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基金自购史:牛市聚财熊市抢眼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3月08日 01:25  第一财经日报

  朱李

  从2005年证监会允许基金公司以固有资金进行基金投资起,基金公司自购至今已走过近5个年头。总的来说,基金自购动机比较复杂。自购旗下老基金,一般是显示对证券市场长期向好的信心,并顺势打理自有资金;自购旗下新发基金,则更多是要作出一种表率作用,从而取得更多投资者的信任与委托。

  第一阶段:“被热身”

  基金自购最早始于2005年。当年6月8日,证监会下发《关于基金管理公司运用固有资金进行基金投资有关事项的通知》,允许基金公司将其固有资金投资于基金,但必须遵守相关规定,具体包括持有基金份额的期限不少于六个月,持有该基金份额的比例不超过该基金总份额的10%。

  有趣的是,在这一规定出台之后,最先行动起来的并不是基金公司自己,而是以中国人保、中国人寿、平安保险为代表的多家保险机构。大约就在《通知》下发一个月后,上述保险机构开始着手推动“基金公司购买封基”,为此还联手拟定了一项文件发送至各大基金公司,要求基金公司以自有资金购买旗下封基,以提振市场信心。

  不过,基金公司方面对于保险公司的提议似乎兴趣不大,它们自购的重点从一开始就指向了新发开放式基金。差不多在《通知》颁布五个多月后,有十多家基金进行了自购,涉及金额超过4亿元。

  第二阶段:牛市“聚财”

  随着大牛市的降临,基金公司开始发现自购真的可以赚钱,于是,第一波名副其实的基金自购潮在2007年上演,仅上半年基金公司自购就已达11.36亿份。除了自己赚钱,基金公司把股东方也拉了进来。如宝钢集团、中化集团等公司当时都持有不少关联基金公司的旗下基金。

  在这轮自购潮中,基金公司的“财商”显露无遗。很多基金公司在挑选自家基金时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中小规模的绩优老基金,而当A股攀升至史无前例的高点时,一些基金公司还开始逆市认购债券基金。不过,在基金热火朝天自购的同时,一些针对这种行业的担忧也开始产生,如“利益输送”等方面的质疑。

  第三阶段:熊市“抢眼”

  紧接着,熊市不期而至。2008年上半年,基金公司秉承“越跌越买”的宗旨,在自购上很舍得砸钱。仅到当年5月末,基金公司用于自购的资金就已超过10亿元,涉及20多家基金公司的40多只基金产品。2008年全年,在收入降低的预期下,仍有大约30家的基金公司投入近12亿的资金用于自购,力度不可谓不大。

  如果说2008年初基金公司的自购还是出于释放看多信号的意图的话,那么进入当年第二季度以后,随着新基金发行愈发艰难,自购被越来越多的基金公司视为纯粹的营销手段。据不完全统计,当年至少一半的新基金在发行期打出巨额自购的营销策略。一些“钱紧”的基金公司甚至不得不硬着头皮赎回老基金来“拆东墙补西墙”。这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投资者的反感,也降低了“自购”行为的说服力。

  第四阶段:回归理性

  一直到2009年,新基金发行重归正常,基金公司的自购才跟着回归了理性。而这时,由于相当一部分基金公司家底殷实,自购的手笔也越来越大,从早期的千万级别逐步发展到如今的上亿元亦屡见不鲜。另外,从2009年开始,基金自购表现出对于指数基金特别浓厚的兴趣。

转发此文至微博 我要评论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