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40家私募颗粒无收:倒数第一塔晶一直自己买单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0月26日 06:07  理财周报

  塔晶之所以如此惨烈,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其产品发在了历史的高点,两年来,塔晶一直在为自己买单

  理财周报记者 王小静/文

  给私募算账到底能赚多少钱是一件很难的事。

  一方面这个行业没有纳入监管范围,很多的费率都是按江湖规矩和各家的实力手段来定,加之没有透明的披露,规模是个谜。

  但是,有一种公司是很容易算得出来的,例如塔晶。2009年年初至今,净值一直在1元以下,根据绝对收益的原则,他们是一分钱浮动业绩报酬也提不到的。

  跑反了方向还是没有跑在跑道上

  “塔晶是完全看反了。”一位第三方基金研究机构人员对理财周报记者说。据他的了解,塔晶的状况已经非常严峻。他今年曾两次去位于浦东金桥的塔晶投资公司调研,但都没有找到正儿八经的研究人员。“那里看上去冷冷清清。真的有点凄惨。”

  塔晶之所以如此惨烈,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其产品发在了历史的高点。资料显示,塔晶目前共有6只基金产品,全部都成立在2007年。其中,中国红塔晶一号和塔晶犀牛分别成立在2007年6月和7月。塔晶狮王一号、二号和塔晶华南虎以及塔晶老虎I期都是在2007年第三、第四季度成立,一开始便碰上了大盘下跌的系统风险,可谓倒霉至极。因此,两年多来,塔晶一直都在为自己的发行而买单。

  如果说发行在高点,是塔晶的择时出了问题,勉强归于客观因素。但是,接下来两年市场并非没有给发在高点的私募机会。很多私募机构在2008年也几乎全年净值低于1,可是到了2009年,随着小牛市的来临,大部分都能够转负为正。一旦大于1,只要每月保持着正增长率,客户就可以稳步盈利,私募机构作为管理者就可以从客户那里提到报酬。

  但是,塔晶的净值表现却从来没有给投资者以希望,甚至接近1的可能性都没有。这不仅让业内人士感到不解。

  从塔晶做的一些研究似乎看到一些端倪。

  在今年年初的年度报告中,塔晶认为“我国经济将在2009年第二季度见底回升”。“第三、第四季度回升之后,2010年年初经济将继续下行。”而实际上,国内A股的走势从年初到7月上半年一直飙升,到8月开始进行调整。塔晶对的预测比实际情况延缓了两个季度。

  这一点可能是业内认为其跑错方向的一个缘由。

  但是,事实上在个股的研究上,塔晶却做得有些独特,理财周报记者翻阅了其全年的研究月刊,他们所关注的个股虽然没有特别靓丽的表现,但也表现中规中矩。例如山下湖(002173.SZ)、双汇发展(000895.SZ),甚至在8月以来的调整中走出较坚挺的路线。但是,这些在塔晶的净值上都没有表现出来。

  因此,除了跑错方向之外,还有一种可能,塔晶根本没有跑在跑道上。

  颗粒无收,清盘还是熬着?

  和塔晶一样不走运的私募不少。

  除了塔晶以外,前三季度私募业绩统计数据显示,晓牛、新同方、视通、云南信托、合德丰泰、鑫鹏、伯恩、六禾等40多家私募机构旗下的所有产品在今年的净值都一直处于1元以下,这意味着这些私募基金在前三个季度中,都是在白干活,他们没有办法从客户手中提到浮动的业绩报酬。

  私募机构的收入一般包括两块费用,一块是固定管理费用,一块是浮动业绩报酬。后者是私募的收入大头。

  根据一般的契约规定,首先要盈利才能提取业绩报酬,提成的比例通常为20%,去除掉信托公司3%的提成,一般私募在浮动业绩提成一块,只能拿到17%。这也意味着盈利1000万元,私募也只能提170万。

  如果客户没有盈利,私募就分文不能提取。就是说,低于净值1,不能提;本月的业绩低于上月,不能提,高于上月但低于历史低点,还是不能提。

  如果私募不能提取业绩报酬,他们的就要靠固定管理费用养家糊口。相对于浮动业绩这一块,私募机构的固定管理费用虽然是不变的,但是比例很小。目前业内收取管理费一般从1%到1.5%不等,去除掉银行托管费,渠道和信托等各方面的费用,私募实际到手的大概在0.5%到1%之间。

  “这要看私募和其他方面的博弈情况,大信托会欺负小私募,大私募也会欺负小信托。”一位私募人士对理财周报记者说。例如塔晶这样业绩表现差,规模又不大的私募很可能最终固定管理费只能拿到0.5%。

  另一方面,因为这些私募机构产品有限,例如鑫鹏、六禾只有一只产品。规模恐怕只有5000万不到。如果按照5000万的规模,0.5%的固定管理费率,那么这样的一只小私募公司一年的固定管理费大概只有25万。

  据业内人士介绍,哪怕经营一家最小规模的私募,一年的日常的费用核算下来也要300万左右。25万的固定管理费,显然是微不足道,私募必须要通过其他途径填补亏空。

  国内目前有200多家私募,大概有100家左右能够发出产品。但是今年发出产品的100多家私募中又有近30家亏损。相较而言,一些表现较好的私募今年的最高净值和去年最高净值相比涨幅达到60%以上。可见,私募的分化已经比较明显。

  “私募不是慈善机构,生存才是关键。”一位私募的合伙人对本报记者说。

  除了投资业绩不佳之外,很多私募成立在2007-2008年之间,2008年百年难遇的大熊市让他们还没开始挣钱就要买单。还有一个原因是,政策上的不确定性让他们活得战战兢兢。

  例如今年年初,相关部门曾提出对私募的业绩报酬提取,要采取“清盘法”,即业绩报酬须在信托终止且盈利情况下收取。这一下子雷到了所有的阳光私募。

  虽然后来的“高水位”提成法取代了“清盘法”成为目前阳光私募主要的收费方式。但是,在“高水位”提取业绩报酬的同时,仍会受到渠道、信托、银行等各个方面的“盘剥”。

  颗粒无收,负债累累,又要受到各个层面的“盘剥”,一些小的阳光私募真是苦不堪言。

  清盘还是熬着?这是个问题。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