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QDII尴尬:高薪难觅才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2月22日 02:20  第一财经日报

  程亮亮

  今年,随着第一批出海的QDII凭借境外市场的复苏也咸鱼翻生,第二批QDII也已经开始摩拳擦掌准备再度起航。然而这些被基金公司寄予厚望的QDII产品,却遭遇了人才的困境。

  优秀人才依然难招

  在QDII产品开闸之时,基金公司曾高薪难觅合格的投研人才。当时,上海某基金公司人士曾表示,一些基金公司委托猎头公司给QDII投研人员开出的年薪高达200万~700万元人民币。

  而某咨询公司2007年对国内24家公募基金所做的摸底调查和评估报告显示,当年基金经理岗位的平均收入为70万元。显而易见,QDII投研人员的薪酬是内地基金经理3倍。这一水准亦超过了韩国等地共同基金从业人员的薪酬水平。但是即便报出如此高价,优秀的投研人员依然难觅。

  几年之后,这一状况似乎并未好转。为了预防首批QDII水土不服的情况,基金公司当时大多选择了一家境外投资顾问作为合作对象,比如南方基金选择梅隆集团、嘉实基金选择德意志资产管理公司等。但由于首批QDII产品业绩的不尽如人意,这也让内地的金融机构开始反思,并展开了一股“分手”潮。不少曾经花大价钱招聘过来的境外投研人士纷纷“被出局”,不少内地的优秀投研团队人士被起用。

  不过,在基金界人士看来,境外优秀人才的引进工作并未真正停止。上海某公募基金人士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表示,内地公募基金近些年来的高速发展,使得人才极其紧缺,大量新产品的发行使得原本就极其紧张的人才更加抢手。“而对于主要投资境外市场的QDII产品,公司还是希望能引进具有境外投资经验的优秀人才来进行管理,毕竟每个市场都有其不同的特点,只有真正了解的人才有可能获取不错的投资收益。”

  出海觅才

  事实也的确如此,受金融危机冲击影响,美国华尔街不少优秀的投资人士纷纷下岗。面对这种情况,内地的基金公司纷纷远赴大洋彼岸招聘人才,而这些招聘的主要对象就包括QDII的投资经理。

  某公募基金管理层人士向记者表示,“人才一直以来都是公募基金的短板,加上近些年基金业过快的发展速度,不要说投资境外的QDII产品投研人员紧缺,就是投资A股的基金产品同样也缺乏人手。”该人士称,“尽管我们已经承诺付出很高的薪水,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对于QDII产品的投研人员招聘,依旧难以找到合适的人选。”

  该人士称,虽然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不少境外优秀人才选择回国就业,但是并不一定能符合公司对所要招聘人才的要求。“例如,公司文化与个人的职业理念是否会有背离,投资团队的文化与成员之间的合作是否会顺畅。”该人士表示,公司在招聘人才之时所要衡量的东西实在太多。“并不是公司在人才如此紧张的情况下还要挑三拣四,而是真的有很多地方需要仔细衡量。”

  对于QDII所面临的人才荒,好买基金研究总监乐嘉庆对记者表示,在当前基金业普遍面临人才短缺的情况下,投资境外市场的QDII人才将更为紧张,高薪招聘不到合适的人选局面可能会延续一段时间。“有境外股东的基金管理公司在这方面可能将具有一定的优势。”乐嘉庆表示,“其境外股东方多数是金融机构,其在境外的投研人员很多都可以平移过来,这些员工文化理念之间的差异也较小,比较容易磨合。”

  不少基金公司在大肆招募人才的同时,也加强了内部人才的选拔与培训。沪上某公募基金人士对记者表示,公司目前已经多次派人出国学习、培训,争取多了解境外市场。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则向记者表示,这种内生性的人才培养虽然短期内成果有限,但是长期来看无疑是十分有利的。

转发此文至微博 我要评论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