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私募天王炼成术:私募基金的成长范本

  惠理集团,国内阳光私募基金的成长范本

  陈晔 袁京力/文

  它身处高风险行业,但自1993年成立以来,虽经历二次金融危机,却能以低波动、高回报的傲人业绩示人;它业务单一,仅靠基金管理一项业务支撑,但在2007年上市时,获得了109倍超额认购,创造了香港第一家纯基金上市公司的纪录。

  这就是谢清海及他的惠理集团的发展史。其旗舰基金惠理价值基金从1993年4月至2007年8月,年化回报率达到22.1%,业绩骄人。

  更具借鉴意义的是,作为尚处于发展初期的国内阳光私募基金的成长范本,惠理集团的投资理念、用人之道以及股权结构、投资架构的设计等都为国内阳光私募基金提供一种发展趋势。

  12亿元!由原交银施罗德投资总监李旭利与裘国根联手的重阳3期创下了迄今为止阳光私募发行规模的最高纪录。此前,阳光私募单只产品规模多在1亿元以下,赵丹阳的“赤子之心”、吕俊的从容系列产品单只规模约在三四亿元,已属规模较大的阳光私募。

  而几乎与此同时,一篇题为《某私募基金管理人的内部讲话》的文章广为流传,文章直指私募基金为赚取管理费而采取的种种营销伎俩,为客户资金保值增值、价值投资理念荡然无存。

  那么,到底哪个才是私募基金的真相?

  事实上,自2004年2月赵丹阳担任总经理的深圳赤子之心资产管理公司联合深国投司、国泰君安(亚洲),推出“赤子之心”系列集合资金信托后,借助信托公司的发行平台,阳光私募开始走入投资者的视野,特别是从2007年开始,吕俊、石波、江晖、李旭利等公募明星基金经理转投阳光私募,更是推动了这个行业的发展。

  尽管私募行业至今仍是良莠不齐,但在2007年、2008年这一轮股市牛熊的转换中,凭借着管理费提成模式、营销模式和管理模式方面与公募的不同,一些阳光私募走上快速扩张的道路,寻找到了稳定持续的盈利模式。

  绝对收益的秘密

  严格说来,绝对收益只产生在以投资国债或银行存款为主的债券基金和货币基金产品中,在A股市场缺乏对冲工具情况下,阳光私募要实现绝对收益的目标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在2008年市场大跌中,200多只阳光私募产品中,只有江晖领衔的星石1至3期以及金中和等7只私募基金产品实现了绝对正收益。

  不过,由于阳光私募的管理收费模式,实现绝对正收益却是其不得不追求的目标。

  相比于公募基金以收取不低的固定管理费和浮动报酬不同的是,阳光私募基金是收取极低的固定管理费和相对较高的浮动业绩提成。

  据了解,按照行业内一般的信托契约规定,阳光私募的管理费分为固定报酬和浮动报酬,其中固定管理费为0.25%,超出最高值部分才能提取浮动报酬,由阳光私募公司和信托公司分别按照17%和3%提取浮动业绩。

  正是这种盈利模式让私募基金必须追求绝对收益。但由于一个资金信托计划不能超过200份合同的限制,注定了阳光私募的资金募集规模无法跟公募基金动辄数十亿元比,而按照0.25%的费用收取管理费,这样的固定业绩报酬对阳光私募资产管理公司无疑是杯水车薪,阳光私募产品的最主要收入来源还是集中在最高净值新增的提成方面。

  基于这样的管理费收取模式,阳光私募对净值下跌更为敏感,在市场下行时的风险控制也更及时,一旦市场不好甚至空仓或者减仓应对。如,博颐的徐大成、智德的伍军,均设立了严格的净值止损线——-5%。

  这种追求绝对收益的努力导致了一个后果:下跌中阳光私募比公募基金更抗跌,而上涨时却很可能跑不赢指数。这在2008年大跌和2009年反弹中得以体现,尽管前期大多数阳光私募在大跌中跑赢了基金,部分产品甚至实现了绝对正收益,但在反弹中却逊色于公募基金。

  另一厢,绝对收益也有助于阳光私募基金管理公司“跑马圈地”。在经历了2008年的大跌,阳光私募在2009年上半年迎来了“阳春”。根据Wind数据显示,前6个月成立的阳光私募信托达到323只,占阳光私募成立以来的一半以上。其中,星石投资在2009年更是快速扩容到了16期阳光私募产品。

  不一样的扩容之道

  当然,要实现绝对收益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在国外,对冲基金一般追求的是绝对收益,其在2001年-2003年网络泡沫破灭和2008年金融危机中表现出更好的抗跌性,但晨星美国分析师追踪的一些产品显示,其中的大多数追求绝对收益的基金名不副实。

