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基金经理频跳槽犹如儿大弃父母

  

  虎年刚到,基金业中关于基金经理跳槽的报道和讨论又陡然多了起来,在越来越娱乐化的基金业,此种讨论原本早已稀松平常,但粗略看看连篇累牍的关于基金经理跳槽的讨论,还是如鲠在喉,有不吐不快之感。在这场热闹的讨论中,媒体和公众的眼光,大多把兴奋点放在基金经理跳槽的原因、跳槽前后的收入对比等等上面,而基金经理跳槽后持有人利益如何保护的问题,则一直付之阙如。

  看看以下一组数字,基金经理跳槽的频率确实惊人:仅仅在今年2月份,就有8家基金公司的17只基金的基金经理辞职,与1月份持平,均超过去年同期水平。而根据海通证券的统计,2009年是基金经理变更数量最多的一年,共有199只基金发生基金经理变更,包括154只股票方向基金和45只固定收益类基金,变更次数达249次。2006-2008年,则分别有160只、188只和189只基金发生基金经理变更。

  工作变动本是职场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基金经理的变动之所以格外引人关注,其一是因为关乎到千万持有人的利益,其二是基金经理作为高收入的一群,一举一动本来就容易吸引眼球。这些辞职的基金经理,一是为了在公募基金界寻找更高的平台和更好的收入,二则是跳槽到体制灵活得多的私募,为钱也好,实现所谓投资理想也罢,反正离开了公募基金。再者,部分离职的基金经理奔赴其他行业。对于如何预防跳槽风,人们开出种种药方,如股权激励、允许基金经理买股票等等。笔者在此要说明的是,无论关于基金经理跳槽这一问题衍生何种高论,首先应该注意到的是持有人的利益保护问题。

  说持有人是基金业赖以生存的根本,是基金公司的衣食父母,恐怕谁都不会反对。在海外成熟市场,基金公司一般是先发行面向特定投资者的产品,经受市场考验后,才能发行面向公众投资者的基金产品,也就是说,基金经理首先要为富人理好财,然后才有资格为数量要多得多的公众投资者理财。而在国内基金业,基金公司成立之始就发行面向公众投资者的产品,待发展到一定规模后才有资格开展一对一、一对多等私募性质的业务。而一些跳槽的基金经理,更是在公募基金界积累了一定的投资经验、资金来源和客户基础后,再扯起大旗单干,做起收益要高得多的私募基金。也就是说,基金经理先为公众投资者理财,然后才能为富人理财。

  仔细追寻一下很多私募基金经理的成长路径,大多是在公募基金成名后,翅膀硬了才“单飞”的。而在国内私募基金业,投资者一般都设有百万左右的门槛,基金经理跳槽到私募基金后,就意味着为富人理财了。也就是说,这些基金经理们从投资初学者,到所谓的投资高手,玩的无非是持有人的钱,广大公众投资者的血汗钱,成了这些基金经理的“练兵场”,其间无论收益率高低与否,尽管曾经有过抱怨,但盼望财产保值增值的持有人还是与基金经理在变幻的A股市场风雨与共,一路走来。打个不恰当的比方,一对勤扒苦作的父母,辛辛苦苦把儿女拉扯大,待到子女成才有能力远游了,立马毫不犹豫地把老父母甩着身后。

  毫无疑问,广大普通投资者的钱积小成大,堆积起了规模高达3万多亿的基金,催肥催大了基金业,使得众多的求职者挤破头皮进入这一高薪行业,与此同时,一大批起初连股票都不知为何物的基金经理,也在实战中摸爬滚打成熟起来,最终他们与公募基金业“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持有人盼望基金经理成熟后为自己带来更好收益的愿望也同时落空,基金业对持有人的反哺机制,立马遁于无形。

  我们无意、也无权对跳槽的基金经理们妄加指责,毕竟私募基金灵活的投资机制和更高的收入空间,对基金经理们更有吸引力,他们有选择自己职业发展规划的权利。但每一只公募基金背后都牵涉到成千上万的公众投资者的切身利益,当基金经理们毅然决然地离开让他们成长壮大起来的持有人时,我们是否也应该思索一下,如何从体制上更好地防范基金经理跳槽时有可能带来的持有人利益的损害,比如后继者是个新手,投资理念大不相同等等。公众投资者更加期待的是,基金业能多点持有人利益第一的意识,而不是仅仅在口头上喊得震天响,我们也希望,在所有关于基金经理跳槽的喧哗中,关注的目光更多地照顾到持有人的切身利益。

转发此文至微博 我要评论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