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第四届私募基金高峰论坛下午文字实录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3月20日 18:52  新浪财经

  新浪财经讯 “第四届(中国)私募基金高峰论坛”2010年3月20号在深圳举行,由深圳市金融顾问协会与私募排排网联合主办。以下为论坛下午全部文字实录。

  主持人:各位领导、各位来宾,欢迎大家参加第四届私募基金高峰论坛。在今天下午论坛正式开始之前,有请这次活动的主办方,深圳金融顾问协会秘书长、私募排排网创始人李春瑜先生发言,有请。

  李春瑜:尊敬的各位领导,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下午好!

  首先,作为第四届私募基金高峰论坛的主办方——深圳市金融顾问协会和私募排排网,我对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各位朋友的关心支持和积极参与表示衷心的感谢!对在本次论坛获奖的私募机构及管理人、信托公司、券商、银行、研究机构表示热烈的祝贺!

  今天,我们非常荣幸的能够与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私募基金管理人、企业家和投资人共聚一堂,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共同研讨这个时代赋予我的主题——后危机时代中国私募基金新战略。

  在2009年中国私募基金出现了一次爆发性的增加,据私募排排网统计,截止2009年底,300个非结构化产品中,70%成立于09年,信托产品275 个,完成发行277支,数量比08年增长了75%。根据私募排排网保守估计,全国私募基金规模达到1.1万亿规模,其中信托私募管理规模超过400亿,预计在5年之内国内信托私募将会超过1000亿元人民币,深圳无论是私募证券基金还是私募股权基金,已经占到全国三分之一强,是中国私募基金最密集、最活跃的一个地区。在过去的一年,我们看到越来越优秀的市场管理人进入私募领域,而近两年一批优秀的私募管理人以优秀的业绩表现逐渐引起大家的关注。2010年中国私募基金以全新的姿态迎接新的机遇,经过金融危机的考验,中国私募基金的宏观环境和微观都发生了改变,中国私募基金要保持快速发展,需要制定新的发展战略,因此我们需要讨论在国家经济政策主基调发生重大变化的时候,私募基金如何分享中国经济下一轮快速成长的结果。讨论在低碳经济转型的时期,私募基金该如何抓住最佳的投资机会,防范投资风险,讨论在创业板、股指期货和融资融券推出后私募基金的发展趋势如何,面对哪些挑战机遇,讨论证券基金法的修改,将对中国资本市场特别是私募基金将产生哪些深远的影响。在这些私募基金关注的热点话题上,我们期待着各位嘉宾尽情的展现你们的智慧。作为主办方之一的深圳市金融顾问协会,是公益性的社会团队,致力于传统私募经验,促进私募行业健康发展。我们认为发展私募基金有利于构建我国资本市场的良性竞争环境,优化我国证券市场的投资结构,提高市场流动性,有利于丰富我国的理财产品,建立完善的理财服务体系,满足投资者的多样化投资需求,有利于发展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特别是股指期货推出以后,私募基金将成为股指期货最活跃的机构参与者之一,开创中国的股指基金时代,促进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目前信托私募四方监管的情况是没有适合私募基金发展的,我们呼吁证券投资基金法的修改能将私募证券基金纳入法律监管的范围,给予私募证券基金明确的法律地位。作为主办方之一的私募排排网,是中国私募基金第一网站,也是私募业界人士展现智慧的平台。私募排排网经过三年多的努力,已经建立起一套公正客观科学的评级体系,对全国信托的私募积极评级,为投资人选择优秀的基金提供参考。

  朋友们,交流产生智慧,分享带来机会。最后,我代表第四届私募基金高峰论坛主办方再次感谢各位朋友的光临,为中国私募基金业长期快速健康的发展,为中国私募基金业作出自己的贡献。谢谢!

  主持人:谢谢!今天上午的议题讨论中主要是对私募股权基金进行了探讨,业界人士提出了有益的话题,对私募基金未来的发展方向和亟待解决的问题都提出自己的观点。今天下午要跟大家共同探讨的是私募证券基金。在正式讨论之前,给大家简单预告一下下来的主要环节,今天下午有四个主题讨论,第一个主题讨论探讨的话题是低碳经济私募基金的投资机会与风险防范,第二个话题探讨的是2010年A股的投资策略,第三个话题是全球视野下对冲基金与港股的投资,最后一个话题是后创业时代投资机会与风险防范。

  开始下午讨论之前,有这么多朋友,我想先做一个小小的调查,大家觉得在2010年的时候中国A股市场的发展方向到底是看涨还是看跌呢?

  主持人:谢谢!今天上午的议题讨论中主要是对私募股权基金进行了探讨,业界人士提出了有益的话题,对私募基金未来的发展方向和亟待解决的问题都提出自己的观点。今天下午要跟大家共同探讨的是私募证券基金。在正式讨论之前,给大家简单预告一下下来的主要环节,今天下午有四个主题讨论,第一个主题讨论探讨的话题是低碳经济私募基金的投资机会与风险防范,第二个话题探讨的是2010年A股的投资策略,第三个话题是全球视野下对冲基金与港股的投资,最后一个话题是后创业时代投资机会与风险防范。

  开始下午讨论之前,有这么多朋友,我想先做一个小小的调查,大家觉得在2010年的时候中国A股市场的发展方向到底是看涨还是看跌呢?看跌的朋友有没有?好像不是很多,2%、3%的样子。剩下的是不是看涨的?略微多几位。剩下的就是振荡了。

  接下来有请深圳市武当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田荣华、上海尚雅投资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常昊、深圳市金中和投资管理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曾军、合赢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上海鼎锋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张高。

  第一个讨论的话题是低碳经济,我想大家都有这样的感受,在二级市场上很多品种大家都曾经试着去了解和关注。

  张 高:投资人可能更关注的是投资机会,我们认为低碳是两个方面,一个是存量,一个是增量,09年大家更多关注的是增量,2010年可能更多关注的是存量,简言之我们认为节能减排这个空间比发挥新的增量机会多。

  曾昭雄:中国经济面临结构转型的过程,过程里面我们最看好销售服务这些领域,像低碳、生物医药、文化传媒等一些新产品还是有投资机会的,但在选择标的的时候我们更加倾向于一些代表未来新的低碳生产方式或者生活方式,我们会请一些相对轻资产或者投入不会那么大,简单讲不是资本密集型产业,这样可能对股东回报更好一些,今后的成长空间可能会更宽广。

  曾 军:大家下午好!我是金中和投资的曾军,我们目前不管对国内市场还是国外市场,关注的焦点是各国的宏观经济政策和国内具体对各个行业的政策,所以我们目前还在观察。

  常昊:大家好!我是尚雅投资常昊。我们觉得低碳经济从去年全球的政府投入资金,中国政府也在这方面出台很多政策,我觉得是刚开始的过程,这个产业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我们知道中国人均碳排放量每人是4吨,美国人均是20吨,欧洲现在差不多10吨。中国随着经济增长,我们的碳排放量也会不断增加,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把减排作为非常重要的一个政策环节来实行的话,对于中国的很多企业会有很高的投资机会。有专家计算过,如果到2050年,吨碳的价值可能在200美金,这样的话这个产业是非常大的,我想在这个产业当中会孕育非常多的投资机会。

  主持人:机会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常昊:从目前的角度看应该分为三个方面:第一方面是再生能源,能源出口,包括风电、太阳能、核电;第二是以能源的传输,现在很多新能源发电出来以后没办法利用,因为电网跟不上,智能电网的投资也会有很大的潜力;第三是应用,我们讲新能源汽车,只有在(一次能源)结构里再生能源占比较大的比重才可以。

  主持人:田总您怎么看?

  田荣华:大家下午好!我是武当资产的田荣华。我一直认为低碳经济或者新能源是我们全人类能够继续生存和发展下去的唯一方向,所以从长期的利益上来看,这个是不言而喻的,但是中国资本市场对这些东西的反应有时候是不能充分的,对低碳经济的投资一方面看行业空间,第二方面看细分行业的业绩释放,是不是可以在将来有比较清晰的业界释放基础,找到这样机会的行业都是值得投资的。

  主持人:能具体讲一下是哪些行业吗?

  田荣华:刚才曾总说存量这块,低排放这块,有些企业还是挺好的,现在不管国家政府层面还是地方政府层面,他们也在实施一些强化性的措施,比如降低排放,对传统的能源方式进行替代,推进在产业措施上非常现实,步骤也很清楚,能看得见。介入这些行业有先发优势的企业,对新市场的占有和形成壁垒,会对未来业绩的释放储存基础。

  主持人:一方面低碳是国家经济发展的方向,一方面国家说城镇化,农村人口转为城镇人口,这块是不是特别矛盾?如何解决中国城镇化和低碳经济的矛盾呢?

  张高:这是一个比较宏观的话题,我们作为投资者可以从身边感受一下,我从湖北过来,坐的就是高铁,高铁是农村城镇化和低碳平衡的方式。中国未来的存量车和增量车会非常巨大,这会带来非常大的能源压力,这也是城镇化的压力,要解决这样的压力,好比轨道交通是一个重要的方式,我认为它也属于低碳经济的一部分。

  主持人:您认为轨道交通在这方面会发挥重要的作用。曾总对这个话题怎么看?

