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阳光私募基金调研录 寻找中国的长寿刺猬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1月25日 05:06  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 本报记者 易非 深圳报道

  这里既有满头银发的长者,也有出道不久的奶油小生,既有从基金、券商出来的大佬级人物,也有不见经传突然火起来的新生代。与此同时,这里既有熊市亏损不超过10%、牛市收益稳定在前三分之一的私募产品,也有短短两年时间,从100元的发行面值缩水了六成,最终被告上法庭的所谓“股王”。

  但无论如何,由各路人马汇聚的中国阳光私募基金短短5年间,已发行600多只产品,资产管理规模达600余亿。这个行业正在不断壮大。

  在国外,对冲基金(hedge fund)被通称为“刺猬”(hedgehog),除了缺少股指期货等对冲工具暂时还不能做对冲外,中国的阳光私募与国外“刺猬”并无两样——都在不知疲倦地寻找坚果。

  今年开年以来,中证阳光私募金牛奖评选调研小组闯进“刺猬丛”,通过深入调研走访,其目的正在于探索如何打造有公信力的阳光私募金牛奖。前期三羊卓越1至4期集体清盘的案例真实地摆在面前,引发我们关注,中国的“刺猬”究竟能不能真正长寿。

  私募境界高低有别

  深入“刺猬丛”,可以发现其境界高下有别,差距非常之大。一批阳光私募基金着眼点更多的在实现管理人自身的投资理想,他们的共性是非常低调,与营销相比,更看重对投资理念的追求。民森投资蔡明、尚诚投资肖华、明达投资刘明达等,便是业内较为推崇的代表。

  比如民森投资董事长蔡明1994年就被誉为“操盘奇才”,这位当年名噪一时的年轻人现如今已人到中年,“这是实现我投资理想的一个平台,我从不关注规模”。2007年4月成立的民森如今已有9个信托产品,形成了完整的前中后台投资体系,把对风险的控制放在绝对首位。刘明达虽然2009年业绩不错,但他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短期内没有扩大资产规模的打算,“投资人要求的收益过高会迫使资产管理人铤而走险,我不会迎合这样的客户。”

  需要看到,很多私募基金明显存在着做大规模的冲动,不少对短期业绩汲汲以求,希望藉此吸引更多的客户,甚至会通过各种途径去挖重组股,不惜踩着内幕交易的红线做投资。投资对他们来说可能并不是一个终身的事业,赚到钱才是最关键的,一旦业绩有些亮点,他们会迅速展开营销,扩大资产管理规模。这一点近期我们已屡屡见到。

  巴顿-比格斯在《对冲基金风云录》里这样写道,“新刺猬可能曾经战绩辉煌,但照样一败涂地。”三羊资产作为一家管理规模达15亿元的知名私募,竟在同一日宣布将旗下4产品集体清盘,一系列涉案传闻在坊间流传,不能不说是比格斯这句话的最好注解。

  远离内幕交易危险红线

  “你一定要把那只股票的重组内幕搞清楚。”某阳光私募基金的总经理在电话中再三叮嘱研究员。此前他们通过各种关系搞清楚某只股票的重组方案后,重仓介入,为净值狠狠作了一把贡献。在与客户的交流中,他们也引以为傲。但这样的调研显然是踩着内幕交易的红线跳舞。

  数据显示,目前单只阳光私募基金的规模普遍不大,多数在3000万至8000万元之间。研究人士分析说,管理这样规模的基金,最有效的方式是精选个股,如果找到有重组题材或业绩有爆发性增长的股票重仓持有,获取超额收益应该没有问题。

  但问题接踵而来,怎样找到这些爆发性增长的股票?会不会一不小心就踩上内幕交易的红线?虽然不少私募基金热衷于此,但还是有相当部分私募基金对此十分警觉。

  “这种风险不可不防。”景良投资公司总经理廖黎辉说,“一家阳光私募基金如果频繁地出现在重组股的股东里,那未免也太巧合了。”

  中国证券报记者在调研中了解到,在海外有投资业务的某阳光私募基金听说一收购重组消息之后,淡然处之没有去买股票,并告诉客户,“我们怎么能做这样投机取巧的事呢?”这样的案例恐怕很多机构都难以做到。