  在A股市场上,要实现绝对收益更难,以星石旗下3期在2008年实现了绝对正收益的产品为例,更主要的原因是在2008年多数时间空仓股票和投资固定收益类产品所致。

  而为了维系公司的持续发展,规模对于阳光私募的重要性并不亚于公募基金。但受信托规定的限制,注定了让阳光私募所针对的对象只能是高端客户,单个产品的规模受到限制,阳光私募不得不走上“做多数量”的道路,其扩容也走出了与公募基金不同的路径。

  从目前私募的运作来看,大多数私募资产管理公司的老总常冲在营销的第一线。

  “业绩做得好的,有客户源源不断打电话上门来认购,但大多数私募不具有这样的业绩。”深圳一家管理10亿元规模的私募资产管理公司投资经理表示。

  “连老总都要经常出场做营销。”上述人士透露,在众多私募基金中,为了争取高端客户的资金,阳光私募的明星基金经理往往需要亲自出场逐一与高端潜在客户谈判。

  即便是星石公司,在发行产品时,江晖也常亲自上阵,利用公开场合演讲并推荐自己的绝对收益的投资理念。

  由此,与公募基金经理谨慎谈论市场和股票相比,私募基金明星管理人更乐意接受媒体采访、甚至以出书等方式来包装自己。

  “如果你出了书,站在客户面前的公信度将大大增加。”北京一家私募投资公司的合伙人表示,此前他依靠此方式获得了不少高端机构客户。

  此外,私募基金也善于利用诸如博客这样的网络工具来宣讲公司的投资理念和对市场的判断。这已经成为私募基金的一个潮流,借助博客讨论投资话题,吸引投资者的关注。

  其中,比较极端的如叶荣添,自2007年开始写关于A股投资的博客,通过两年多来的博客写作,个人对市场的判断也声名鹊起,树立了个人的品牌,并且成立了资产管理公司,首期募集资产达到了2亿元。不过,尽管叶荣添号称自己的投资业绩尚可,但其真实的投资记录却无从查起。

  精干团队低成本运作

  对于阳光私募而言,追求绝对收益和扩大规模是开源之举,控制成本的节流也是重要的方面:无论是投研团队还是营销队伍,都以“短小精干”为主。

  资产管理业最核心的部门在于其投研队伍。

  公募基金经过多年的发展,诸如华夏、易方达等基金公司都具备了雄厚的投研实力,即便是一些刚成立的公募基金公司,一般也建立了一只超过10人的投研队伍。

  阳光私募的投研团队则参差不齐。在目前发行的阳光私募产品中主要来自三派,一是由出自券商投资部门的人员发起;二是来自公募基金的明星基金经理组建的公司担任投资顾问;三是由民间投资高手发起的信托产品。

  这样的结构导致了阳光私募的投研能力更直接体现在兼任投资总监的总经理身上,而不是体现在一个团队上,其中来自公募明星基金经理执掌的阳光私募表现较好。如在2008年大跌中,除星石旗下产品外,前长盛基金经理田荣华担任总经理的武当1期也表现良好,在2009初开始的反弹中,华夏基金前投资副总监石波执掌的尚雅系产品也排名靠前。

  除了明星基金经理的投研能力之外,阳光私募一般只能维持一个相对较小的投研团队。“一个公司也就15人左右,投研人员最多也就5、6人。”好买基金研究中心一位专门研究阳光私募的分析师表示。

  据了解,组建一个接近20人的投研团队,其年成本约在500万元以上,这对于主要依赖绝对收益的业绩提成的基金来说,是一个不小的负担。

  这种情况同样出现在营销团队的构建上。

  以发行阳光私募产品较多的星石投资为例,其负责市场营销的是杨玲,此前曾任诺安基金北京分公司总经理、工银瑞信渠道高级经理和兴业基金营销策划主管,具有丰富的基金渠道销售经验。

  不过,大多数阳光私募不具备这样的营销团队,其营销主要还是兼任投资总监的总经理亲自出场。

  而即便是营销做得较好的星石,与公募基金相比则要寒酸许多。据了解,公募基金正在热推的 “一对多”专户理财产品,其产品销售完全是由公募基金的销售团队来支持,大多数具有这一资格的公募基金在北京、上海、深圳、成都设立了分公司,其营销网络远比阳光私募发达。

  私募的时间玫瑰

  在投资理念上,大多数阳光私募以价值投资来吸引投资者,而东方港湾董事总经理但斌无疑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样本。在2008年的大跌中,但斌让人印象深刻的无疑是其对价值投资的坚守,但这也让他和他的产品付出了代价。