  曾昭雄:中国城镇化是有巨大空间的,我们可能会受到环境、能源的制约,看看目前的能源结构,工业占能耗的70%,建筑占4%,交通运输占7%,这对我们长期经济发展没有任何疑问,更重要的是要改变能源结构,很重要的一点,看我们工业的能耗或者资源的耗费,在全球能耗是最高的之一,我们提升的空间是很大的。从这个角度来讲,最有可能的市场热点在新能源汽车或者一些手机移动支付这些领域,但更重要的的确是我们要先改变(一次能源)的结构,我们国家改善的空间其实很大,工业的减排、节能空间也很大,我觉得这两个事情并不矛盾。另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我们在过去从2001年开始的一波经济增长周期主要是由中国加入 WTO以后,不管经济还是能耗,都是服务于全球,我们应该限制出口部门的发展。新的增长周期我觉得要改变,更加多的靠我们内生消费、内生服务去推动经济发展,这样去做的话,应该我们的能耗是可以下降的。

  主持人:我想问一下曾军先生,为什么公司对低碳行业的估值比较困难?

  曾军:刚才你问了估值的问题,我想就谈前面的问题谈一下观点,在中国城市化道路和选择低碳经济和环保方面,实际上是没有任何悬念的,目前中国的城市化,发达国家是78%,全国平均是91%,中国城市化实际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发展。另外谈到主持人说的第二个问题,对低碳行业的估值问题,在我们来看这是个挺复杂的问题,经济使我们明天的生活更美好,也可以更加延续地球的发展。从这个行业的前景来说,基本是一片苍茫。但从投资来看,理解又是另外一个问题,因为低碳大部分是节能减排、新能源这块,涉及的都是高科技,现代科技更新换代的速度以及产品从开发到实际的商用,中间有很多不确定性,我们倾向于看得见的技术、看得见的产品和可以合理推测看得见利润的企业,我们倾向于对这些企业重点关注。为什么?我们现在提的清洁能源也好,新技术也好,在2000年的时候我们就关注燃料电池,实际上燃料电池是新能源整体解决方案的一个方向,燃料电池已经10年过去了,我们现在还没有真正的商用,仅仅是在奥运会的时候有100台大巴使用燃料电池,还有几个大城市有样车的使用,仍然没有走向商用阶段。低碳经济这方面,我们还是比较看中确定性的问题,而不仅仅是整体概念的想象,想象对投资来说可能会有点危险。

  主持人:在证券市场投资不就是靠想象吗?

  曾军:但我们也可以看到想象的结果是什么,2000年的互联网技术革命完全不亚于今天低碳经济革命,但我们可以看看在2000年互联网投资热潮中,最后剩下的有多少家企业?有多少家企业给当时的投资人带来跟丰厚的回报?从我们回顾历史来说,有很多投资的案例供我们参考。

  主持人:曾总看好这个行业,但绝对不盲目进入,就是要多观察、多了解。问一下常总,新能源、风能等您认为是比较有机会的,大家最近听到一个新名词叫合同能源管理,这是不是一个新的投资方向?也跟低碳环保有很大关系,有很大想象空间?

  常 昊:我认为它应该是一个低碳经济的范畴,因为合同能源管理实质上就是使企业减排,包括排水、排污、排气,进行总承包式的管理,设计一个体系的方案,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这是从节能环保角度考虑的,相关的公司应该说有很多投资机会。

  主持人:具体有哪些公司?

  常 昊:像创业板上的一些公司,成长性非常好。国内一些大公司节能的投入是不够的,有很多细节的东西,所谓细节是魔鬼,在细节上中能找到很多公司发展的空间,只要做好细分领域,一些小公司都会做到。

  主持人:这是几位对低碳行业基本的观点。我刚才收到一个小纸条是问田总的,看到您在私募内参专栏的文章里说今年的策略要点是半仓买入成长类的公司,一半现金盯住蓝筹公司,您是不是2010年不看好蓝筹公司?您怎么看?

  田荣华:是不是有点跑题了?这是总体的观点,认为2010是振荡的年份。我们现在的观点是持有的仓位不太好,看中长期的发展非常确定。我们看未来的机会,更偏重于蓝筹类的公司,因为蓝筹类的公司股价水平比较低,高估成分不多,随着股指期货、融资融券等机会的成熟,有可能今年会有一波所谓吃饭的行情。我认为现在看蓝筹类的公司或者做一些配置,也是立于不败的车略,不会让你有很大亏损。我们武当的投资原则厉害就是这样,首先是少亏损,然后再看盈利。

  主持人:刚才我们谈的主要是低碳经济,谈到对后面的投资策略,他们更看重私募专业人员的看法。接下来第一小节还有一点时间,你们跟我们讲一点对投资朋友来说有什么可以操作的地方?

  张 高:从2010年的角度来说,我还是刚才的那一点,关注存量,关注节能行业,政策方向更容易操作一些。

  曾昭雄:我觉得在现在这个时候,第一点是要谨慎一些,的确这里面有很多很多故事,经常我们会谈到很多案例,关于新的节能技术,新能源应用的东西,其实现在没有一个确切的技术,我举个例子,假设(波幅)太阳能技术要进一步发展,转换进一步提高,可能对行业就是很大的打击。另外一点是价值,记得有位朋友谈到智能电网,有些公司还挺便宜的,用一两年的角度去看那些公司,而且整个行业结构相当清晰,包括一些新的低碳或者所谓的节能减排的高铁、运输方式,有些其实并不贵,还是要把握,在现在这个时候充满很多富有想象力的故事,但最终要赚钱,还是要谨慎,看中公司的价值。

  曾昭雄:用一句话来说,热情看待,理性投资。

  常 昊:我们认为低碳经济的增长刚开始,我们认为发展空间非常大。当然,如果要支撑比较高的估值,必须要有核心的技术,而且要有高成长的业绩表现,所以在这个领域风险和机遇并存。

  田荣华:我们建议投资者对低碳行业投资还是多做企业调研,要把企业未来的业绩做一个大致有谱的预测,在这个基础上再进行投资。

  主持人:谢谢各位嘉宾对这个话题的讨论,感谢各位!今天第一个话题是关于低碳经济,是最近涌现出的新热点,大家总希望在热点中寻找新的机会。虽然都看好这个行业,现在要介入的话可能不会马上有那么好的收益,做长期投资的朋友不妨考虑一下。接下来探讨的话题比较宏观,是关于2010年投资策略的问题。

  有请嘉宾,他们是:深圳市新价值投资有限公司投资决策委员会主席罗伟广、深圳市景良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廖黎辉、深圳市瑞象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军、龙赢富泽资产管理(北京)有限公司总经理童第轶、北京源乐晟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曾晓洁。

  这个问题我不敢有新的观点,在这个基础上尝试先表达我个人的看法,我今年不看坏,甚至中国经济没有二次探底,我今年不看坏。我分析当前的局面,出现熊市的环境,必须是经济探底。我自己去调研过,我觉得珠三角、长三角还有中国的心脏都走过,我宁愿相信自己的判断,我认为中国经济不会探底,而且经济可能比预期好一点。剩下的风险值做资金面,资金面取决于通胀和美元指数两方面,后一个因素我基本排除,美元升值不至于把中国的经济吸引过去,资金面的风险也排除了,剩下的风险就是通胀,通胀争议很大,我又不是经济学家。产能过剩,工业品难涨,我认为农产品会涨,劳工的工资也会涨。大众商品其实跟金砖四国的需求有关系,印度加息了,中国也在调控。说来说去把逻辑一理,如果美国指数升值,利大于弊,我最担心美国指数大跌。通胀和美元指数相比,这几个主要的因素没有太坏。最后分析来分析去最大的风险在美元指数和通胀,当前的局面来说不看坏,如果人民币升值或通胀低一点,不看坏,立足于振荡,有条件的话甚至会看好,谢谢!

  主持人:谢谢罗总给我们带来的分享。

  廖黎辉:我觉得2010年确实是温家宝总理讲的是非常复杂的一年,复杂的原因是互相矛盾的,美国对人民币的第二次升值基本上已经是确定的事情,越来越厉害。我们最近非常关注人民币升值能否抵得住压力。去年中国成为持有美国占全第一大国之后,最近中国政府开始减持,我认为采取的做法应该和80年代末期对日元升值的态度差不多,中国政府结的钱太多,赖了一部分帐,所以认为人民币升值是必然的事情。现在外贸出口总的数据水平来看,我们的利率可能不到5%左右,如果人民币升值以后超过5%,达到10%以上的话,对我们的外贸来讲可能寒冷的冬天根本没有过去,可能会更加寒冷,在这方面对中国经济的压力非常大,外贸如果不能对宏观经济的增长有有效的恢复,两个因素,投资,我们的分析比较注重数量化的指标,2008年全国城乡居民储蓄是21.7万亿,去年政府投了 9.7万亿,今年可能在8万亿左右,两个相加大概在18万亿左右,这18万亿的投资绝大多数投在铁路、公路和基建上面,这个资金投上去以后活钱变成了死钱,变成了房地产,所以从今年开始,所有的银行都出现流动性紧张的方面,因为老百姓的储蓄实际上可能只有4万多亿了,如果银行出现流动性紧缩的情况,从过剩到紧缩,后面我认为通胀的压力比较大,为了应付整个民间的资金需求,有可能会多印钞票,老百姓去取钱,政府会给他,但自己的钱少了可能会用印钞票的方式,所以我对通胀来说,今年能否保持在3%以内,我不太乐观,通胀的压力是比较大的,这导致什么现象?我们的经济局面很不好的现象,对内人民币通胀,对外人民币升值,对内是贬值的,对外是升值的,实际是这样的情况。投资来讲,以靠投资拉动经济这条路我个人认为难以为继,要加强产业结构的调整,提高一些高附加值的东西,只能在这方面杀出一条血路。从整体来看外部因素不大,对今年的行情来讲,整体来看应该是振荡失衡比较多一点,另外股市要有比较高的涨幅,可能还是抱比较谨慎的态度。

  主持人:您比较看好消费?

