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高良玉:短期行为大行其道 行业成熟度亟待提高

  中国基金业的现状是,持有人不成熟,把基金当短线获利的品种来炒作;基金公司不成熟,有很多急功近利的短线行为;评级机构、媒体与销售机构不成熟,过于注重基金的短期业绩。

  ——高良玉

  “中国基金业的现状是,持有人不成熟,把基金当短线获利的品种来炒作;基金公司不成熟,有很多急功近利的短线行为;评级机构、媒体与销售机构不成熟,过于注重基金的短期业绩。”高良玉说。

  持有人投资基金短期化

  高良玉回忆到,“有一次,在高尔夫球场上,有球童很认真地问:高总,我的基金是不是该赎回了?我问为什么,他的回答是,现在市场涨得挺高的。我问他,你怎么能判断它就是高点呢?他说不知道。问他买了什么基金,回答是买了好几只,但具体是什么基金公司的哪只基金他并不知道,都是银行客户经理推荐买的。”

  “这个现象印证了我在公司日常经营数据中发现的一个问题,基金持有人偏好炒基金,持有基金的期限比较短期化,这实际上损害了投资者、基金公司、资本市场三个层面的利益,根本上还是损害了投资者自己的利益。”高良玉进一步分析,投资者在难以准确判断市场每一次拐点的前提下频繁申购赎回基金,不但不能获得超额收益,反而产生大量的交易成本,损失了投资收益而资金较大的流动性增大了组合管理的难度,为了应付资金的波动难以进行稳健的投资,也不利于保护投资者利益,另一方面,基金公司要想迅速扩大资产管理规模,基数应该不断增加,但从数据上看,去年底全行业公募基金份额约25700亿份,而到今年三季度末份额下滑到23800亿份,前3季度基金行业新发公募产品89只,份额却出现了净赎回的局面;频繁的资金流入流出无形中产生了助涨助跌的作用,不利于形成有效的价格发现机制,也使投资者无所适从。

  “投资者持有基金短期化只是一个现象,应该说他们本身是无辜的,正如我前面讲的,受损的三层利益根本上是投资者利益的损失。导致这个大家都不愿意看到的现象,我认为背后有三重原因值得反思。”高良玉诚恳地说。

  基金公司自身短期行为严重

  “毋庸讳言,基金公司自身的短期行为比较严重。比如有些基金公司短到刚持续几周稍微好些的业绩就要大张旗鼓的宣传;还有些发什么产品就吹嘘什么市场,而不顾市场实际情况,这实在有误导投资者之嫌。”高良玉告诉记者,“年初也有人建议南方发行债券基金,但我想,在不看好债市时发债券基金意义不大,推出不符合市场时机的产品,发的规模小损失的是基金公司,发的规模大吃亏的就是投资人。某种程度上,新发产品类型和时机的选择,体现着一家基金公司的专业水准和保护投资者利益的职业良知。”

  当然,基金公司要把视野和行为放得长远一些会有一个过程。“基金公司管理的是大众资产,多多少少都会在一定程度上迎合至少顺应社会的要求。但这种经营目标、管理措施的长期化是必然的趋势。”高良玉说。

  媒体、评级机构以及销售机构

  的宣传评价短期化

  媒体、评级机构以及销售机构宣传评价的短期化现象也很明显。高良玉认为,对基金业绩评价的短期化,是导致持有人与基金公司行为短期化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制约基金业发展的原因之一,媒体、评级机构关注频繁变化的业绩排名,这种外部考核标准影响着基金经理的投资行为。

  在高良玉看来,目前的基金评价体系存在两个误区,一个误区是考核标准过于注重短期业绩和排名,这方面我们呼吁不要迷信权威,而是应该建立起长期的考核指标,着力宣传强调长期业绩,帮助投资者建立一种平和的心态,否则会强化投资人的短期意识。监管部门已经注意到这个问题,并正在着手纠正,前不久征求意见的《证券投资基金评价业务管理暂行办法》为基金业明确了改进的方向,相信不久的将来,媒体、评级机构过于关注基金业绩短期排名的情况会有很大改观。另一个误区是评价指标分类混乱,不同类型的产品放到一起排业绩,有些低风险产品在市场上涨时的排名肯定会被低估。

  “另外,我们也注意到由于激励措施还不是十分健全,销售机构有动力引导投资者频繁更换手中的基金,而更换的依据往往是短期业绩的波动。”高良玉表示。

  “风物长宜放眼量,要从根本上扭转炒基金的局面,有赖于市场的逐渐成熟,更需要基金公司、销售机构、媒体、评级机构、投资者等多方参与者共同努力。”高良玉最后总结道。(杨 波)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010-62675174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