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中东资金或大量撤离对冲基金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2月03日 01:04  21世纪经济报道

  陈植

  迪拜偿债危机瞬间引爆,已让全球对冲基金有些“寝食难安”?

  或担心巨额中东资金赎回、或担心淘金迪拜遭遇重挫、或被迫重新调整投资策略、或准备拿起法律武器捍卫自身权益,对冲基金正在以不同的方式,回应着这场突如其来的迪拜危机。

  2日,中国对冲基金研究中心研究部主管锐衍告诉记者:“迪拜世界偿债危机给对冲基金所造成的最大冲击,是让对冲基金不能再迷信新兴市场高收益的幻想。目前,身处迪拜的对冲基金资金流出已是不可避免,最有可能的应该流向中国内地或香港等其它新兴市场。”

  撤离对冲基金?

  长期以来,富裕的中东石油美元一直是全球对冲基金的主要投资者。但由于迪拜危机的影响,现在让全球对冲基金最担心的,正是中东资金随时可能到来的“撤离”。

  “具体回流的数据现在很难说清。未来3-6个月,应该能看到中东资金从全球对冲基金赎回的金额究竟有多高。”锐衍告诉记者,通常对冲基金资金赎回需要1-6个月时间,他认为,迪拜偿债危机将不可避免地迫使部分中东资本从全球对冲基金撤走,尤其是在迪拜投资了大量房地产与金融产业的中东个人富豪与资产管理机构,必须筹集资金应对迪拜楼市、股市潜在暴跌的投资损失。而中东主权财富基金等大型机构投资者则需要观察迪拜世界偿债危机的后续发展,再决定是否更变自身在全球对冲基金的投资比重。

  在锐衍看来,经历迪拜世界的偿债危机,中东地区相关金融部门可能会重新评估依靠外债推动经济高增长的风险,更多考虑让资本参与到经济建设,这种趋势将不是“短期事件”,可能会降低中东主权财富基金与中东富豪资金投资全球的规模。

  “但是,如果原先投资全球对冲基金的业绩不错,中东资本基本不大会贸然赎回。相比风险较高的抄底迪拜,他们仍会考虑把资产投向比较稳定的收益资产里。”一家美国对冲基金经理透露,至今他并未接到来自中东的资金赎回要求,尽管他管理的对冲基金有约15%资金来自中东个人投资者,不过他表示已有同行接到来自中东的赎回要求,规模基本在300万-500万美元,一次性全部赎回投资额的比重并不高。

  据他所知,很多中东投资人也在请专业会计机构评估自己在迪拜等地区的各类资产缩水程度与负债水准,再决定是否赎回对冲基金的份额。

  “首先要求赎回的中东投资者是受迪拜世界偿债危机影响,而对全球经济稳定复杂感到恐慌。”锐衍认为。

  迪拜对冲基金“受伤最重”

  迪拜世界偿债危机,迅速让投资中东为主的新兴市场对冲基金,与投资金砖四国或东欧为主的同行们拉开业绩差距。

  “迪拜偿债危机造成的迪拜股市大幅下跌,前者今年业绩应该会要低于后者。”锐衍指出,“投资者对投资中东为主的新兴市场对冲基金的赎回潮可能不久就会到来,他们都渴望把资产从跌跌不休的迪拜房地产与金融产业里迅速套现。”

  不过,真正落户在迪拜的对冲基金数量并不多,尽管迪拜相关部门前些年一直在推动国际大型对冲基金公司落户迪拜。“主要是在迪拜注册的对冲基金将受到伊斯兰教义制约,一是不允许卖空投资及融资融券,二是投资领域受到限制。尽管有些对冲基金落户迪拜,但规模并不大,一般在1-2亿美元,杠杆偏低,最高不大会超过1.5倍。”上述对冲基金经理透露。但它们却是“受伤最重”的,由于这些对冲基金主要投资迪拜的房地产、建筑、金融银行与旅游股,靠股价上涨而获利,如今却只能成为迪拜地产与金融股暴跌的牺牲者。

  “在迪拜偿债危机前两周,迪拜相关金融主管部门还与对冲基金、投行等讨论如何设立QFII制度,便于已投资中东的离岸对冲基金等资金投资迪拜市场。”锐衍透露。现在离岸对冲基金对中东地区的投资会更加谨慎。

  “但离岸对冲基金在迪拜偿债危机中的投资损失不高。通常投资全球新兴市场的对冲基金只将10%-15%资产配置到中东地区,主要投资与石油产业相关的股票。”上述对冲基金经理指出。

  “今后一段时间里,对冲基金会陆续降低在那些信息透明度差、外债额度偏高的新兴市场投资比重,甚至会考虑撤走。”锐衍表示。

  前述对冲基金经理向记者证实,上周末他与数位同行也在讨论此次危机将令对冲基金投资策略做出怎样的改变。“短期而言,大家都把一些金融事件的负面效应有意无意地扩大化。”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