  廖黎辉:中国的消费潜力非常大,我们的人均GDP这一段还是比较低的,总量有可能超过日本,但总量还是比较低的。中国人消费的潜力非常大。

  主持人:接下来请陈军先生谈您的观点,您对于2010年整体的发展怎么看?

  陈军:我们把2010年定义为过渡的一年,一个是政策的过渡,二是中国经济GDP收缩以后重新步向繁荣。未来必然走向金砖四国是以中国为主的,因此我们觉得这种变化对中国来说有积极意义和长远影响,因此过渡的一年,我们总体结论是看好的。对资本市场的角度,我们认为影响也是比较正面的。刚刚提到全球有一些不太正面的因素,我们判断美元指数基本有短期的升值空间,但整体上在未来一二十年是下降的,希腊的经济问题作为局部问题,我觉得影响是比较大的,但作为全球经济总量来看非常微小,在短期之内应该得到比较明显的控制。我们从香港市场上可以看到全球资金和对经济偏好的流向,从上个月开始基本全球经济整体流向亚太的趋势重新出现,而且以中国为主,因此对流动性来说,对中国经济来说,未来的经济结构调整是非常有利的,中国的资本市场有些传统产业估值比较高的情况下,一些新兴的商业模式或者一些新兴的产业仍然有机会得到市场的挖掘。回到资本市场本身,今年我们总体偏向审慎乐观,总体看年底还是给大家一个相对合理的回报。

  主持人:下一位童先生,您认为怎么样?

  童第轶:经历08年大跌和09年大涨之后,应该面临转型,今年被定义为金融市场的元年,应该休养生息,但怎么振荡,到底是前低后高还是前高后低,这是今年最值得我们琢磨的投资机会。随着股指期货的推出,可能会超过大家的预期。我们这么理解,如果把它当成没有趋势的一年,实际上你就守着所谓的顶和底做投资判断就可以了,如果往上突破您认为没有趋势就是假突破,往下道理也是一样,往下持重仓,往上清仓就可以了,个股的走向上会非常相似,有些可能会逆大市。整体上我也是谨慎的看法,防御性为主。

  主持人:刚才您提到大家不妨逢低吸纳,逢高卖出。什么样是低的?什么样是高的?

  童第轶:去年的标的,2400算低,3300算高。

  曾晓洁:总体来讲我们对今年上半年和接下来的第二季度比较谨慎,谨慎的原因倒不是不看好,我觉得这中间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这个不确定性包括几块:第一,中央政府从去年12月份开始对地产的打压,这个打压最后显现出的效果到底如何,也不知道,特别是在三月初出现那么多地王,前天国资委表态,部分央企会退出,但中央政府的态度我们需要关注。第二是投资平台的态度,中央政府对这块讲了很多观点,这块如果压的很死,包括我们了解到可能很多地方政府新投的项目会被压住,固定资产新增投资这块,还要看。第三个不确定性是通胀,刚才前面几位讲到,通胀一方面是翘尾因素的影响,毕竟09年初的时候通胀很低,另一方面不仅是翘尾因素,本身09年那么大的货币投放量到底会有多大影响,其实是要观察的,最后5、6月份的判断同比是四点几,到底是四点几还是五点几是要去看的。综合来看,过了二季度之后可能整个市场会更明朗一些,到了6、7月份可能就明朗了,我相信中央政府从去年提出调结构的方向,目的肯定不是想把经济往下搞,主要的目的还是调结构,调结构必然就意味着要放弃掉一定的经济增速,不然还是要大力上投资、出口。从今年经济增速来看,应该是降低的,不管这个降低是政府有意为之还是无意为之,政府本身有意压低经济增速,最后能不能真正实现8%或者9%的增速,会不会到10%或者8%,都是非常复杂的概念。如果政府有意为之,能控制得住,就是很好的机会,毕竟刚才讲的不确定性消除了,经济增长又在这里,盈利上来了,估值降低了,股价肯定有好的表现。如果最后的经济下滑不是政府有意为之的,可能政府不得不出来去挽救经济,又会走08、09年的道路。

  主持人:也就是说今年还有很多不确定因素是不能由投资者把握的。

  曾晓洁:我个人觉得多去投资调研,我刚才讲的几个不确定性都是可以跟踪的,其实市场机会多得是,多研究再下手,中国未来的市场应该多关注不确定性。

  主持人:要亲眼去看,多去了解,不要听别人怎么说。各位嘉宾谈到非常多的观点,在场各位朋友有什么问题欢迎你写个小纸条给我,问一下几位业内专业人士。接下来请罗总给我们谈一下,刚才您谈到2010年宏观经济判断的时候给出一些先决条件,您认为在一些行业方面,具体机会在哪儿?包括金融、地产、新能源,哪些行业您看好?

  罗伟广:如果还是3000点,阳光私募的概率很高。立足到选股,现在大家关注调结构、新能源,从大方向看是对的。有这么一个理解,新兴行业对中国经济的增量是个方向,但还是太小了,中国真正的调节是什么?中国最大的问题就是收入分配不合理,分配最不合理的就是民工和农民。农产品上涨和劳工工资的上涨,我认为是良性的通胀,调结构的意思是要为过去低劳动力成本、高资源消耗还债,还债的意思就是要上涨,所以上一个经济周期中国是高增长、低通胀,现在是更高的通胀,是恶性的。调研发现零售行业,尤其中低端零售行业非常火爆,这不是经济复苏的信号吗?这不是调结构吗?不一定是大家以为的高技术、内需增量。可能大家以为以前没有机会的,在下一个阶段就有机会了。另外一个调结构是人民币升值,现在中国要求内需,内需起来外需就要调结构,中国最大的调结构就是出口,中国出口产业也要升级,这个升级就是人民币升值,只要内需足够支撑出口比以前的增长率低,中国就有调整人民币升值,淘汰一些低附加值的产业。中国要增加进口,如果通过人民币升值能抵消一部分通胀,第二是大宗商品,中国控制不了,我认为今年最大的投资变速是人民币升值,如果经济内需起来了,人民币升值对中国内需利大于弊。今年大蓝筹一定会有行情,小蓝筹可能会崩盘。

  主持人:刚才您谈到今年大蓝筹一定会有行情,小蓝筹可能会崩盘。

  罗伟广:如果一季度没控制,在4000点加息,就会崩盘。如果现在已经下来了,大家已经审美疲劳了,加息的义意已经不大,翘尾因素贡献大约2.7,新增的因素大约一点几,但这也不是什么大的利空,因为都在预期当中,只要翘尾因素过去,下半年肯定又回来了,如果下半年真的回去,加加息,我觉得市场不会崩盘,因为在3000点,我认为这个事情发生的概率很高,而且我有一个观点,不可能所有因素明朗了市场才起来,市场永远是提前一到两个季度,如果三季度加息和通胀明朗,我认为二季度会起来,不可能三季度明朗了才涨,不会的,那时候已经停步了。我有一个不同的观点,市场会告诉我结果,技术面已经有三个季度的增长,第四季度的增长概率很低,所以二季度值得一搏。

  主持人:谢谢您!刚才您说对2010年行情看好低端消费和出口,有没有具体的股票会列入到您的发言?

  罗伟广:没有,我并没有说看好出口,要调结构。内需的话,服装行业可能会超出大家的预期,但我真正看好的还是两个,大陆货的蓝筹股,银行、保险、券商、航空,我配置了两个月,一开始吃亏,现在在占便宜。锂电池我非常看好,如果说黑马的话,锂电池是其中一个,太阳能我也看好,另外还有3G,这是很确定的,我重点的配置还是阶段性的做一波蓝筹,重点还是放在新兴行业。

  主持人:谢谢给我们带来这么多值得回味和思考的东西。接下来请廖先生谈一下您的观点,您认为接下来应该关注哪些板块?您看好的个股是哪些?

