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基金业远虑近忧 失色的基金权杖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3月06日 03:14  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本报记者 李良

  虽然在上一轮大牛市中,基金业资产管理规模实现了前所未有的扩张,但这并不能掩盖基金业面临的一个尴尬局面,那就是随着全流通的日益临近,基金在A股市场中的影响力正逐日降低。

  这种影响力的降低,体现在多个方面。首先,是基金执掌的资产在全流通后,占流通市值比重大幅下降。这个下降趋势在2008年开始明显体现,而到了2009年,则再度下了一个台阶:根据银河证券基金研究中心的统计数据,截至2009年12月31日,408只股票方向基金21893.33亿元的资产净值占到A股流通市值的比例为14.75%,较2008年底的28.83%下降了近五成。在资金决定话语权的时代,这将直接削弱基金在A股市场整体走向上的影响力。其次,则是基金在信息优势上的丧失。基金之所以曾在A股市场呼风唤雨,除了庞大的资金支持外,其来自于券商研究报告和上市公司调研等独特信息优势也是重要原因。但随着信息传播速度的加快,以及其他机构的崛起,无论是券商报告还是实地调研,基金都很难再领先于其他机构,有时候甚至会落后。这种信息优势的丧失,对于基金在个股走势上的影响力,也是一个重大打击。

  不仅如此,基金影响力的降低,还从另一个侧面得以显现,那就是优秀基金经理的流失。当基金业担纲者平均从业经验快速降低时,那些经历丰富、市场感觉敏锐的老基金经理们则纷纷跳槽至私募、保险等其他机构中。在人力资本高度集中的证券投资业,人才的流失同时意味着其市场运作能力的下降。事实上,随着老基金经理的纷纷出走,基金业近年来的表现已经颇受市场诟病,尽管行业正努力创造一个又一个概念来维持基金对持有人的影响力,但2009年的大规模赎回表明,基金正逐渐失去基民的欢心。

  从海外市场经验看,基金业地位随着市场扩张而逐渐降低,并不是一个特例。但对于中国基金业的体制来说,这种地位降低却隐藏着重大杀机,其中最致命的,将会是基民对基金信心的下降。在基金呼风唤雨的时代,尤其在2007年,基民对于基金的热捧几乎到了疯狂的地步,其背后,就是基民对于投资基金能获得超额收益的信心,因为他们认为基金们的合力可以左右市场大势。但近年来的现实让他们认识到,这种判断的基础已经动摇,当崛起的私募以优异的成绩单向投资者彰示他们的力量时,当保险机构正一点点展现其对市场走势的影响时,依靠基金能否获得超额收益?这恐怕会成为成熟基民们正在思考的问题。

  当基金王者时代成为渐被淡忘的记忆时,可以预见的是,投资者看待基金的眼光,将和看待其他投资产品并无差别。而这意味着,当基金业的耀眼光环散尽的时候,其在投资者的投资配置中比重将会下降,更进一步地说,基金将会沦为持有人的一个配置产品,而并非如现在的重点投资对象。在这种趋势下,当基金业在热烈地期盼着那美妙蓝图的时候,或许应该反向思考一下,那依靠信心聚拢的2万多亿基金份额,未来能否稳固?

转发此文至微博 我要评论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