  把发展寄托在挖掘重组股和题材股上,对基金自身的长远发展其实并不利。廖黎辉表示,“如果这些私募基金规模做大了,到了十亿或者几十亿元,还能找得到如此之多的内幕信息股吗?”显然这是不可能的,届时冲着他们“高回报投资能力”去的持有人必定陷入失望。

  事实上,立志长寿的“刺猬”在运作中不能有丝毫瑕疵。在监管日益国际化的大背景下,回避内幕交易,既是对持有人负责,更是对自己负责。业内人士以三秦“股王”陷入诉讼的“鑫鹏1期”基金为例,号称“股王”的阮杰在投资运作中涉嫌用其为打擂的股票拉抬接盘,导致亏损累累,最终被客户告上法庭,“202万元竟然只剩下了80多万元。”其客户赵女士悔不当初。

  风险控制最为关键

  国际上私募基金业绩提成的通行标准是盈利的20%,国内的阳光私募亦是如此。但需要说明的是,国际上的私募基金都是对冲基金,可以利用期货、期权等金融衍生品以及基础证券之间的关联性来对冲风险、赚取更高收益,国内的阳光私募因为缺少期货、期权等对冲风险的工具,只能单向做多,并不能称其为“对冲基金”。

  “股指期货在今年推出后,中国将诞生出真正意义上的对冲基金,阳光私募基金的比拼才会真正开始。”民森投资董事长蔡明、金中和投资CEO曾军、智成海威总经理冷国邦等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用更简短的话来说,今年将是中国对冲基金的元年。股指期货推出之后,多空双向交易不仅可以改变部分私募基金遇熊则亡的命运,而且还可能进一步推动私募基金整体的发展壮大。

  但是阳光私募基金投资者的风险实际上在加大。多位阳光私募基金经理表示,在没有股指期货的时代,即使碰上了2008年那种大股灾,投资者的股票投资满仓跌下来,最多可能会跌去80%,但是推出股指期货之后,私募基金如果不做好风险控制,一旦出现方向性巨亏最后爆仓,投资者可能会血本无归。民森投资董事长蔡明建议,“以后投资者选择阳光私募基金更重要的是要看它的风险控制能力。”正是因为如此,好买基金研究中心分析师提出,阳光私募基金在股指期货推出之后,“谨慎的行动更值得赞许。”

  值得欣慰的是,在这次调研中,不少阳光私募基金均展示了自己较为完备的风控制度和投委会制度。在很多人的心目中,私募基金还不是总经理一个人对买卖股票说了算?但看起来并非如此。这在某种程度上也验证了市场上“私募基金公募化”的说法。

  勤奋是突围的密码

  步入阳光私募基金这一行后,无论原来的经历是多么显赫,私募基金经理都必须以业绩说话,要在不断扩大的“刺猬丛”中脱颖而出,基金经理的勤奋必不可少。即使是名气之大如民森投资蔡明者,亦是在努力学习,努力挖掘投资机会。淡水泉的赵军对此有过一句形象的比喻,“投资就像上战场,三个月不杀人就废了。”

  在国外对冲基金经理们的勤奋程度也是客户的关注重点。比如组合基金通常会遴选出多个对冲基金来构建一个组合,再把这样的组合出售给没有选择能力的个人和机构。这些组合基金关注的不仅是业绩数据,还有一些社会因素,比如观察对冲基金的基金经理,是否在发财之后就变得懒惰和自满。

  武当资产田荣华的勤奋被业内公认,这正是他成功的重要原因。根据相关统计,田荣华管理的武当系列是2008—2009年的牛熊通吃者,在这两年的大牛大熊中均能保持前三分之一。田荣华自己每天要看券商的研究报告上百篇,正是有了这种对市场热点的广泛跟踪,武当资产才能形成“因势而变”的风格,随着市场状况的变化灵活配置投资策略,并将投资标的尽量集中在最看好的个股上。

  正如一个硬币必然有着两面,在阳光私募行业面临大发展机遇的同时,鱼龙混杂也是难免的现实,这都是一个行业成长过程中的必然,其中只有境界高者才能带着投资者走得更远。寻找中国长寿“刺猬”的路途也许十分漫长,但我们的信心不会改变。

转发此文至微博 我要评论

> 相关专题: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