  廖黎辉:看一下美元走势的情况,美元从2001年小布什当总统的时候已经落实指数,美元现在零利率的情况下已经到80%了,我认为美元未来整体来讲应该是上升趋势,因为美元是美国金融的命根子,在这种情况下,只要美元升值,人民币会跟着美元升值。电力板块、造纸、航空,这些应该是受益于人民币升值的。另外的这两年没有什么好表现,相对来说随着大宗原材料价格往下调,我们觉得会有几个机会。第二个是跟大家观点比较一致的消费类,对出口的投资我整体来说不是太看好,对行业的调结构,新兴产业可能未来的增长空间比较大,政府也有一些扶持的政策,这方面整体来讲比较看好。至于投资策略,我觉得二季度是非常关键的一个季度,从08年11月份涨到09年7月份,涨了9个月,去年的8月份调整到现在快9个月了,调整周期和上涨周期基本差不多,整个市场在10月份以后基本在2900到3300点的振荡也有好几个月了,我认为应该会选择一个方向,这个方向现在来讲龙头是选择向上还是向下,在方向没有明确之前,拐点没有出现的时候,还没法说。接下来股指期货推出了,原来存活率多,涨上去才能赚钱,现在掉下去同样能赚钱。月底大盘如果涨到3300左右,整体的效益先出来了,4月份我先看一看,能确定突破消息的顶部,我们再追进去,如果往下走,我也没什么损失,这是我们基本的投资策略。未来我们的感觉,从今年开始,基本上整个股票市场进入全流通市场,如果今年把国际板推出来,国内股市和ETF连接,把国内股市和境外股市的通道又打通了,这两方面的划分不能以原来那种封闭性市场当时的市盈率和股价衡量以后的市场,因为市场整个环境变化了,更多的是要谨慎,在趋势明确的时候做相应的选择,趋势不明朗的时候还是观望为主。

  主持人:陈军先生谈谈您的策略吧。

  陈军:资金西去东来的趋势比较明显,尽管我们认为人民币升值每一次的估值不一样,但仍然会给中国的资本市场带来一些刺激,我个人认为从现在来看,首先是指数化投资的新机会,这种指数化投资可以放在未必2010年的角度,如果放在未来两年,至少有一次战胜其他各类投资品的机会,从这个角度来讲,3000点应该资本市场一个比较好的新起点。我为什么不提价值投资?我始终觉得中国的蓝筹股里面第一不稳定,第二从长期回报的角度不是特别有吸引力。3000点的时候是比较好的价值配置机会,如果有幸找到增长比较高的公司,未来可能会有机会。股指期货的推出,我个人判断这顺应了一个大趋势,目前来看是股票比钱多,所以未来整个估值中枢下降不可避免,这种下降不必然带来指数下跌,可能指数的增长赶不上业绩的增长,整体来看我认为蓝筹为核心的PE整体下降,而且很多公司明显高估的,全流通之后会遭到整体套现。第三,从行业和个股的判断,首先我个人过去五年非常偏好银行股,过去五年基本长期持有银行,这是我个人认为未来十年中国股票里银行能连本带息还给大家,别的基本不可能。然后是地产,从目前的估值来看,万科作为例子,它占有中国接近3%的市场占有率,换算成中国房地产的市值大概在3万亿左右,这包含大量的土地储备和开发利润,估值是合理的,并不明显高估,但也并不明确低估,这个行业未来在资本市场上的比重会逐步降低。银行目前在中国资本市场3%的比重,美国是20多,基本上差距不大,但是用中国新兴产业的比重,因为以前发行制度的原因,占的比例过低了,这是未来一个新的大趋势,从重到轻,以前我们头太重了,整个身体太轻了,未来必然降低的,一是资产重,中国资本市场不仅仅未来两三年,可能是未来十几年的过程,这个过程如果走的比较理想,作为我们私募基金的角度,希望不是完全以崩盘的形式出现,这有赖于两个方面,一个是我们的政策选择不再出现07和08年一样对资本市场的遏制,中国民间资本的沉淀能够超过国有资本的控制,这对中国长期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或者有利于在座诸位出现巴菲特也好,索罗斯也好,这是至关重要的东西,过去市场上颠覆性的东西太多了,我们看过去十年,从94、95年开始,中国的券商规模就已经很大了,但是到现在并没有得到很大的发展,相反房地产得到极大的发展,这是从行业的角度。另外谈到新经济,前面很多人提的很有见解,我划分一下,我个人倾向中国需要的不仅仅是太阳能和风能,我们其实需要的是更干净的水或者更干净的燃烧汽油和更卫生的粮食,在环保方面我们的投入或者从资本市场的选择,如果配置资源的话,我喜欢我的资金都配置在这方面,可能对于中国经济真正有意义的,因为我个人觉得低碳这个东西,有些行业本身内在的规模不经济,目前太阳能和风能是比较明显的规模经济,我个人偏好新能源汽车里面尤其是锂电池,有内在的规模经济性,它有可持续发展的东西,在新技术出来之前,风能和太阳能,未来两到三年的政策可能会发生变化,因为中国政府不可能这么大规模投入相对产出比较低的。

  主持人:接下来请童总和曾总谈谈看好什么行业?

  童第轶:我认同罗总刚才说的,就目前来说,蓝筹股有一次投机性买入的机会,同样的中小股票有一次投机性卖出的机会。从明年和后年来看,中小股股票的崩盘能带来一个机会,如果今年出现大幅度下滑,正是我们布局的良佳时机。

  曾晓洁:总体来看还是调结构的,很遗憾经过这半年来已经涨很高了,中小股票的估值是很高的,我们之前配了调结构方向的个股,但基本现在很多都开始卖出了,二季度来讲,刚才讲的不确定性,可能会采取稍微谨慎一点的仓位,把仓位配置在银行这些大的方面,一方面是估值低,如果真的CPI超过预期,加息或者人民币升值,对银行和航空是比较好的业绩催化因素。

  主持人:最后一分钟时间是一位朋友问罗先生的问题,股指期货、融资融券对市场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罗伟广:大家都关心这个问题,这个问题我也是代表行业主流的看法,应该是融券很难,做空很难,所以不会因此崩盘。融资容易,券商大部分没券,融资融券可能会成为蓝筹股启动的其中一个有利因素,不足以使得蓝筹行情全部启动,只是一个有利因素,所以作用不会太大,最多起到导火线的作用。

  主持人:谢谢五位嘉宾的精彩讨论,下面进行第三节的讨论,在第三节讨论当中,主题是全球视野下对冲基金与港股投资的机会。下面有请李颖为大家主持。

  李颖:各位来宾下午好!我是来自于CCTV证券资讯频道的李颖,私募基金论坛可以称得上是一场年度的盛会,今天非常荣幸主持论坛,跟大家进行交流和探讨。下面一一请出嘉宾……其实在讨论的时候涉及到投资环境、投资理念也好,这些算是比较大的话题,但是我们从一个小一点的切入点进行讨论,对于你们的客户,对于你们的投资人来讲,他们可能最关心的不是投资理念或者你们的投资视野是什么,他们可能更关心业绩怎么样,收益情况怎么样,这是特别实际的。今天先从业绩方面做排比,私募排排网排出业绩大盘点,观察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现象,先从康总这边,我看到您和刘总在成绩的排名上,3个月、6个月、12个月、24个月排名不是很考前,可是在36个月的长期业绩排名是非常靠前的,长期、短期和中期的业绩排名是怎样的差距?

  康晓阳:我不知道你说的这个排名是相对排名、跟别人比还是自己跟自己比?

  李 颖:是相对的排名。

  康晓阳:三年也好,两年也好,一年也好,排名靠前靠后这是个结果,首先我们不是为了这个结果管理我们的目标,我们有我们的目标。国内一年、半年、两年,可能别人比我们做得好,那是因为别人比我们做得好,我们的目标是三年一档,我们的目标是三年翻一倍,我们觉得投资是长期的过程,而且它有各种风格,很难说哪一个风格在哪个时段表现的最好,只有长期才能战胜自己,战胜市场。我们大家都崇拜巴菲特,过去五年只有去年一年战胜过市场,但他是我们心目中的神,我想说的意思就是投资首先要抱长期目标,至于这个结果,只有长期目标心态才能平衡,才能按照你的目标、你的风格,因为投资是一种习惯,它有很多种风格,每一种风格在每个时间段都有不同的表现,我们能做的是坚持我们的风格。

  李 颖:我想请问,如果您的投资人也能接受您这种长期的投资理念吗?像国内投资基金的投资者来说可能比较关心的是我几天或者几个月之后看没看到我的实际收益。

  康晓阳:你说的很对,来自国内的投资人压力很大,因为他们都关心短期收益,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现在的投资者不是很多,规模不是很大的主要原因,我不知道为什么国内的投资者都这么想发财,一年赚1倍,十年赚10倍,二十年20倍,已经很高的收益,为什么每年都翻番?每年排名都靠前?这是很难的事情,我不知道别人怎么做到的。

  李 颖:可以理解为您是被国内投资者逼迫到海外做投资吗?

  康晓阳:我们是先去海外的,国内有机会我们才回来尝试一下,但国内优秀的人太多了,我们比不上。

  李 颖:刘总和康总是一样的态度吗?

  刘明达:海外的投资者已经有了相对比较成熟的理念,如果告诉他一年赚50%或者100%,马上被吓好,市场投资人的认知有很大区别。

  李 颖:另外问一下柏坊资产管理的谢总监,我们看到一个业绩,跟他们两位中短期、长期业绩分化不同的,您公司旗下(中国龙)的产品排名第一,可以在行业的私募产品位居全国市场的前十名,但却在国际市场榜上无名,为什么存在这么多差异?

