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次基金自购潮中,一批基金公司踏准市场节奏,收益颇丰;从去年底至今年初,市场再度关注
证券时报记者 方 丽 余子君 实习记者 李新江
近日,基金业史上最大自购潮出现,一批基金公司在短短4个月间内动用超过12亿元资金自购旗下基金。自2007年以来,基金公司出现3次自购潮,每次均踏准市场节奏,虽然不同基金公司的投资基金能力相差甚远。
三次自购潮踏准节奏
第一次自购潮发生在2007年股指6000点附近,自购对象是债券型基金。数据统计,自2007年10月12日至2007年11月19日,基金公司自购债券基金超过5亿元。其中,南方、博时、华夏、工银瑞信等大公司均大手笔自购。
随后在2007年10月至2008年2月,股指处于4500点以上,基金公司自购债券基金热度不减,除2007年12月债券型基金自购量仅3000万元,其余月份债券型基金自购量均高于1.9亿元。
第二次自购潮出现在2009年8、9月份。统计显示,自2009年8月24日至2009年9月25日间,超过10家基金公司宣布自购,包括华夏、华安、南方等大型基金公司,自购总额达5.02亿元,除了华宝兴业申购少量债券基金实施自购激励外,其余公司均选择偏股型基金。相比之下,在2008年8月至2009年初股指筑底时,基金公司单月自购偏股型基金的总额一般不超过5000万元。
基金业史上最密集的自购潮出现在去年底今年初,当时股指在3000点附近展开“拉锯战”。
自2009年12月至2010年3月,易方达、广发、华夏、大成等8家基金公司共动用12.58亿元投资自家基金,近11亿元投入股票方向基金。易方达今年自购旗下基金已达7.5亿元,据可查信息统计,目前易方达基金公司自购的基金市值总额接近13亿元,自购接近“满仓”。
总体而言,基金公司自购潮踏准了市场节奏,具有一定风向标的作用。
华夏易方达技高一筹
对比2007年至今的数据,华夏和易方达是基金自购大军的“旗手”,善于把握投资时点、热点。
以易方达基金为例,该基金公司在2009年以前均以投资封闭式基金为主,没有涉及开放式基金。
2009年1月7日,易方达基金公司公告称,自购旗下易方达上证50指数基金。当时上证指数处于2000点以下,正是本轮牛市起点。此后上证指数单边上涨,易方达基金在2009年10月20日赎回易方达上证50指数基金,上证指数已涨至3000点附近,涨幅超50%。
华夏基金最成功的一次抄底是在2008年年初自购旗下债券基金。华夏基金公告称,2008年2月22日,华夏基金公司自购旗下华夏希望A债券基金1亿元,而债券市场在2008年强劲上涨,在股票基金净值大幅下跌的同时,债券基金整体出现正收益。
华夏基金不仅自购选时精确,挑基金也很有眼光。华夏基金公告显示,2007年1月15日,分别自购旗下华夏大盘和华夏回报,自购金额分别为500万元和1000万元,这2只基金是华夏基金公司旗舰基金,天相数据统计显示,截至上周五,这2只基金自2007年1月15日以来,净值分别上涨312.37%和104.62%。在华夏基金自购后不久,这2只基金暂停申购并且至今仍未打开申购。
部分公司自购自赎“摆乌龙”
并非所有基金公司选准自购时点、品种,不少基金公司自购和赎回都大摆乌龙,或是选错了自购时间,或是选错了赎回品种。
资料显示,2007年9月份,上证指数位于5000点,上海2家基金公司分别动用2000万元和500万元自购旗下两只股票型基金,而同期部分大型基金公司均“瞄准”债券基金。而在2007年12月份,基金公司当月自购偏股基金1.85亿元, 2008年1月至3月,股指一路下挫,基金公司各月分别自购偏股型基金0.87亿元、0.65亿元、0.66亿元,这些基金公司的自购不少还处于“套牢”状态。
2008年底,股指震荡筑底,先知先觉的大型基金公司已开始布局股票型基金,但也有基金公司选择债券基金。2008年11月28日,上海一家基金公司自购旗下债券型基金2000万元。随后,又有2家基金公司动用自有资金申购债券型基金,金额共计5700万元。
除了自购踏错节奏外,还有一批基金公司在市场低点徘徊时迫于压力赎回。据记者统计发现,上证指数在2007年10月份冲上最高点,而在2007年下半年,仅有东吴、光大、富国、华富、长盛5家基金公司赎回了旗下共5只基金,赎回份额1.3亿份。业内人士分析,在单边上扬的2007年只有少数公司选择赎回,这一部分公司恰恰成为及时获利者;剩下的基金公司在2008年低点时多数面临巨额浮亏。
2009年以来市场复苏,一批基金公司根据自身财务情况,选择合适的节点迅速赎回基金。数据显示,在2009年头4个月,有8家基金公司选择自赎基金,涉及基金只数达到11只,是自2005年以来最为密集的基金公司“集体赎回”潮,值得注意的是,其中7只为股票型基金,从现在的情况看,这些赎回都错失了2009年的“大反弹”。
基金自购:投资风向标还是营销手段?
基金公司自购是不是投资风向标?这一直是市场争论的焦点。
反方的理由很充分:基金公司的主营业务并不是以自有资金进行投资,基金公司进行自购动机往往是援助新基金或是出资股东方的决策,“新闻意义大于实际投资指导意义”。
从实际情况来看,新基金发行中确实存在“好发不好做,好做不好发”的情况,在目前A股市场和投资者都还未成熟的背景下,基金公司只能使出浑身解数进行基金营销,动用自有资金购入基金也是一种营销手法。
正方也有理由,来自第三方人士的观点是,“基金公司不会乱花自有资金,尤其是资本雄厚的大公司,他们必然是择时操作、追求收益。”
若类比券商集合理财产品,近期一款券商集合理财产品正是因为打出“券商自家资金参与,让投资者感觉公司在和自己共同进退”的旗号,发行异常火爆。实际上,基金公司自购也有类似的效果。
基金公司自购动机究竟源于重视营销效果,还是择时投资获取收益?或许只有基金公司自己清楚。从近年来基金公司自购行为来看,基金公司每次扎堆自购都踏准节奏。所以,今年一季度基金公司选择在市场长期横盘时大量自购,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基金公司看多未来市场。(方 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