  “如果是能判断出市场的走势的话,在去年初肯定会把银行、地产和保险等带杠杆的股票在高位抛掉,但前提是能判断出来,而判断点位太难了。”但斌对于去年的大跌这样表示。

  截至8月10日,但斌执掌的平安信托·东方港湾马拉松信托产品的净值在110元左右,仅比2007年2月募集成立时高出约10%,是时上证指数尚在2800点左右,两年多的运作,东方港湾马拉松跑的净值增长与指数上涨幅度基本持平。

  而如果真能按照但斌所说高位减仓金融、地产股票的话,则其两年多的业绩将可能表现更为优异。在一路下跌过程中,东方港湾马拉松净值从202元下跌至67.29元,最高跌幅达到66%。

  确实如但斌所说,“判断走势太难了”,所以但斌选择了用时间的玫瑰来解释价值投资的实质,相对于其他提前离场的私募基金和在大跌过程中大幅减持的公募基金,但斌成了孤独的坚守者。

  但该信托产品在遭遇2008年的惨跌之前,却是市场的明星。这只成立在2007年2月的产品,到2007年年底,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其扣除管理费之后的净值增长为76%,在所有阳光私募基金中排名第三,但斌也被成为“复制巴菲特最成功的中国人”。

  2007年的这次大涨让但斌及其团队受益匪浅。

  由于是私募产品,外界无法获得其募集规模,而资产管理人对此也三缄其口,按照每份认购金额最低门槛300万元的约束,以比较保守的1亿元的管理规模来计算,仅2007年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但斌及其管理团队就能拿到超过1000万元的浮动业绩提成。

  赵丹阳“攀”巴菲特一石三鸟

  相对于但斌用时间的玫瑰来为自己贴上价值投资的标签相比,作为中国最早推出阳光私募产品的赵丹阳,被称为“中国阳光私募教父”,以天价拍买获得与巴菲特吃饭的机会来为其价值投资的标签镀金。

  在经历了2008年初清盘之后约一年多的沉寂之后,赵丹阳在今年初以来则是动作频频,“以前我想做大,现在我想做好,做长久。”这是赵丹阳在复出之后的公开心声。

  自2004年成立了第一只阳光私募之后,赵丹阳所管理的资产规模也经历了快速扩张的阶段,先后发行了6款产品,在当时阳光私募资产管理公司中是发行产品最多的私募基金。

  不过,在2008年初,或许是预感到了高估值的游戏终究要结束,赵丹阳把其中5只阳光私募产品清盘,仅仅留下投资港股的赤子之心香港基金仍然存续。

  在今年复出之后,赵丹阳履行了去年拍下的与巴菲特吃饭的权利,按照这顿饭211万美元的价格,其每分钟的花费超过1万美元,但在与巴菲特吃过饭之后,赵丹阳一句“钱花得很值”表明天价拍得与巴菲特共餐机会还是有其价值的。

  按照赵丹阳的说法,这次与巴菲特共进午餐是为解决其多年来的困惑,让其对价值投资的认识更深入一层。

  事实上,通过与巴菲特吃饭,赵丹阳不仅解除了困惑,还得到了多层次的收获。

  在与巴菲特见面聚餐之前,赵丹阳透露,他自己曾在华尔街找办公室,希望执掌的赤子之心能到纽约有所发展。

  “如果赵丹阳想去美国发展的话,这钱比花在《纽约时报》和《华尔街日报》上买广告版面效果好多了。”一位私募投资合伙人表示,与“股神”直接打交道,增加自身的知名度,为海外扩张提供了空间。

  此外,赵丹阳还向巴菲特赠送了东阿阿胶(000423)、贵州茅台(600519)这两家上市公司的产品并推荐了物美商业(8277.HK)的股票,而物美商业是赵丹阳旗下港股基金的重仓股,该股在会餐后出现大涨,赵丹阳及其基金获得了实质性收获。

  链接

  某私募基金管理人的内部讲话

  市场牛熊跟我们有什么关系呢,价值投资的旗子我们要继续举下去,真价值投资假价值投资重要吗?重要的是让客户相信我们。

  虽然我们给客户买的是股票,但是我们要灌输给客户他买的是股权,不要担心客户不接受,客户要真正懂投资,也不会来找我们。只有让客户接受自己买的是股权,他的钱才可能是我们的钱,我们首批客户签的都是10年,这是我们的基本经营思路。

  推荐股票和预测走势是低级的人用的低级方法,你推荐一只股票或预测一段走势,最多1、2年客户就来验证,假如对了,你还可能混下去,假如错了,你就很难再混下去了。还要给人骂是个骗子。我们不要干这样的傻事。