  谢先生:当时我们对经济形式的判断可能有些失误,没想到4万亿的投资能导致中国经济有这样大幅度的增长。

  李 颖:从长期来看,国外和国内的资产哪部分做得比较好?

  谢先生:目前来讲香港那边是我在亲自管理,目前来讲比较靠前一点,A股那块我们努力加强,现在准备多腾出一点精力和人员把A股做好。

  李 颖:蔡总沉默半天了,我问您一下,您做海内和海外市场哪方面多一点?您公司下面的基金数量不少,更多是不是偏向捕捉国内基金的机会?

  蔡 明:实际在海外也有,只是没有像他们这样成立基金,海外投资规模也不小。

  李 颖:成绩怎么样?

  蔡 明:成绩还行。

  李 颖:跟国内相比有优势吗?

  蔡 明:比国内好一些,因为国内和国外公司用同样的策略,而我们的策略主要是对冲基金,在国内因为只能有一个市场,只能做多,所以有些东西没办法用。

  李 颖:张总,注意到您旗下的基金在去年刚刚成立,但是您以前在国内市场投资经验非常丰厚,是不是您更加看中国内市场的机会?

  张益凡:国内国外的时间点、状况下可能投资机会不一样,原来我们都是A股投资,原来在公募做,当时不能在A股做股票,被迫用我自己的资产在香港做,在香港开始接触这方面的东西。

  李 颖:从港股和A股市场的比较,哪块的投资环境更好?

  张益凡:不同的时点可能机会不一样,刚才康总讲了,我不是给自己做广告,没发产品的原因也是考虑到短期排名排了好多年,排名很辛苦,为了两个星期、一个月甚至一个季度的排名每天奋战到晚上两点钟,后来我想有制度性的缺陷,通过专户理财的方式在香港做一些投资。经过这一轮金融危机之后,重资产的东西短期而言挖掘过渡,现在我们偏重于科技,3G方面的投资去年多一点,像中国无线、高阳科技等去年做的比较多。

  康晓阳:我可以回答一下港股和A股投资有什么不一样,我有三点感受:第一,我们也是从国内市场成长起来了,我们也是土包子,最后才跑到海外去。证券市场应该是投资风格多元化的市场,各种道都应该有,在海外特别明显,各种风格都能存活,都能做得不错。国内我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也许是共同基金规模太大,国内的投资风格特别趋同化,从我们的角度,我们这种风格按道理在任何市场都能挣到钱,为什么在国内相对表现没那么好?是因为我们不入流,我们跟主流的投资者,跟现在市场上流行的投资方法差得太远。

  李 颖:您指的流行投资方法是什么?

  康晓阳:我认为做企业要注重长期,而国内比较通常的是两点我们不太认同的,一是大家都看PE估值,谁的PE低就买谁,都是没有那么简单;二是喜欢概念,什么三网合一概念、低碳概念、西藏概念、新疆概念,我都搞不明白这个概念是什么,对我来说,也许是我们的投资面太专一、太窄,不适应国内,这是第一点。第二点,我们是从国内这个市场成长起来,还有点定位,什么意思呢?你曾经是这个市场上的主流分子,我们又离主流市场、主流人士靠的比较近,老是揣摩主流的想法是什么,其实揣摩别人的过程就是否认自己的过程。投资是一个长期过程,你跟别人的看法不一样,你认为自己错了,又不愿意改变自己的习惯,很难,一个主要的原因是我们离主流的人靠得太近。在海外我们不一样,在海外我们是无名之辈,我们什么也不是,别人也不关心我们做什么,我们只关注自己。第三点是海外的投资机会,为什么很多人有门槛,我看过评论说QDII,其实所有人投资逻辑都是一样的,都是买企业未来的成长,都是在你觉得股票低的时候买,其实海外投资的选择余地比较多,并不是非选择什么,不选择什么,喜欢的我去买,不喜欢的我找别的。刚刚蔡明讲的,海外可以多种取向,投资是一个不确定的,不确定的东西发生,你怕什么?在海外市场你怕什么可以找到对冲你害怕的这个东西的工具,比如说你可以估空,你可以把怕的风险放在最低,实际上就是做数学题,优越性这个心态就不怕了,最后的结果就很自然。

  李 颖:您认为做海外市场没有那么难,其实比国内简单是吗?

  康晓阳:搞懂英文就可以了。

  张益凡:事实上我不一定有资格回答这个问题,我尝试讲一下,短期收益是所有的共同基金全球化考核机制的问题,对基金来说,国内主流就是基金,因为管了2、 3万亿资产,给不给他奖金,认为这个人行不行,就是你看他行不行。赚钱不能太在意排名,对于基金经理人来说可以发1000万奖金,对客户来说骂死他,这是机制造成的,必须找一些机制排在前面,目的是往前走,超过别人,不是赚钱。

  李 颖:蔡总认同康总讲的国内市场他所不适应的地方吗?

  蔡明:我们看一下AH股有对价,比如大的股票,像平安还有一些银行,A股折价,但是有一大群后面的垃圾股都是溢价很多倍,这就是差别,这就是国内的投资者和全球投资者对公司估值的看法是不一样的,有些区别,康总说的非常好,现在很多年轻人冲劲很足。我举个例子,比如说海南这个概念,我是很熟的,因为我原来在海南,而且海南几个公司其中有几个就是我亲自做上市的,后面基本就ST了。在这个旅游岛之前实际我是知道的,海南要成为国际旅游岛,我去调研,调研之前我还买了一点,都是老朋友,走了一圈回来之后他们自己很不看好,回来以后把股票卖了,结果从我卖了以后就开始涨,我相信大部分这些股票经过一段时间会跌得更低,但是在某个阶段……我们国内的投资者很讲究朦胧的概念,比如物联网,我问过海外的同行有物联网的概念吗?什么叫物联网?搞不清楚。其实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

  李 颖:几位对题材性的、概念性的东西都不是很认同是吧?

  蔡明:这么多年从最开始的选股票,现在流行大海捞针找黑马,现在找到黑马的难度越来越大,因为做研究的越来越多,从上到下然后从下到上,我们发现影响股票价格的因素非常多,从数量多因素来看,比如(巴克莱),他们做的因素可能影响股票的价格,你说的概念我相信会影响价格,但只是其中一个因素而已,最重要的是康总说的还是要看企业,未来到底给我们带来多少现金流,当然还得考虑现在股权的成本,比如说低利率、通货膨胀等因素。具体的概念,我们立足于长远,可能不太适应现在这个市场的发展。

  李 颖:刘总也是觉得这种概念只是影响股票的一种因素,不适合作为长期投资的策略?

  刘明达:其实概念不是坏东西,不管是产业的发展还是投资的支撑,尤其是国内开通创业板之后,概念有利于把产业资本引导到未来非常需要的方向上去,错误的不是在于概念本身,如果说把概念作为投资的主体,那就很危险了,历史证明它不能为广大群体创造未来价值的概念是不可能持久的,我拿一张纸写了几行字,其实在这里能讲的东西是非常少的,每个人都有很多成功的经验,但自己认为可能相当独到的一些东西拿出来和大家分享,我们在海外做投资,新兴的给消费者带来大收益的投资我们都有做到,比如腾讯、百度,百度当时在纳斯达克上市的时候当天最高到100美金大家就吓坏了,当时发行价不到30块钱,本身就是很大的泡沫,居然还涨到100块,美国人太不理性了。百度现在的股价是多少?已经接近600美金了。之所以这个市场给它那么高的估值,每一个互联网用户都在享受这个免费的服务,客观上为我们创造了这么大价值。腾讯今天成为每个年轻人不可或缺的工具,过去看来市场是很不理性的,事实上呢?今天不光我们国家,美国也一样。中国新兴的服务产业会产生巨大的价值转移。谈到国内和海外定价的问题,有悖于公众的看法,我的看法是创业板在新兴技术业甚至服务业会产生成为王者的公司。不是衡量这个公司今天有多少现金流,一定要看它成为每一个消费者或者广大消费者不可或缺的服务,市场就可以给它很高的估值。定价的时候,都是有依据的,不管是卖方分析师还是财经媒体,一个公司给20、30甚至100倍的PE定价,低于平均值,这个市场大约20倍,包括大蓝筹在内,公司如果不增加,投资26年才有可能收回投资回报,我们可以根据两到三年的业绩给它定价吗?我们要纠正一些误区,定价很贵,一定要做长期投资,我们有一个主题就是简单,跟每个城里人养孩子一样,把他养到18岁你得到什么回报?尤其是这一代,养大以后他温馨回归社会了,不属于你个人了。如果用养孩子的心态养投资,真正看到它是有利于社会的、不可替代的、必需的,你就投它,抛开概念,抛开市盈率,这就是我说的要点。

  李 颖:您刚才谈到港股投资,您在这方面有什么方法?也是按照您刚才说的价值理念操作的吗?

