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专户一对多销售遭遇倒春寒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2月22日 05:15  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本报记者 余喆 北京报道

  面市之初火暴异常的基金专户理财“一对多”产品,仅仅过了不到半年时间就陷入销售困境。业绩低于预期、产品类型单一,成了“一对多”销售风光不在的“罪魁祸首”。

  业绩难遂人愿

  “很多投资者都是冲着‘一对多’能获取绝对收益的宣传来的。本以为买了之后就能高枕无忧,几个月下来发现满不是那么一回事,购买热情自然就下来了。”北京某中型基金公司渠道人士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

  自2009年9月初,随着基金专户理财“一对多”产品大量推出,业绩就受到市场普遍关注。由于在销售“一对多”产品时很多基金公司强调绝对回报,给投资者一种“一对多”产品业绩肯定优于基金的感觉。然而,在之后的几次市场波动中,一方面“一对多”产品整体并未表现出明显超越公募基金的业绩,另一方面各公司间业绩分化明显,有的比较稳健,有些公司旗下“一对多”产品则因为投资较为激进遭遇了一定亏损。

  “很多‘一对多’的投资者喜欢和同一公司旗下的公募基金业绩作对比,希望在市场下跌时比公募基金跌得少,市场上涨时又比基金涨得快,这给我们专户投资经理造成很大压力。”某公司专户投资负责人表示。实际上,从投资规律上讲,风险与收益是对等的。要想获得超越市场的超额收益,往往需要冒相应的风险。在没有对冲工具的情况下,专户投资若要保持低风险、高收益难度很大。

  “绝对收益产品追求的是波动率更小前提下的稳定收益,而一般股票基金主要是获得市场本身的贝塔收益。二者相比,绝对收益策略的风险相对更小,所以它的收益在理论上也将比一般股票基金小,而在风险调整后,二者收益应该基本相当。在市场强势上行的阶段,绝对收益产品更难战胜市场或一般股票基金。”安信证券首席基金分析师付强表示。

  同时,由于“一对多”产品在管理费、托管费之外还需支付一定的业绩报酬,这将进一步侵蚀投资者的长期收益。因此业内人士大多表示,投资者对“一对多”产品抱有过高的收益期望是不现实的。

  产品亟待丰富

  实际上,目前基金公司基本将专户“一对多”业务的销售重点放在了银行渠道上,很多基金公司将“一对多”产品的销售放到了负责公募基金销售的市场部,而不是负责企业年金、“一对一”业务的机构业务部,意图就是主攻银行高端客户。

  然而,目前“一对多”产品的类型主要集中于灵活配置型产品,另有一些基金公司推出了稳健配置型、偏债型、保本型和FOF产品。除了FOF目前公募基金中尚未出现,其他产品和公募基金现有产品基本重合,并没有体现出很强的个性化色彩,这也是导致高端客户对于“一对多”产品热情逐渐降温的重要原因。

  “这一方面是在一对多推出之初,各公司都在跑马圈地,拿出的都是比较成熟的传统产品。另一方面,在金融工具缺乏的市场环境下,基金公司也很难设计出个性化的产品。相信在股指期货和融资融券推出之后,金融工具的丰富会使“一对多”产品逐渐走向差异化,满足不同类型投资者的个性需求。”某银行系基金公司产品总监表示。

  付强也认为,专户业务的生命力和竞争力在于产品的差异化。他表示,未来基金公司专户产品的差异化发展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资产类别的差异化,即在投资组合中放入与公募基金产品不同的资产,例如证券投资基金、网下申购股票债券、不同风险资产构造的结构产品等;二是投资策略的差异化,既可以采用绝对收益策略,如灵活配置、利用ETF、可转债、封闭式基金的套利以及未来的多空策略,又可以设计如量化投资策略、主题、行业和风格投资策略及特定保本策略的产品;三是特殊的客户或收益分级,例如可以设计更为激进或更为复杂的收益分级方案,以满足特定客户的特定需求。

转发此文至微博 我要评论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