  我们公司为什么在门口竖上“专注股权投资”就是这个道理,我们要反复给客户灌输两个理念。一个是强调看好中国经济。另外一个是帮助客户管理家族财富。就算将来投资亏了,那是中国经济的问题,与我们无关。为什么要强调客户家族后代?因为反正是留给子孙的,客户就不会因为市场的波动来找你麻烦。

  华尔街前辈早就告诉过我们,这个市场傻瓜永远存在,只要坚持跟他讲价值投资,你让他相信有价值公司,相信要长期投资。你赶他走他都不走。

  这样他的钱就慢慢变成我们的钱。

  ……

  我们基金的门槛是300万,这在同类基金当中可能算最高的,我们就是要找全中国最富有的一群人,他们每年给我们3%、5%,相信我们也可以跟他们一样富有。

  负责博客的还是继续负责下去,每天还是继续要更新,首页不要让他们发评论,话语权不能丢,新浪1000个名额满了不要紧,发现乱说话的可以踢掉,让相信我们的人可以加进来。

  坐庄其实是很傻的行为,你做一次,客户最后把钱拿走了,而且长期来看,我没有见过坐庄能长期赚钱的。还要担心法律的风险。

  我们为什么要宣传和强调长期股权投资?我们为什么基本上只买不卖?我们为什么不担心市场是牛是熊?我们的赢利方式其实是管理费,客户的股权长期在我们这,我们就可以长期拿管理费。

  你们不要有思想负担,我们不是在骗人。资本的流动是有规律的,一定是从愚蠢的人流到聪明的人那里。上帝会帮助我们,有才能的人会得到更多的财富。

  你不要老担心客户会怀疑,客户首先认同我们的想法,我们才会跟他签字,他要是怀疑就等于在怀疑他自己。富人的弱点就是太要面子,这点我们可以放心。

  说老实话,就算上次那样有人来动粗,我们还是有办法。心平气和才能解决问题。客户无非就是问你为什么高位不减仓,为什么一两年不赚钱,你拿茅台、万科给他看看,然后再拿美国指数给他看。反复强调我们帮他拿的是全中国最赚钱的上市公司,皇冠上的珍珠,反复讲巴菲特,刘元生,A股会到一万点,到时候你的投资会是多少。

  ……

  在中国要搞好私募,有两面旗子要高举,一面是价值投资,一面就是爱国。巴菲特其实卖出过无数股票,几十年长期留下来的也就7、8只,但是我们为什么要反复跟客户灌输和强调那7、8只股票,而绝对不提那卖出过的股票?秘诀就在这里:我们就是要让客户相信价值投资就是长期投资,长期持有。

  客户长期持有也就等于我们长期赢利。说白了就是长期提管理费。我早就说了,客户要是真懂投资就不会来找我们,你说的真诚一点,连傻瓜都会相信。

  ……

  我为什么敢讲现代人宁愿放弃美国绿卡也要拿中国身份证,中国平安100元闭着眼睛都可以买,美国将进入“黑暗”时期而中国将变得强大?只有让客户死心爱国,才能让客户死心爱上他的股票。

  记住,这些话是说给客户听的,自己千万不要相信,不然就不是你数客户的钱,而是有人来数你的钱了。

  我们自己最近在香港抛空腾讯等股票,买入美国股票做得很漂亮,我们继续看好美国。

  ……

  你们懂什么叫金融?你玩自己的钱那叫农民,你玩别人的钱那才是金融。其实我们从头到尾都是在玩有钱人的钱,你心里面一定要当他是傻瓜,但是表面上一定要当他是贵人,这就是所谓老毛经常讲的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要重视敌人。

  坦白说:我这近二十年的拼搏,从单纯投资上来讲,我自己的钱几乎在股市上没有挣过钱,但是这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你要让大家相信你在股市上挣过钱,让大家相信你挣得越多越好。

  不要害怕别人不信,我的博客的人气就是最好的证明,还是华尔街那句老话:傻瓜永远存在,傻瓜永远比聪明人多的多。

  玩别人的钱,让别人去笑去哭吧!我们XXXX还是喜欢安心赚钱!■

  惠理 一个私募基金的成长范本

  陈晔/文

  谢清海及其执掌的惠理集团奉行逆向投资,称当有80%分析员表示要买入某股时,反而是沽售的时候;相反,若有80%分析员投资建议沽售时,就可以考虑买进。

  资产管理规模从初始时的560万美元到最高时的73亿美元,自1993年成立以来期间经历二次金融危机,却仍能保持低波动、高回报的业绩表现,这就是香港首家纯基金上市公司惠理集团(0806.HK)的成长史。作为私募基金的范本,为处于发展初期的国内私募基金提供一种发展趋势。