  刘明达:腾讯其实刚上市的时候,应该是没有什么人看好的,但是它到后来涨了很多次之后大家都很看好,这个很重要。最终是你要有专业的评判说这个公司能涨多大。我们小时候说要是中国10亿人每个人都给我一分钱那就有很多,其实这是可以量化的,只是说它是一个长期量化的东西,这才是最可怕的。

  康晓阳:这个话题是我挑起来的,概念投资,我们并不是排斥,很多新的技术革命都是从概念而生的,但问题是我们对概念的理解,一个概念出现以后,作为投资者,你首先判断两个东西:第一,这个概念是持续的吗?有些东西只是个概念而已,是一个方向性的东西?革命性的东西?可持续的东西?要判断这个。第二,要判断它到底对公司改变了什么?不是必须找很好的盈利,必须怎么样,很多伟大的公司都是从概念开始的,Google一上来也是概念,一上来也是100倍PE,我说的意思,概念不能仅仅是概念,一窝蜂的概念,不知道好坏,只要是概念就弄,从现在很多概念当中,我们找不到理由投,投资是什么?投资是一个否定过程,并不是一个选取过程、肯定过程,首先你想所有东西都是可以投资的,接下来要做的事情就是哪些你不能投,并不是说这个东西我听了就可以投,我个人理解投资是否定的过程,不是可能的过程。

  李 颖:什么不能投更重要一些。

  康晓阳:法律首先想所有人都是好人,不能想所有人是不能投的,我们首先想市场只要存在的公司都是可以投的,接下来要干的事情就是哪些东西你不能投,把你不能投的东西排除掉,剩下就是可以投的。很多海外投资者来看我们,我们开始觉得不对,这个老外怎么老问这个问题?到底目的是什么?最后我明白了,其实他来看你,前提就是你可以投的,他为什么要问你问题?就是找他不同你的理由,你说的越多,最后错的可能越多,他可能不投给你的理由越多。

  李 颖:什么不能投更重要一些。

  康晓阳:法律首先想所有人都是好人,不能想所有人是不能投的,我们首先想市场只要存在的公司都是可以投的,接下来要干的事情就是哪些东西你不能投,把你不能投的东西排除掉,剩下就是可以投的。很多海外投资者来看我们,我们开始觉得不对,这个老外怎么老问这个问题?到底目的是什么?最后我明白了,其实他来看你,前提就是你可以投的,他为什么要问你问题?就是找他不同你的理由,你说的越多,最后错的可能越多,他可能不投给你的理由越多。

  李 颖:我们回到主题上,现在提对冲基金,大家理解上还是有偏差,以前这个词给大家的理解还是投机性的东西。对冲基金应该是以对冲风险为主,而不是投机为主,对不对?

  康晓阳:因为对冲这个事情实际从美国80年代以索罗斯为代表才开始风靡全球,以前想往上才能赚钱,后来对冲基金发明了以后,往下也能挣钱,比如比亚迪80 块钱我觉得太贵了,我可以借一点股票,跌到60块钱我再卖了把股票还给人家,这就是纯粹对冲挣钱的概念。为什么有人觉得是草?围绕对冲有很多策略,我想办法买一部分股票,我是看好的,但我不知道市场会不会跌,我不知道我的判断是对还是错,我要让自己有信心,找一些指数把它估空掉。衍生品的发明是为了对冲风险,衍生品变成很多小投机者的投资工具,我从来没有听说过对大投资者或者大公司来讲变成他们的投机工具。衍生工具就是花小的成本获取大的收益,对冲基金总的概念就是我投资是有风险的,我可以看到一部分东西,但必须找到能对冲这个风险的东西。

  李 颖:国内融资融券、股指期货马上开始了之后,可以说国内真正进入对冲基金的时代,您觉得这块的对冲基金能不能像现在的港股市场或者海外市场一样真正起到抵抗风险的作用?

  谢先生:我觉得这是肯定的,未来A股也能做融资融券、做空的话,未来和港股的发展趋势是一样的,有了这种机制以后,概念性的炒作会越来越少。存在就是合理的,这种概念性的炒作也有它的合理性,因为没有对冲机制打压。另外,将来从我们做对冲基金来看,融资融券做空的话,最重要的一点是增加了保护机制、保护工具,但你会不会用又是另外一回事,至少提供给你了,武器你会不会使,是你自己的事。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去年大陆很多有钱人在香港被合法的洗劫了,你的钱亏光了还在买,不但你亏光了,还欠了很多钱。当时我们基金买了中国石化,长期投资,价值不错,但市场一转变的时候,我们的对冲机制马上反应,利润不但没有亏损,反而还有收益。

  李 颖:谢总用自己的投资实例为我们讲了对冲基金在防护风险方面的实例。刘总怎么看待马上国内私募基金将进入对冲的时代?

  刘明达:刚才其他同事讲估空的好处,我讲讲不一样的,讲它的坏处,任何一个事物都有它的两面,索罗斯是大家非常熟知的投资大亨,但大家可能不知道他的量子基金被迫清盘,我印象中大概亏了70%。美国80年代到2000年最成功的对冲基金叫老虎基金,也是在2000年被迫清盘的,当年的亏损也接近70%,如果不清盘,这个基金就没有了,用了杠杆,已经实现了流动性。超级大师都会被迫清盘,何况普通人?看到好的时候一定要看到坏东西。

  李 颖:经验教训有了,蔡总您总结一下吧,他们三位分别说了对冲时代来临的优势、劣势和弊端所在。

  蔡明:他们说的比较全面,可以做空的工具多了,多了显然是好事,但随之而来的是管理的难度增加,特别是股指期货,因为它是用杠杆,可能能获得更高的收益,风险当然是很大的。举个例子,07、08年我们上海的综合指数从6000多点到1600多点,因为没有融资,也没有杠杆,所以很多人可能还能剩下2、 30%,但如果有这样的杠杆,可能6000点到5000点很容易爆仓了,所以它的难度也增加了,这样对投资者特别是我们专业投资管理人的挑战增加了,必须要有很好的工具,比如对风险的承受度是多少,怎样管控风险,而这个不是凭脑袋,必须要有一个系统,而且实时交易,风险控制体系必须要提升。我觉得股指期货出现以后,对中国资本市场显然是划时代的意义,原来这个市场只是做多的市场,所有人都希望听到好消息或者希望发掘市场好的一面,如果做空也可以赚钱以后,市场差的一面有很多东西来揭露,市场效率可以提高,资本市场资源配置的功能能够体现的更好。

  李 颖:张总,最后一个问题,刚才蔡总说到可能管理方面的难度要增加一些,您在国内市场的经验是丰厚的,您就国内市场谈一谈如果对冲时代真的来临了,昨天有一句话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养一方市场,在国内市场迎来对冲基金,您会怎么操作?

  张益凡:以不变应万变,怎么个说法?相当于给你多了一些工具。比如08年,那时候不看好市场,只能是空仓,换成现金,假如有这样的工具,可以换一种方法,比如振荡市,搞不清楚上还是下,不要做你不确定的东西,实际没有跑出你的范围,无非是给你一个工具。举个例子,国内的创业板包括中小板这么贵,原因是什么?就是发行机制的问题,因为有量的控制,所以供给很少,需求很高,50倍的发行PE。事实上我感觉现在香港的中小股票以4、5倍的PE或者1倍净资产的股票,如果能找到成长性非常好,国内现在有很多研究员,有点过渡研究,也许不是很深入的过渡研究,把精力放在这儿,没准能抓到一些非常好的东西,国内如果真的有做空机制,但现在还没做到这一点,如果只往上做,大家都有需求往上涨的时候,我知道这个公司不好,但我不说,说了也没有好处,跌的时候为什么不说?说了我能赚钱。好多上市公司宁可不干了也要减持。

  李颖:以后这个时代将不会存在了是吧?随着股指期货、融资融券下一步正式到来A股市场的私募行业真正进入对冲时代的来临。今天的机会难得,几位有丰富海外经验的投资人士跟我们讲他们的经验包括对冲时代下的投资理念,这非常难得,等于给国内私募管理者提了很好的经验和教训或者给了大家很好的提示。这一阶段的讨论暂时到此结束,感谢大家,谢谢各位!

  主持人:这一板块的内容是后创业板实地的投资机会与风险防范。先问一下,如何看待创业板的发展?

  何 震:中国的创业板目前上市这批公司,绝大多数质量还是非常好的。

  陈耀华:假如从一个板块的角度来看,我们觉得创业板是这么一个判断,首先它里头可能会有风险,这是第一点,但是我们觉得可能机会更大,为什么呢?大家从最信任的股价结构的估值在慢慢发生变化,大家觉得银行股的估值应该最低,但从未来角度来说,我觉得银行股这种蓝筹股应该是价值中枢的位置,不应该是最低的估值位端,很多泛泛之辈应该比银行股的估值低。另外,原来我们觉得找三到五年位30%增长的公司已经很好了,但现在我们发现30倍增长,30%增长预期股票的增长估值好像就在20多倍,这也是一个变化。我们觉得未来能占据估值高端的是什么?从板块来说,好的中小板和创业板,为什么?创业板的门槛比较高,要求未来三年的营收和盈利增长要达到30%以上,假如只能做到30%,不应该给很高的估值。我们发现很多机会在哪里?30%以上很多公司可能达到50%到 100%的增长,这可能是未来的机会所在。

  主持人:创业板的确很多机会。接下来,陈宏超先生怎么看待创业板?

