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私募基金太耀眼是祸是福

  上周私募很热闹,主角一个是身为全国人大常委、财经委副主任的吴晓灵,另一个是原来的公募明星基金经理现在已转投私募的李旭利。这两个人都在上周对私募基金发表了颇引关注的言论。

  身为《证券投资基金法》修订起草组组长的吴晓灵日前对基金业的任何言论都很引人注目。她提出“对私募基金可以实行适度监管以保证市场应有的灵活性”,不仅如此她还在私募与公募的划分、私募合格投资人的界定、私募托管等问题上进行了阐述。这一发言很容易被市场解读为,吴晓灵倾向于将私募基金纳入《基金法》的规范范围内,而这正是此次基金法修订争论较大的一个话题。

  在同个会议上,就私募的监管问题上,刚刚成立“大型”私募基金的李旭利则用“立地成佛”来劝喻大家有个良好的心态来对待私募基金的发展。他说,阳光私募发展起来因为这是一个自发起来的行业,不是监管市场培育的,好不容易有一个春天的绿叶长起来了,不要一脚踩回去了。

  这两年私募是越来越引人注目了,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一批“功成名就”的公募基金经理“弃明投暗”。基金法修改中讨论是否要将其纳入监管就是其引人注目的明证之一,而作为私募基金经理的李旭利与数位公募基金公司总经理同台共议,也说明这个曾经只是“闷声发大财”的私募行业开始阔步走向前台,有了话语的机会和欲望。

  比较好玩的是,离开“体制”的李旭利看来有很多话要说,这次语出惊人,对最早一批公募基金经理除王亚伟外全部离开公募发表评论,矛头直指当下的基金业体制,同时还颇为“义气”的为仍在公募基金行业奋斗的兄弟们说了些公道话——要股权。不过呢,造成基金经理大批流失,制度缺陷是主因还是人性缺点是根本,这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李旭利的观点,市场姑妄听之。

  上周关于私募还有一个新闻有点被淹没,笔者将其“打捞”起来。好买提供的报告称,净值还在“水下”但接近面值的私募基金年底也出现“翘尾现象”,其原因是私募基金管理人的主要收入来源是提取20%的浮动业绩报酬,而提取的前提是产品净值须创出新高。对于目前仍在面值附近徘徊的私募来说,如果不做年关前的最后冲刺,则今年无法提取业绩报酬,这不仅将会影响公司的经营,甚至还要影响团队的稳定。不过,由于不像公募基金手握重金,私募的年关冲刺靠拉抬股票显然有点不靠谱,更多得依赖于仓位配置这一类方法。可见,在私募新闻喧嚣背后,真刀实枪地做出业绩才是硬道理。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