国家的基金业,经过长期发展,他们很难出现几百亿份额一夜销售告磬的事情,他们更注重特色发展,他们的发行也更多依赖于通过帮基民规划资产配置,而非依靠银行渠道。从目前看,尽管加大银行发行渠道投入,但基金发行仍然越来越难,或许从现在起,就是国内基金转变服务模式,将基民真正需要的产品卖给他们的时候了。

转发此文至微博 我要评论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