  陈宏超:我是积极乐观的看待未来的创业板,有这样几个方面:第一,过去创业板由于制度的约束,很多行业、很多机制导致很多民营经济,特别是很多新兴的行业和领域无法进入到主板上市,接下来为包括服务业和很多民营经济进入创业板提供很大的空间。第二,国家正在进行转型升级,创业板是最大的受益者,刚才讲到扩大内需也好,还是将来很多信息领域也好,都会在未来的创业板诞生,应和国内金融界划时代的意义。很多企业、很多行业具备未来大的发展空间,为将来缔造创业板的巨人,也会像纳斯达克一样。另外我想从现实的角度分析一下未来创业板的发展,我们在深圳,深圳从创立到现在30年,真正的发展和起步应该是20年时间,深圳已经崛起了一大批国内甚至国际非常有影响力的企业,比如腾讯、比亚迪、万科、招商、平安等等,这些企业是在深圳很小的时候成长起来的,未来的创业板就像过去20年前的深圳一样,它是一个创业的沃土,是培养未来经济发展巨大的、充满活力的市场,如果在这样的基础上,我觉得将来创业板同样也会复制甚至会有更大的空间和范围复制过去深圳的成就,谢谢!

  主持人:这是您对创业板比较乐观的看法。吴先生怎么看待创业板?

  吴险峰:当时有人问过我这个问题,我当时的回答是全球已经有一个纳斯达克,如果全球有第二个纳斯达克那就是中国的创业板,创业板能成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中国的经济体量足够大,而且成长速度在大体量的经济体里是最快的。我对创业板抱有肯定态度,但是创业板成功的标志是什么,这里面涉及到如何投资它的风险所在。纳斯达克是成功的,据有人统计,最初上市的一批公司有90%不见了,但这个板是成功的,因为出了Google、微软、英特尔等好企业。这个板块会成功,但不是我们投资这个板块的企业不会成功,特别是目前创业板的上市制度一定有很大缺陷,其实很多已经不是创业概念,其实跟中小板很类似,从某种角度比中小板还严格,在这里面要找到非常具有高成长性的,这确实有点大海捞针,但我们很确定,而且目前有些标的,只是何时买,这里涉及到估值问题。

  主持人:大家对创业板抱有积极的态度,李博士怎么看待创业板?

  李博士:创业板在中国一定有它的作用,而且中国的经济确实需要融资的方式,但是我也同意后面讲的,目前的创业板,从我个人的观察和比较来看,它的政策因素和为了适应某种经济发展的战略因素偏多,因为这个原因,所以使得创业板里面的很多企业可能不完全符合创业板的内涵,而更多时候一种经济发展的需要。我个人认为,创业板的作用有两个,一个是让所有的创业者有一个期待,让大家知道通过创业可以成为百万富翁、亿万富翁,这会带动全民的创业意识,这是国家的事,跟我们没有特别直接的关系。第二件事特别重要,创业板成功的基础就是创新能力,创新能力分两个方面,一个是企业能不能用新技术快速的低成本扩张,迅速成为这个行业的龙头企业或者主力军,二是这个企业能不能用新技术创造新的市场,比较典型的比如说微软,用新的技术创造了PC市场,比如思科用它的技术快速占领英语的市场。如果以这个角度观察中国现在的创业板,不是每个公司都符合这种条件,有些公司可能单纯是作为一种融资的渠道或者政府把它作为一种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推出来,如果太多企业在创业板里,创业板本身的可持续性和低门槛的特点能不能得到长远的维护,同时对投资者也会有一个比较大的风险,我就讲一点,如果创业板的企业不能以低成本快速扩张的话,这个企业最终的估值要回归到传统行业的估值上,因为还是做同样的事情,没有理由享受高的估值。另外一个,如果这个企业不能创造可持续的、实实在在的新市场,这个企业说不定就倒闭了,这对投资者会有比较大的风险。

  主持人:刚才各位谈到对创业板估值的问题,在创业板设立之初大家觉得它的估值应该是高到一定的位置,但现在谈到创业板里这么多上市公司,没有真正像微软这样的企业,如何看待创业板现在的估值?是不是太高了?

  李博士:我个人有这么一个观察,有时候我们关注国家的政策,关注国家经济发展的热点,很多时候会蒙蔽我们投资的判断。当这个地方或者这个行业或者这个区域是国家政策重点支持的时候,实际上它的金融成本很低,你可以去银行贷款。我个人认为目前在整体上估值确实是偏高,因为我没看到里面有特别多的企业真正能实现低成本快速扩张或者能创造自己有定价权的新兴市场。

  主持人:您认为多高的估值?

  李博士:要根据不同公司的情况,可能有的公司是在这两种的中间阶段,要看有没有很多政策上、技术上或者经营上的依赖,根据这些可以在传统市场的估值上给它一定的溢价,但是我觉得现在比传统公司成倍成倍的增加肯定有点过多。

  主持人:通过刚才大家的讨论,大部分还是比较看好创业板的,但是就像有的嘉宾谈到的一样,创业板在国内是新生的事物,国家在这块会特别小心,无论审核还是上市,条件都非常苛刻,从另一方面遭到创新方的不足。问一下何总,您是不是也有这方面的担心?

  何震:确实是如此,现在上市的创业板公司其实还是立足于传统行业的比较多,中国可能最好的一批创业型公司还是在纳斯达克上的比较多,那些企业才是真正具有创业型的特征。国内的61家,绝大部分还是在传统制造业,也有一些新兴服务和创新公司,但占的比重不是特别高。

  主持人:如果我们要寻找中国的微软,在目前的61家恐怕很难找出来,在未来我们有没有这样的希望?

  陈宏超:现在出一个微软比较难,出一个苏宁相对容易。成长的预期,股票三年的成长性,谁都说不清楚,要得到较好的市场配置效率,一定要给大家比较高的成长性,我相信肯定有一批创业板的公司做过预期,好的行业当然很好,刚才举了一个苏宁的例子,大家其实也注意到,创业板里面只要行业空间比较大,现在市值比较小,团队只要经营的好,作出超出市场预期的表现,还是有比较好的长期回报。大家可能也注意到第一批创业板2月初解禁,大家注意到没有,解禁完以后有一批股票市场从底下起来,有一批股票表现很一般,这说明什么?跟它的行业其实关系不大,而在于公司本身未来的成长预期与市场是不一样的,未来成长预期比较好的或者未来行业空间比较大的,我觉得都涨了50%以上。

  主持人:其实我们知道大家在看到创业板刚刚推出的时候总是抱着观望态度,当时我们做电视节目的时候也做过相关的调查和统计,本身开户创业板的比例就不是特别高,真正账户上有交易的也是有限。陈总,刚刚您很看好创业板,什么原因使投资者既看好又不敢投资创业板的股票?

  陈耀华:我觉得整体的估值将来有可能逐步下跌。目前这个市场虽然估值过高,但是我们要客观的看待,有的公司可能不一定,它会靠将来的成长性去抵御目前的估值,我们对未来的估值,现在看是偏高的,但在未来不一样。前段时间我们做过统计,中小板的市场小企业的PE在50多倍,大企业蓝筹在十几倍,市场平均在 20几倍左右,在这样的市场背景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蓝筹企业的增长率基本在十几到二十,中小企业的增长率在50%以上,PE测算下来,其实有的公司还是偏低的。作为我们投资人来讲,更重要的不是关注现在估值高低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关注公司未来发展的问题,这是我们首先要考虑的。目前大家在关注公司的时候可能会出现以下的情况,目前看着不错,但要经历几个坎儿,这是投资创业板之前要思考清楚的,第一个问题,创业团队在过去艰苦创业以后到今天获得很高的市场估价,在这种情况下获得巨额财富,还会不会像过去一样保持艰苦创业、进取的精神?上市公司在目前募集了大量资金甚至很多超额募金,他们会不会出现头脑发热的现象?会不会将来出现大量的投资失误?这是我们密切关注的第二道坎儿。第三道坎儿是看这个公司未来有没有大的成长空间,如果所处的行业有限,也很难成长为大企业。

  主持人:刚才陈总讲话的时候吴总频频点头,是不是同意陈总的观点?

  吴险峰:我部分同意陈总的观点,我个人的理解,把行业看得很重要,这个行业是不是未来有成长空间的行业。微软为什么成功?思科为什么成功?Google为什么成功?都是一个行业从无到有,从有到大,是一个爆炸性增长,包括苏宁,苏宁是通过一个行业集中度的提升达到价值的提升,所以我们首先看行业,这个行业是不是朝阳产业,产业空间有多大,看这个产业是不是充分分散,这个阶级在行业中找到它的核心竞争优势,找到他独特的商业模式,所以我们把这个放第一位。第二可能就看团队有没有实施能力,我自己大胆预测,第一批创业板超募资金这么多的情况下,第一批创业板三年内肯定死不掉;第二,第一批创业板企业有一半会改变目前的主业方向,这可能是投资的风险所在。具体涉及到看中企业可能存在高增长空间,怎么去估值,一个看是这个行业的估值,这是怎么寻找未来有潜力的创业股的核心估值,比如股票短期有7、80倍的市盈率,好像很贵,再乘以它的市值,也不是很贵。首先看这个行业的估值,这个公司可能是很小的一部分,而且能确定这个公司在行业未来的进程中属于一枝独秀,属于有绝对竞争优势的,这个把握性就很大,可以给它高估值。但很多事情可以一步一步看,苏宁也是走到现在才成为中国家电零售企业的老大,但当时有国美等其他的家电连锁店。短期怎么看清楚?短期倾向PEG,按照第一种方法可以找到企业,即使面临高一点的风险,会输时间,但买股票不会输掉。很多公司看不清的情况下,从安全性角度,两三年一个成长性,PEG能不能低一倍去买,现在的创业板在短期很难找到投资标的,按照第一类已经找到好几个,但什么时候下手可能按照第二类估值方法进行。

  主持人:是哪几个呢?

