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元
10月19日,市场传出外管局近期或将放开一批QDII基金的外汇额度。
同时,基金公司备战QDII基金的工作也加快了脚步。比如近期鹏华基金与摩根士丹利资本国际公司(MSCI BARRA)签订了一系列指数使用授权协议,目的是为了今后的QDII基金产品开发,这是继南方基金与道琼斯、国泰与纳斯达克签署指数授权协议外曝出的第三例。
据业内透露,包括华夏、嘉实、易方达等十多家基金公司都在寻求和海外指数开发公司合作。深圳某大型基金公司国际业务部总监表示,接下来的QDII基金产品有望告别投资顾问时代,将进入指数化时代,其被动化投资趋势明显。
至此,QDII基金第二批虽未出海,但粮草已然先行。通过各个基金公司准备工作可以预见在QDII基金中,除了投资顾问模式外、前期推出的量化投资模式,以及现在积极抓紧上马的挂钩海外指数产品等三种模式在今后出海的QDII产品中将并行。
投顾模式在动摇背后
QDII基金近期再度成为行业内关注的热点。一方面是行业内又有新的基金公司获得QDII资格,比如长信基金10月9日收到了QDII资格获批的文件,获准开展境外证券投资管理业务,具备QDII资格的基金管理公司增加到30家。
另一方面,最近一个多季度QDII基金表现超过A股基金。三季度上投摩根亚太优势、工银瑞信全球配置、交银环球精选、华夏全球精选的净值增长率分别为15.08%、13.59%、13.36%、10.71%,均超过投资A股的偏股基金最好成绩。近期,道指突破10000点大关,更带动了全球股市的上涨,QDII收益明显。
但即便这样,截至10月19日,9只存量QDII基金中仍有6只基金净值在1元之下。投资者仍然对QDII基金心存戒心,据WIND统计,QDII基金每个报告期均出现整体性的净赎回态势。较之去年2季度末,不包括交银环球精选的其他8只QDII基金份额为1168亿份,今年中期减少至1093亿份。中国的投资者仍在赎回QDII基金。
而基金公司自身也对QDII基金的业绩不满,重要表现就是炒掉投资顾问。今年以来,已经有三家QDII基金解除了同海外投资顾问合作的协议。比如9月1日嘉实海外中国发出公告称,解除与德意志资产管理公司签署的投资顾问协议。
此前工银瑞信公告称,从2月23日起解除与瑞士信贷资产管理公司的投资顾问协议;南方基金公司于2009年7月6日起解除与梅隆全球投资有限公司签署的投资顾问协议。
业内人士透露,解聘投资顾问团队,基金公司要支付一笔可观解聘费。并且工银瑞信基金公司和嘉实基金公司聘用的都是公司外资股东作为投资顾问。
新征途上的“战车”
在解聘海外投资顾问的同时,国内基金公司出现了另一种海外投资的思路:指数基金。
今年2月26日,国泰基金宣布,其与纳斯达克OMX集团签署独家许可协议,使用纳斯达克100指数在中国开发场内交易产品。
紧接着,3月份南方基金表示,已与美国标准普尔签署排他性协议,计划开发指数化QDII基金产品,跟踪标准普尔500指数。
近期,鹏华牵手摩根斯坦利资本国际公司(MSCI BARRA),所购买的授权指数包括摩根斯坦利美国指数(MSCI USA Index)、摩根斯坦利欧澳亚远东指数(MSCI EAFE Index)、摩根斯坦利新兴市场指数(MSCI Emerging Markets Index)。
至此,除了标普、罗素,国际著名的几大指数公司均与中国基金公司合作。而记者从业内了解到的情况显示,华夏、嘉实等近10家基金公司正在同海外的这些指数公司进行洽谈。
上述深圳某基金公司国际业务部总监称,基金公司QDII业务钟情指数基金可以避开投资中外投资文化的冲突。此外,对于中国基金公司而言,这是国家化的必由之路。他认为,由于海外市场庞杂,投资标的众多,基金公司已经无法做到去各国,各个公司调研。而指数基金可以解决这个难题。其次,从成本考虑,购买指数授权后,节省了调研费用及投资团队的开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