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迪
今年,A股市场给我们一个重要的感觉是市场稳定性得到了一定幅度的回升。就大趋势而言,今年市场一直处于上涨格局中,尽管8月份以来市场出现一轮快速下探,但在2600点上方企稳后便展开震荡反弹。而就小级别走势而言,与去年A股市场动辄单日5%以上的暴涨暴跌相比,今年市场暴涨暴跌的频率明显减少。
进一步的实证数据也支持上述判断。为了准确研究基金规模与市场稳定性的关系,我们采取上证指数周涨跌幅的标准差这一指标进行衡量,即以每一个年度为单位进行观察,计算上证指数各周涨跌幅的标准差。标准差越大,表明该年度市场的波动性越大;反之,标准差越小,表明该年度市场的波动性越小。数据显示,2003年以来,市场稳定性逐年下降,到了2008年达到极限。2008年上证指数周收益率标准差达到5.90%,市场极度不稳定,暴涨暴跌成为家常便饭。但今年前三季度,上证指数周收益率标准差降至3.98%,表明市场稳定性有所回升(表1)。
笔者在去年曾撰文指出,基金规模与市场稳定性存在着重要的相关关系。基金规模越大,市场稳定性越差。而基金资产净值与流通市值的比重也验证了这一结论。数据显示,今年中期,基金资产管理规模同比出现小幅下降,占A股市场流通市值比重下降,市场稳定性随之回升,再次验证了笔者去年的结论。尽管我们并不认为以基金为代表的机构投资者在主观上需要承担稳定市场的责任,但是在客观上标榜理性投资、价值投资的基金应当起到平滑市场非理性波动的作用,事实却非如此。
我们认为,随着大小非的解禁,市场流通市值增加,产业资本的话语权得到提升。尽管小非的抛售给市场带来一定的压力,但小非并非真正意义上的产业资本。小非只能算是财务投资者,真正的产业资本是大非。而从过往的实践来看,在股价处于低位时,大非更多的在进行增持。而当股价处于高位时,大非往往通过再融资来增厚净资产。可以看出,相对于证券投资基金而言,产业资本对资本市场的积极作用明显更大。
而从金融资本的角度来说,大力发展各种类型的机构投资者而非单一的证券投资基金应是解决当前“一基独大”局面的最佳途径。目前,管理层已经开始加快QFII的审批、放大QFII的额度,但对于本土私募证券投资基金而言,束缚依然多于扶植。长远来看,鼓励阳光私募为代表的私募基金的发展是有利于市场健康的。既然发行市场可以建立一个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为什么机构投资者的队伍不能够更加的多元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