  吴险峰:(艾尔眼科),是不是有绝对的竞争优势,是不是在大医院眼科方面在未来的竞争中有优势,还需要观察。再比如华谊兄弟,未来中国娱乐产业一定是朝阳产业。我们看德清这个行业的市场空间,但看不清这个公司到底是不是能在这个行业的绝对定位、优势定位保持的怎么样。

  主持人:先看行业的发展,再看这家公司未来的发展怎么样。李博士怎么看?假如给你一些基金配置创业板的股票,你怎么看?

  吴险峰:从第一个层面是先找到公司,如果一定要买,创业板投资,可能会做,如果在现状的情况下,可能会留一部分出来,有什么因素,比如股指期货出来,大家都跑到大盘股了,这时候我可能会重拳出击。

  主持人:李博士的观点呢?

  李博士:可以比较一下,96年到01年美国的经济状况和我们现在的有点类似,美国基础产业走不动了,靠高科技推动发展,大力推进高科技产业,当时上了一批公司,门槛很低,不赚钱也上,到01年出现纳斯达克整体的价值很低。投资者都知道有点风险,有被高估的公司,大概有三到四年的忍耐力,如果到了三四年这个公司没有显示出它的盈利能力,没有真正显示出它的增长性,没有真正把哪个市场做成第一或者把哪个市场开创出来,这时候市场就变得非常不理性,有些可能也会殃及无辜。最后到2002年的时候,很多那段时间上市的公司现金量比市值还高。从现在来看,我想配置这个我讲不清楚,我先讲一下我怎样选择,如果这个公司做传统行业,低成本快速扩展,把这个行业做透做大,我看这个行业整体利润的位置怎么样,如果这个行业现在的利润率很低,就有空间提高。如果本身在行业里面已经是利润高估,大家都想从它那儿挖一块,这种情况下它光拿到钱,成长空间非常有限。另外一个问题,中国的企业特别是现在的创业板企业,管100人可以管,管1000人可能就困难,2000人可能就有问题,而且人才被锁定三年,不可能放手,在这种情况下单纯靠人力、扩展、增加网店,我看到很多招股书上写增加网店,我就很担心,第一类公司是这么看。第二类公司,创造新市场,这类是很有潜力的,这类公司最重要的一点是看市场是不是很实,怎么看?看会不会用到市场,如果怎么也想不到在三五年会用到市场,可能就有点虚,这种情况下关注是不是要转型,是不是要走其他的路,我是这么来评断的。

  主持人:从创业板上市到现在走出比较牛的股票,比如像神州泰岳,他们的股票涨幅相当大,很多朋友就想为什么当时我没有买,现在有点后悔,现在还有没有机会呢?我想问一下何总。

  何震:我觉得还会。我跟在座几位有类似的观点,第一是看行业,有比较宽广的行业,如果一个行业的总市场容量就是销售收入100亿,全赚过来也就这么多钱,如果这个行业是巨大的,意味着成长空间非常大。第二我特别看中成长的代价,如果你的成长不停要砸钱进去,这种企业成长的速度肯定不会那么快,因为需要消耗大量的资本,风险也是很大的,我们还是比较喜欢轻资产的。像Google这样,单个客户贡献利润,基本不增加什么成本,腾讯也是这样,基本成本非常小,对这种的我们非常看中,把这两种结合起来,可能才是未来真正出现像微软这样大型的公司,可以赚很多钱的企业,最好是结合体。我同意陈总的观点,微软可能没有,苏宁会有,可能不一定符合我们的标准,比如开店还是要资本支出的,只要这个市场足够大,快速成长的时候也会赚很多钱,市值能给投资者比较大的回报,但不要这个企业会变成1000亿市值。

  主持人:接下来问一下陈总,您认为创业板的股票当中,如何寻找更具上升空间的股票?您比较看好哪些?

  陈耀华:其实今天说创业板有点晚,为什么?从专业投资来说,会盯住它,等待调整的机会,我觉得第一批三个月锁定机构解禁的时候,我们做了充分的准备,市场提供了比较好的机会,刚才我说了,从我们买那个点到现在,创业板基本涨了50%。可以谈一谈我们选择的思路,从估值体系讲,30%的增长,上一节康总讲的,首先我们要知道不能买什么,既然是奔着高成长来的,30%的高成长在创业板里面是没有吸引力的,这是要排除掉的,我们倾向于找未来有50%到100% 成长潜力的公司,因为你有比较好的价格进入,会享受比较高的PE,就是刚才吴总讲的,小公司高成长怎么给估值,PE是合理的。我给大家解读一个具体的例子,大家看看有没有道理,刚才有人说第一波涨最好的是吉峰农机,刚才康总说向市场需要,我们都说市场高,它的估值怎么给的?大家如果有印象,吉峰农机去年的时候涨了96,未来增长100%是有可能的,预计明年一块半到两块,股价走势是有意义的。价值发现的时候可以给下一年将近100倍的市盈率,调的时候从静态来说,大家觉得很高,一个月前用静态买的吉峰农机是很幸福的一件事情。

  主持人:这是陈总在创业板各个方面的看法或者投资方面的心得。接下来请吴总谈一下,如果给您选择创业板的股票,您会选择哪些?

  吴险峰:刚才大家谈了一下如果给我一个只投创业板的基金我该怎么做。刚才陈总提到创业板由于成长性的预期,国际通行的估值方法PEG,PEG是偏短期的,长期的话应该看市值和这个企业在行业中的地位。中短期的PEG会带来一个问题,由于这些企业都是成长型公司,但是不是这些中小企业真正都能做到高成长呢?特别是当经济整个宏观环境出现一些波动的时候,一些中小企业抗风险能力是更弱的,如果我们给50%符合增长,50倍市盈率买下来,觉得是合理价位,如果这个企业的业绩表现只有20%甚至不成长,这在经济变动的时候是非常有可能出现的,如果业绩不成长,可能市盈率要回到20多倍才合理,股价就得跌掉一半。我们在投资创业板公司,更多从一种好的角度去看,但是所谓投资没有一劳永逸,我们一直要去衡量,根据它的业务进展、实际的报表,刚刚陈总说的吉峰农机,我们可以预期每年80%的增长,但如果做不到就是风险,提醒一下投资创业板的巨大风险所在。

  主持人:另外请陈宏超先生谈一下,刚才您很看好创业板,您没有刚才吴总讲的担心吗?

  陈宏超:有,我觉得有一句话讲的很好,巨人是站在无数人牺牲的基础上树立起来的,其实将来创业板也是一样,我们今天看到微软、英特尔的辉煌,但有数以万计和微软、英特尔同时创业的企业都牺牲在背后,是我们没有看到的。我一直比较少研究成长的问题,我觉得成长有成长罚则,就是赢家通吃,大家看到姚明是篮球巨人,大家看到姚明的收入很高,他的财富很高,但大家知道一个普通的篮球员他们的收入很低,在市场上会出现赢家通吃的现象。对指导创业板投资的时候同样有借鉴意义,比如将来看到很多行业的企业,举个例子,比如在国外的服装品牌和因为品牌,我看到耐克、阿迪达斯,背后很多品牌是相同的,我们未来会看到相同的现象,可能经营同一个品牌的很多,但未来只剩下几家。创业板也是一样,我们会看到大量的企业未来会退市,只有极少数会发展出未来的出路,这是创业板的机会和风险所在。

  主持人:接下来请李博士给我们做一个总结,刚才讨论的是创业板的投资机会以及如何看待它未来的发展,您谈谈您的观点。

  李博士:不敢说总结,谈谈我的观点,从政府来讲,一定要把创业板看紧点,不能把创业板变成解决中小企业融资的工具,该要求的还要严要求,因为创业板本身的个体素质需要有更加严格的监管,这是第一。第二,从投资者的角度来说,创业板比较适合机构投资者,因为对创业板的东西不是那么容易看明白,特别是个体、中小散户不是特别容易理解企业为什么有这么高的市盈率,为什么值那么多钱,我觉得机构可能是它的主力军。第三,我觉得创业板高风险的同时也有非常好的机会,如果中间能看到一个企业,比如刚才提到神州泰岳这种类型的企业能创造一个市场,又能控制这个市场,比如不跟中国移动签协议,自己把平台买断,如果它能做得到,它至少是下一个腾讯,我觉得机会有,但风险也在那儿。

  主持人:谢谢各位给我们的讨论。现场的朋友,时间过的特别快,一天的讨论就到这儿了。最后,请大家再次用热烈掌声对各位私募基金经理人给我们提供这么好的建议感谢,谢谢他们!这届私募基金高峰论坛到此结束,谢谢各位!来年再见!

  (结束)

转发此文至微博 我要评论


    新浪声明: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