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规模做大拖累业绩 仅5只公募派私募跻身前50名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4月01日 09:40  证券日报

  截至3月31日,逾七成可比私募基金一季度净值回报率跑赢大盘

  规模做大拖累业绩 仅5只“公募派”私募跻身前50名

  □ 本报记者 赵学毅

  随着今年一季度行情的收官,私募基金业绩排名的雏形已浮出水面。据证券日报《基金周刊》最新统计,在可对比的私募基金中,有75.56%的私募产品一季度跑赢同期大盘,在回报率前50名中,“公募派”私募仅有5只亮相。私募排排网研究中心研究员彭小武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公募派”私募短期表现欠佳,与其现在做大规模密切相关。

  75.56%私募一季度跑赢大盘

  据WIND资讯最新统计,截至3月31日,披露最新净值的613只私募基金中,有218只私募基金净值回报率为正,占比35.56%,另有395只回报率为负;在3月19日之后披露最新净值的450只私募基金中,回报率跑赢大盘的有340只,占比达到75.56%。

  具体来看,六禾光辉岁月1期在3月19日披露了最新净值,单位净值为1.7964元,今年以来总回报率高达79.64%,在同类私募排名中暂居首位。中咨东方2号(3月26日最新单位净值1.58元)、以太1号(3月19日最新单位净值1.0153元)紧随其后,今年以来净值回报率分别为58%、41.94%,暂居一季度业绩亚军、季军。

  “公募派”私募基金中,李泽刚执掌的和聚1期(3月19日最新单位净值143.91元)回报率最强,以22.49%的绝对回报率暂居私募基金业绩排行榜第四名,同时列“公募派”私募基金第一名。

  此外,3月26日披露最新净值的恒益52号、隐形冠军1期、银盏1期三只私募基金,今年以来的净值回报率分别为19.58%、17.14%、15.27%,具有较强的投资盈利能力。

  而在业绩较差的私募基金中,丰金2号、塔晶狮王、塔晶狮王2号、稳赢1号、富韬1期暂列首季业绩跌幅榜前五名,这五只私募基金最新披露净值日期均为3月19日,今年以来的绝对回报率分别为-18.1%、-16.4%、-16.25%、-11.8%、-11.7%。

  5只“公募派”私募业绩突出

  延续2009年的业绩特征,“公募派”私募基金今年一季度净值回报率仍不具明显优势,在私募基金业绩前50名中,“公募派”私募基金仅5只入围,占科比“公募派”私募基金总数的4.9%。

  除李泽刚执掌的和聚1期暂居“公募派”私募基金业绩排行榜首位外,王贵文执掌的隆圣精选,3月22日最新披露的单位净值为1.1287元,今年以来的总回报率达到9.82%,暂列“公募派”私募基金业绩排行榜第二位,同时,该私募基金业绩在可比的450只私募基金中位居第17名。曾昭雄执掌的合赢(粤财)3月29日披露的最新单位净值为1.5795元,今年以来总回报率为6.36%,跻身“公募派”私募基金业绩排行榜前三名,且暂居可比私募基金排行榜第36名。暂居可比私募基金排行榜第37名的“公募派”私募基金是魏上云执掌的云程泰资本增值,截至3月26日回报率为5.96%;而旗下另一只私募基金云程泰资本增值2期今年以来总回报为4.03%,暂列私募基金业绩排行榜第50名。

  管理规模叫板“公募派”业绩

  2010年一季度榜单和2009年对比,有一个很明显的特点,就是私募基金今年以来业绩分化严重,且“公募派”仍然落后于“券商派”。

  据好买基金研究中心统计,截止2010年3月16日,去年排名前20的私募基金今年以来业绩分化严重。35%的基金仍处于前1/4,10%位于在前1/2,15%位于后1/2,余下的40%则不幸落到了后1/4。去年私募前三甲新价值2、新价值1、尚雅4今年以来净值增长率分别为-1.22%、2.72%、2.82%,业绩并不突出。他们激进的风格,使他们在震荡市中难免随着市场波动。

  而“公募派”私募基金在今年一季度的震荡市中,大多把风险控制放在首位,在这个前提下追求稳健持续增长,所以从短期业绩来看,排名大多靠后。但从两年的中长期限看,“公募派”私募基金业绩靠前,榜单上10个私募产品中7个的管理人都具有公募背景。

  私募排排网研究中心研究员彭小武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2009年的上升市中,‘公募派’私募基金的确不具有明显的优势,反而是操作风格激进的‘券商派’业绩排名靠前。”他继续说道,“今年以来,‘公募派’私募现在都在做规模,规模大了肯定会影响其业绩,毕竟他们都求稳。”

  据证券日报记者了解,截至目前,全国私募基金规模已达1.1万亿元规模。统一系列产品的总体金额规模达到10至20亿元之多,数目最多的系列产品达到了20只。“规模是基金业绩的杀手”这句话像魔咒一样,在动辄上百亿规模的公募基金身上屡屡应验。随着私募基金规模的不断扩大,原有的“灵活性”会不会就此丧失?这一魔咒会否在私募基金身上开启?大家可拭目以待。

转发此文至微博 我要评论

> 相关专题: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