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华斐
决定基金持有人利益的是业绩,决定基金公司效益的是规模。基金公司拼命做业绩,为的是在将来的销售中底气更足。但是从业绩到规模的传导并不总是动态相关的,总有一些其他因素会对基金规模造成影响。此时,基金公司的利益取向难免与持有人发生偏离。
和糟糕的业绩相比,宝盈基金管理规模的绝对数字却显得十分“稳定”。数据显示,宝盈基金主要的股票型基金业绩最差的时候是在2008年和2009年,但在这两年,该公司的管理规模却比之前有所上升。一个业绩不好的基金公司,为什么还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卖出基金份额呢?
基民购基看广告
在一位基金公司高层看来,投资者对基金的业绩等状况都较为了解,由于通过银行、券商等渠道购买基金的投资者都是他们的客户,渠道不会冒着得罪客户的风险来“帮忙”基金公司。而在基金销售的规定中,也要求不能重点突出过往业绩,或者提及某基金公司单个基金的历史业绩。
但据《第一财经日报》记者了解,在基金销售工作中,基民对基金行业的了解存在盲区。一位某中小盘基金持有人就曾对记者表示,她对自己的购买的基金,了解仅限于银行销售人员所介绍的情况,主要集中于基金收益高于存款,今年股市如何,是个购买基金的好时候,而其中中小盘的走势很好等等。至于基金公司间的差别、基金经理等更详细的信息,她表示“不太懂”。
“一次申购即使有可能误导,投资者也可以选择不再买或者赎回”。上述管理者表示。但也有业内人士解释,“很可能像股票一样,投资者购买基金亏损之后反而不动了。”
这种状况也体现在基金行业的品牌宣传上,在做好业绩的同时,很多基金公司斥资做大量的品牌广告,尤其是在新基金发售的时间点。
有基金行业人士对记者表示,基金行业广告投入额与销售状况的相关度高于业绩与销售状况的相关度。一家去年业绩很好的基金公司人士也曾对记者表示,虽然业绩不错,但由于公司的广告经费不足,对基金销售状况“不敢寄太大期望”。此后的数据显示,该公司新基金的销售状况确实“一般”。
渠道影响力不容小视
而对一些无力在广告投放上投入太多的中小基金公司而言,除了做好业绩之外,更重要的则是维护好与渠道的关系。
在广告宣传缺位的情况下,渠道的推介力度往往决定了基金销售的命运,尤其是占据80%以上基金销售份额的银行。一位基金公司某地区销售人员就曾感慨,自己工作的很大一部分是“跟银行人士喝酒”。除此之外,基金公司还可能通过提高银行的费率分成等措施,来确保银行给予自己的基金足够的销售力度。一家上海地区的基金管理者告诉记者,各家基金公司在银行渠道上投入的比例都很高。
一些基金公司可能“独辟蹊径”,介入一些灰色地带,如宝盈基金与某券商之间的合作。本报记者获悉的资料显示,对宝盈的研报系统毫无贡献的该证券公司,凭借占据券商渠道销售第二名的位置,获取了宝盈总席位佣金的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