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首批QDII滑铁卢镜鉴

  ⊙王政 ○主持 于勇

  两年多前,首批9个QDII甫一出海就集体触礁,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成为它们生不逢时的绝好借口。其实,问题的关键是没有针对QDII产品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运作和管理。最近易方达等四家基金先后共获批35亿美元QDII额度,另有多只QDII基金正在证监会候审或处于报批的最后准备阶段。在此新一轮QDII出海潮来临之际,需重新反思首批QDII的管理和投资策略问题,避免重蹈覆辙。

  QDII基金作为众多投资产品中的一种,它应该向特定投资者提供的一种具有其他产品所不具备的风险特征的产品,以及与其风险特征相匹配的收益。而这可能是第一批QDII所缺少的。

  QDII的发行对象是国内的投资者,而其投资的标的是海外的产品。一般而言,距离产生风险,相对于A股市场的基金,QDII对国内投资者来讲是高风险产品。而首批基金为了能发得出,管理费不仅比一般股票基金高多少,更有甚者,在投资者明显表现出不理性的疯狂申购时,反而进一步追加额度,忽略了基金销售所应遵循的投资者适用性原则。前段时间QDII遭遇的越涨越赎现象表明,当时不少投资者是不适合投资QDII产品的。

  首批QDII显然没有充分考虑其在投资者资产配置中的作用,未将QDII定位为为投资者提供一个分散国内A股市场风险的产品。在这批QDII的资产配置中,近四分之三的资产为在香港上市的股票,而其中又以在香港上市的内地企业为主,它们占了总资产配置的70%。考虑到香港经济对内地经济的高度依赖性,以及中国经济的影响力日益增强,这样大比例的内地股票配置使得QDII的风险特征与A股基金的风险特征有惊人的相似。

  与此形成对比的是它们在欧美及其他地区和市场的资产配置很低。比如,除中国和中国香港以外总资产配置超过百分之一的国家只有七个,占投资总总额的23%。投资者不可能分享这些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的独特性带来的经济成长。

  从行业上看,第一批QDII主要投资于金融和能源,分别占45%和15%左右的配置。这些QDII的风险如此集中在一、二个行业里,同时,配置比例又与国内的行业分布基本雷同,因而,在发行后的金融危机中,其业绩也就可想而知。甚至在最近的迪拜危机中,我们的QDII产品也深受连累。

  除股票外,证监会允许QDII投资的产品非常广泛。而海外市场的金融产品也是非常丰富。众多的产品在理论上为QDII提供了广泛的投资产品选择。但这与首批QDII的实际投资产品构成形成明显对比。根据2009年中报的数据,97%的配置是股票、基金和现金,其中,股票占71%。换言之,这批QDII并未充分利用海外市场提供的丰富产品有针对性地进行投资,为投资者量身定做收益与风险匹配的产品组合。

  国内市场产品单一、缺少对冲工具、因而A股市场只能有单边走势,让一些基金管理人叫苦不迭。但当海外市场向QDII开放时,所有基金管理者选择的却是与国内A股基金一样的产品、相似的资产配置和操作风格,这不禁让投资者怀疑这些基金公司是否真的打算使用这些A股投资者期盼的对冲工具和丰富的产品进行配置。

  在管理方面,首批9家QDII中,实质上配备了专门的QDII管理和研发团队的只有一、二家。大部分主要直接聘用外方投资顾问,甚至依赖于外聘的研究结果。这种低成本、不注重培养自己管理、研发团队、甚至仅仅是“二人一基金”的做法也不得不让投资者怀疑这些基金的经营理念。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也很无奈。种种迹象表明,QDII亟须换位思考,摒弃习惯性的在A股市场上炒股票、做基金的心态,按中国投资者的投资需要和海外市场的特点,谋取突破。

  (作者系国泰君安风险监管总部总经理)

  栏目联系方式:yyou2000@126.com">yyou2000@126.com

转发此文至微博 我要评论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