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新基金公司酝酿先专户再公募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2月02日 10:59  今日财富

  《机构投资》记者  高蓝

  有关部门正在探讨改革,未来新基金公司业务可能先从专户业务做起,然后再做公募基金业务,日前,某接近监管部门人士透露。

  “我们也听说过相关消息,但到目前为止,并没有得到官方确认,大家只是在猜测,”上海某基金公司筹备组人士证实,“正在审批的基金公司也很忐忑,由于担心成为新政策下的第一家”。

  新政的可能性

  据悉,这一极有可能改变新基金公司生存模式的规则正在酝酿。

  在美国、亚洲等境外市场,只有专户业务做好了,才有资格开展公募业务,这符合国际惯例,现在境内制度是颠倒的。

  根据目前的法规,基金公司必须在净资产不得低于2亿元人民币,管理资产规模达到200亿,才可能获得开展专户业务的资格。

  通常来说,专户业务的进入门槛应该比公募业务更低才对,目前的制度与资产管理行业规律并不相符。

  当前61家基金公司中,有35家基金公司获得了开展专户业务的资格。

  这一政策对正在筹建的基金公司是一大利空。

  “碰到好的年份,一只新基金就可以将收支打平,先专户后公募的政策,对新基金公司肯定是一个打击,”某基金公司筹备组人士证实,确实听到试行这一改革方案的说法,但并清楚推进进展。

  专户业务现在很多不挣钱,业绩提成,专户业务的争夺已白热化,新基金公司做专户业务的前景并不被看好。

  公募基金公司动辄几十号人,办公场地设在高档写字楼的公募基金,仅依靠专户业务难以维持。

  “如果这样的话,我们马上搬到一个小别墅里去就可以了,每年几千万的运营成本,如果只能开展私募业务,是不可想象的风险,资本金几年就会消耗光,如果到时依然拿不到公募资格,公司随时有关门的风险,”上述人士认为。

  有基金公司筹备组负责人表示,“对此,短期内也不用过分担心,毕竟改变基金公司的业务涉及到基金法的修改,不会是一个简单的过程”。

  如果这一政策推行,对于平衡公募基金和私募基金发展倒是很有意义,有人士分析。

  “守望者”

  当初停止发行封闭式基金也曾对新基金公司的运营带来冲击。

  万家基金即原来的天同基金,是停止发行封闭式基金后成立的第一家基金公司。

  “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和老公司相比,没有封闭式基金打底的基金公司日子都比较艰难,”万家基金人士表示。

  相对来说,从私募业务做起,比停止发行封闭式基金的影响来得更大。

  目前,基金公司的筹建名单越来越长。

  无论是西部梅隆筹备组激情满怀的胡斌,平安大华三度筹建的李克难,以及英杰华需要另辟路径的林伟萌,都是新基金公司的守望者。

  上海某基金公司筹备组负责人称,已经提交筹备方案的有四十多家,其中发起股东包括证券公司、信托公司,也包括尚未开闸的保险公司和地方商业银行。

  这还不包括遍诸券商等金融机构的筹备组,“几乎每家券商都曾经或者保持设有基金筹备组。”

  众多已排队的筹备基金公司,包括见诸报端的国金通用、平安大华、西部梅隆、盛世基金、富安达基金等,也有英杰华、华夏银行北京银行、方正证券等积极发起设立中外股东方筹备组,谁能拿到宝贵的入场券,还是未知数。

  从2008年11月3日民生加银成立至今,一年间尚未有基金公司获得批文。

  “按照监管部门的说法是符合一家,审批一家,筹建中的基金公司在股东方面多少存在一些瑕疵,但监管政策的趋严也是很明显的趋势,”上述筹备组人士表示。

  我们也不知道情况怎样,除了等还是等,深圳基金筹备组负责人表示。

  小公司的围城

  诸如平安大华和中英基金,筹备过程中可能遭遇的变数太多。纵使如此,为了这张开业批文,新基金公司还是翘首以待。

  早在2009年2月24日,纽银梅隆西部基金对外招聘投资总监、基金经理、市场总监等30多个招聘职位。

  刚开业的小基金公司无论是薪资待遇还是运作平台,吸引力都有限,要吸引到优秀人才特别是投研人员加盟,并非易事。

  每家公司采取的策略不尽相同,西部梅隆采取的是边等待,边招聘,尽管人员均已物色,但未正式到岗。

  在开业时间难以确定的情况下,这不啻为一种折中方式,纽银梅隆西部基金在环球金融中心的员工一度只有6、7位,近期才陆续到岗。

  对于员工基本到位的基金筹备组而言,矛盾更为突出。

  据悉,目前的筹备组中,国金证券60多人,平安大华40多人,中英基金10多人,高举高打的公募基金压力并不小。

  新基金公司的筹建促使行业人才的流动,但短期内跳槽过去,如果公司未能及时开业,也需要承担一定的风险。

  “筹备至今,我们人员不多,加上外方股东比较支持,对于一些团队基本组建完毕的公司来说,压力更大一些,”某基金公司筹备组负责人表示。

  基金行业10多年的发展,几轮牛熊巡回,行业格局基本确立,大公司几百亿甚至上千亿的规模,注定在这场竞争中的地位,如此多尚在筹备中的基金公司,到底有多少生存空间,是个未知数。

  华商基金公司一战成名,但更多百亿以下基金公司举步维艰,缺乏渠道资源,政策呵护,和纷纷成功圈地的基金大佬们相比,小基金公司不得不在生死线上苦苦挣扎。

  在渠道资源被行业大佬们瓜分,行业竞争格局初定的背景下,新基金公司的出现是补充新鲜血液,还是增加新的负荷,前景并不容乐观。

转发此文至微博 我要评论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