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某大型基金公司总经理公开说,一到年底就为发年终奖的事头痛,担心把年终奖一次性发完了,想留的人也就留不住了。
对于基金公司留住人才的难题,有人认为是政策所致。为什么不能给股权,以此来留人?与此呼应的是,甚至身居基金业高位的人士也感叹,与私募基金相比,现在的机制不足以让人在公募基金做20年,更不要说是一辈子,把公募基金作为自己的事业。
细究起来,把股权与留住人才或者事业感放在一起,其理由并不充分,因为地球人都知道有一种人叫“职业经理”,这种人的事业感或者去留并不以股权为转移。但是,有意思的是,基金业确实有一种倾向,有意无意将人才与股权联系在一起,基金公司股权私有化问题也总是过一阵就会拿出来说道说道。而且,只要有人一提这事,就一定会有人激烈反对。
关于基金公司MBO或者职工持股的问题,一直是个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事,而且讨论常常不仅仅是就事论事,说话人背后的动机也会被剖析一番:说应该给股权的,常常被斥为屁股决定脑袋,利欲熏心,不知饱足;反对给股权的,又被怀疑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
基金公司股权之所以这么敏感而且易引非议,其根本原因是基金公司太赚钱。基金公司到底有多赚钱?这一直是个谜。但单从博时基金公司2007年股权拍卖每股高达131元就可想而知,即使在2009年,股市和基金业相对降温之后,其每股转让价也还在高高的109元。基金公司为什么这么赚钱?原因也很简单,基金公司牌照有很强的稀缺性,属于特许经营行业;而且最早一批基金公司还受到政策扶持,比如在申购新股上有着无与伦比的优势。
如果有一天,基金公司的设立像今天的私募基金一样容易,公募基金公司也像现在的私募创业者一样经历创业的艰难、亏损的煎熬,甚至干脆倒闭一批,到那个时候再来谈MBO、职工持股,也许正反双方都能心平气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