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人才流失惨重 公募成私募练兵场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3月05日 23:09  华夏时报

  基金业惟一提案剑指股权激励

  本报记者 付 刚 北京报道

  “人才荒致使一个人管理五只基金”、“上海多家基金公司密集发布招聘启事”——进入3月,有关公募基金业人才告急的声音此起彼伏,基金公司人才流失的问题日趋严重再度引起金融业界关注。

  作为国内基金业惟一一位全国政协委员,交银施罗德基金公司副总经理谢卫3月初告诉《华夏时报》记者,今年参加“两会”时,他将提交一份关于探索基金公司股权激励机制的提案。在他看来,对于基金行业而言,股权激励机制的制度性安排,将是这一行业应对未来理财市场变化的一个最重要的支撑点。

  股权激励可拿出来“晒晒”

  优秀的投资人才“从公募转投私募”是最近3年来基金业都重点关注的现象。据不完全统计显示,2009年全年共出现139次基金经理变动,而2006年、2007年与2008年的变动次数分别为28、71和114次。

  这种态势进入2010年仍在延续。

  截至3月4日,今年以来已有52只公募基金调整基金经理。其中有8只基金增加,44只更换基金经理。在更换者的阵营中,不乏一些元老级优秀基金经理,如华夏基金孙建冬和张龙、南方基金苏彦祝、冯皓和谢伟鸿、东方基金付勇等。

  如何改变这种困窘的现状?如何能够让公募基金业留住更多的优秀人才?3月3日晚上,谢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他在今年“两会”上将提交一份关于探索基金公司股权激励机制的提案。

  他指出,每一次基金行业的制度性变革都能给这一行业带来很大的发展机会,从早期证券公司和信托公司发起设立为主,到中外合资基金公司大行其道,再到后来出现银行系基金公司。“基金公司股权结构在不断探索引入新的股东类型,无论是投资理念还是营销理念都带来了积极变化。”

  在他看来,对于基金行业而言,股权激励机制是应对未来理财市场变化的一个最重要支撑点。

  “如果没有相应的制度安排,基金公司都是很短期的投资操作,基金经理频繁跳槽,都去为富人服务,怎么可能跟上未来国内理财市场的发展速度?”谢卫向记者坦言,提案提出来后,有一定阻力,但基金公司既然要为普通大众服务,要把较好的人才留在这个行业里,从此角度看,股权激励制度的安排应该是可以拿出来“晒晒”的话题。

  解决人才培养和储备问题

  在2007年初,证监会曾允诺基金管理人进行股权激励试点,南方、博时、易方达和嘉实作为试点基金公司,分别向证监会上报了股权激励方案。但不知为何,基金公司股权激励至今未见任何启动迹象。

  谢卫强调,基金公司股权激励机制实施起来没有什么困难,目前最主要的问题是尚未达成共识。

  记者注意到,在最新一期华夏基金公司内刊中,该公司总经理范勇宏撰文内容也与人才流失密切相关。其文透露,从2006年底起,离开公募基金的“明星”基金经理超过20位,其中多数为基金公司投资总监,“对60余家基金公司而言,接近三分之一的核心投资力量发生过变动,而绝大多数情况下,核心投资力量的变动对基金管理的影响是负面的。”

  范勇宏表示,很多优秀投资人员选择离开导致的尴尬境地是——用中小投资者的钱堆起来的公募基金,成了为富人服务的私募团队的“练兵场”。

  在他看来,报酬和激励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转做私募的基金经理能够在业绩优秀的情况下,提取数倍于公募行业薪资水平的报酬。此外,公募基金业竞争压力大,私募的投资形式灵活,也是投资人才转移的原因。

  据谢卫介绍,国外基金业不乏由个人发起设立或者参股的资产管理公司,而且有限合伙制和股权激励机制的实行也较为普遍,以美国为例,大型基金公司Fidelity的股权结构中,家族持股49%、员工持股51%,而Invesco景顺集团中也有40%的股权为员工持有。

  而范勇宏则更明确地强调:“我们面临人才困境时,是否可以借鉴学习美国的先进经验?改革现行制度不足之处,探索包括引入股权激励机制,来解决日益严重的人才培养和储备问题。”

  不过,范勇宏也指出,客观地讲,股权激励决不是万能的。美国大部分基金公司是合伙制,基金公司的发展却是千差万别,有的发展很好成了百年老店,但也有不少倒闭被淘汰出局;中国目前的私募基金都是私人的,股权清晰,激励机制也很好,发展得有好也有坏。所以,公司治理不仅是公募基金面临的问题,也是私募基金面临的挑战。

  为基金投资松绑

  在独立财经撰稿人皮海洲看来,建立股权激励机制是一个留住基金人才的办法,但就基金公司的健康发展来说,这还不够。

  一个明显的事实是,一些基金经理投奔的私募基金中同样没有股权激励机制,但那里的收入却与投资收益挂钩,私募基金经理的价值可以在投资收益中得到体现。

  他认为,要留住基金人才,还有必要改革现行的基金管理费提取办法。“目前,公募基金按管理规模的1.5%或1%的比例来收取基金管理费的办法,其实是一种养懒,是基金业的大锅饭。”

  皮海洲认为,这种模式不利于体现基金经理的价值,也没有把基金经理的收入与投资收益挂钩,因而易招致基金经理的不满。他建议现行的基金管理费提取办法可如此改革:一是大幅降低基金管理费的固定提取比例;另一方面是实行浮动的管理费,按投资效益提成,基金经理投资水平高,其投资收益就高,提取的管理费就多,相对应的工资收入就高。

转发此文至微博 我要评论

> 相关专题: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