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扩容恐遭冷遇 QDII难成海龟福地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3月03日 04:12  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本报记者 李良 上海报道

  一波金融危机,成就了不少基金公司储备海外投资精英的梦想。在一番紧锣密鼓的准备后,为这些海外投资精英们“量身定做”的QDII产品在虎年将会迎来一波发行潮。但与当时的满心欢喜不同的是,在美联储退出政策决心已定、欧洲多国债务危机呈蔓延之势的背景下,QDII的发行或将遭遇尴尬的局面。而这,也让这些意欲在中国投资海外市场上大显身手的“海龟”们,心态开始有些摇摆。

  海外精英或成“鸡肋”

  今年首只QDII发行仅募得约6个亿的消息,显然让前两年一腔激情赶来中国基金公司“淘金”的华尔街来客们颇受打击。尽管从海外的视角来看,这种募集规模并不算差,但与他们脑中勾勒的“蓝图”相比,相距甚远。

  有着著名投行背景的某基金公司国际业务部投资经理向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之所以从华尔街跳槽到中国基金业,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看好QDII的发展前景。一方面,中国居民财富的增长,必然会更多地寻求全球性资产配置,这给QDII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从已发的QDII来看,有多家QDII规模都在200亿份之上,在海外也算是不小的基金。这表明如果产品设计得当,发行应该不成问题。但从当前现实来看,这种判断将要大打折扣。

  “我最近经常觉得很受启发,正是因为那些几百亿份的QDII让持有人吃尽苦头,所以短期内QDII很难再获得追捧。”该投资经理说,“我也意识到,中国基金业的现状是运营费用来自管理费,规模太小了费用就不够,而我们的薪水比那些A股基金的基金经理还要高。”

  一位业内人士则指出,从海外迅速招揽人才之后,许多基金公司都积极根据这些“海龟”们的能力设计出多款QDII产品,而随着审批程序的完成,今年将会成为这些产品的集中发售年。但令业内尴尬的是,金融危机余波不断,海外市场恰恰在这股发行潮来临时再度剧烈震荡,从而影响了基民的购买信心。而如果这种“小规模”销售现象持续,将会导致基金公司发行QDII的热情降温,那些重金引来的海外投资人才很可能因此再度流失。

  “很久没活干了,我们就感觉自己像是‘鸡肋’。”一位应朋友之邀加盟某中型基金公司的“海龟”如此抱怨,“而那些还留在华尔街的同事们,在金融危机最恐慌的时候过去后,奖金反而变得更丰厚了。”

  投资“外包”仍将盛行

  招揽海外投资精英,原本是基金公司们意图摆脱QDII投资“外包”的诟病,重掌投资主动权的举措,但在巨额投入和薄利产出的不平衡下,这种人才储备已经开始让一些基金公司感觉“吃不消”。这意味着,从效益的角度来看,投资“外包”给海外投行仍将成为QDII的主流操作模式。

  以某中型基金公司为例,一口气聘用了4名海外投资经理,保守估计以平均200万年薪计算,仅薪水就需支付800万元,加上差旅费等,一年支出将在千万元以上。即便足额收取1.5%的管理费,这也意味着QDII的首发规模必须达到7亿以上。很显然,按照目前的发行规模,这个任务并不轻松。

  但如果靠“外包”,这个压力或许会减轻很多。尤其对于那些合资基金公司来说,外方股东本身多为知名投行,具有丰富的海外投资经验,这种“外包”并不会让基金公司支付过高的成本。对此,有分析师认为,简单依靠招聘一些人才,并不能改变中国基金业海外市场投资经验匮乏的现实。在没有足够的实践之前,QDII运作依靠可信的海外投行,也不失为一条出海之路。

转发此文至微博 我要评论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