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高烧过后遇寒潮 一对多发行迅速降温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1月13日 01:56  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本报记者 李良 上海报道

  “只闻楼梯响,不见人下来。”这是近期基金“一对多”销售困境的写照。在经历了一波抢购热潮后,“一对多”发行的后来者们沮丧地发现,近期客户的热情正在迅速消退,甚至出现一些客户预约后又爽约的现象。动辄两三亿的募集额已成奢望,一些基金公司开始为能否达到5千万的成立底线而发愁。

  国庆之后遇冷

  首单“一对多”专户产品——中银专户主题1号一日内闪电募集4亿元的消息,曾点燃了基金公司抢食“一对多”业务的热情。好买基金研究中心统计显示,短短两个月内,33家基金公司就推出了多达106只“一对多”产品,银行、券商处开始出现扎堆销售。

  短期供应量的激增,显然大大超出了市场的承受能力。某基金公司专户理财总监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国庆之后“一对多”产品的销售难度明显加大,一些仓促上马的产品因为渠道准备不足,更出现少人问津的情况,最后不得不找“帮忙”资金才得以成立。

  “例如那些为了抢通道而临时决定和小银行、小券商合作的产品,由于客户储备太少,推广起来困难重重。”该总监表示,“后来我们才发现,5个产品并非必须一次报满,准备充足后陆续上报也会得到监管层的批准。因此,今后这种扎堆抢发的局面会逐步缓解。”

  中国证券报记者在采访中也发现,仓促上产品的不仅有中小基金公司,也有大型基金公司。这从侧面反映出,尽管基金业此前大声疾呼应加快放行“一对多”专户业务,但许多基金公司其实并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结果不得不“临时抱佛脚”。

  事实上,除了短期供应过多、准备工作不足外,“一对多”产品遇冷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来自银行。好买基金研究中心研究员袁方表示,目前“一对多”产品销售非常依赖银行,而在取消业绩分成条款后,银行的销售热情明显下降。“你会看到,为了安抚银行,有些一对多产品还增加了客户服务费等条款,但还是难以提高银行的积极性,使得终端销售遭遇困境。”袁方说。

  业绩有赚有赔

  虽然销售遇冷,但已经成立并运作的“一对多”产品业绩依然是市场关注的焦点。尽管不能披露业绩,但中国证券报记者还是从侧面了解到,首批运作的“一对多”产品并非如此前预计的“只赚不赔”:某些有着丰富专户运作经验的基金公司运作的产品已经小有收益,但也有一些公司的产品由于踏错节奏,已经在近期的市场震荡中遭遇损失。

  袁方认为,在“一对多”业务领域,拥有专户业务牌照的公司基本都已进场,不少公司已有产品成立并入市,所以下一阶段产品业绩的比拼将非常激烈。他表示,在供需比例逆转后,投资者可以更加仔细地挑选产品,不再像前期那样饥不择食。实际上,基金公司基于绝对回报的投资面临不小的考验,一些产品在起跑阶段并不理想。未来投资者在参照实实在在的业绩后,更容易选出适合自己的优秀产品。

  据中国证券报记者了解,为了限制银行系基金公司“一枝独秀”,原来业内预计的5只产品发完后立即可以申报新产品的政策已经悄然发生变化,监管层将会等到已经批下的产品被市场基本消化后才会再度开闸放水。据此计算,下一轮产品获批或将等待来年。到时候各基金公司在专户理财领域的实力比拼,可能会初见分晓。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010-62675174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