  惠理集团的收入主要来自管理费和表现费(业绩提成)。其中,管理费是按照管理资产净值的0.75%-2%收取,不同类型的基金及产品费率也不同。如旗舰产品惠理价值基金分为A、B两种,费率分别按0.75%、1.25%计算,每月月底支付管理费。

  表现费一般每年参考表现费估值日各投资基金及管理账户计算,如果估值日资产净值超过参考基准,惠理集团将获得表现费,费率为15%-20%。惠理价值基金的表现费率为15%,部分基金的表现费率可达到20%。

  2008年惠理集团总表现费收入为6940万港元、总管理费收入为3.14亿港元,分别占总收入的16.45%、78.55%;2007年总表现费收入20.76亿港元、总管理费收入为4.37亿港元,占收入比分别为81.69%、17.18%。

  低运营成本的奥秘

  基金公司最为关键的一环就是人的作用,如何用最低成本留住人才是公司运营的关键。国内一位基金公司的总裁曾向《证券市场周刊》谈及人才对于基金公司的重要作用,但对于如何引入的方法就显得单一——高薪聘请!

  高薪吸引的方法虽称得上直接、有效,但会提高公司的运营成本,并且对于人才的忠诚度并没有太多的约束作用。

  而低运营成本则贯穿惠理集团规模不断扩大的整个过程。从一人独撑的初期阶段,到招聘新手执行其投资理念,直至目前,惠理集团采用一种类似于会计师事务所的合伙制的方法,逐渐形成一套人才管理机制。

  惠理集团招股说明书披露,从2004年至2006年公司管理的资产规模从23亿美元增加到45亿美元,人员开支始终保持在税前利润的30%。规模的扩大并没有增加公司人员方面的运营成本。

  1993年1月,现任惠理集团主席及投资总监谢清海担任摩根建富(亚洲)集团研究部主管兼交易员。已近不惑之年的谢清海对人生的未来规划有了更多的思考,不想继续高级打工仔生活,想出来单干。

  这种想法得到了好友叶维义的认可,两人共同创办了惠理集团。在560万美元的私募资金注入后,开始了私募生涯。

  成立伊始,两人秉承价值投资理念,注重潜在投资价值,加之市况良好,取得不俗成绩。但此时公司的运营与大多数私募基金初始阶段一样,处于“小作坊”时期。

  1995年后,由于资金规模的扩大,公司原有投资专业人员数量不足以应付公司业务的发展,需要增加投资专业人员数量。公司招聘了大量刚刚毕业的学生,作为投资界的新手其成本远低于市场上成熟投资专业人员。除去成本的考量外,谢清海奉行的另类和非主流的投资理念,并不容易从市场中找到志同道合人士。

  招聘新手后,通过市场的历练和谢清海将其价值投资理念不断灌输,新手逐渐成长为成熟的专业投资者,在此过程中,公司完成了必要的人员贮备。而这些从分析师等基础岗位做起的人员,成熟后晋升为高级基金经理,更进一步,成为公司股东。

  目前,惠理集团拥有5个高级基金经理,其中4名是从基层培养的人选。公司从1995年至1999年,先后有4名员工从分析员晋升高级基金经理,并在2005年成为公司的股东。其中唯有2005年打破这一例外,当年公司从外部引入周琦雯担任公司高级基金经理,并在2006年成为公司股东。

  投资架构

  惠理集团目前的投资架构从1995年开始初具雏形,美国私人股本集团HOLDING CAPITAL GROUP成为公司的股东,提供咨询和建议,加强内部控制架构和运作。

  目前,惠理集团形成投资总监领导6个投资小组,这6个投资小组有5个是由高级基金经理领导、1个由投资总监谢清海领导。投资总监为谢清海,6个高级基金经理分别为蔡雅颂、何民基、洪若甄、苏俊祺、周琦雯。每个投资小组下均有基金经理和分析师协助高级基金经理工作,公司拥有五名基金经理和13名分析员。

  投资小组形成的投资意见由中央交易系统完成,一般情况下,基金经理不进行证券的实际买卖。中央交易中心由交易主管领导3名全职交易员组成的独立团队。

  独立和联合在公司的管理中交叉进行。惠理集团的独立性显示在公司的每一个基金都有一个投资小组负责,研究和投资的实际过程在小组层面实现,每个投资小组领导对研究和投资活动具有投资权,并可自主操作,投资过程由基金经理小组以灵活自主的方法执行。

  另一方面,惠理集团所有投资团队成员均可对所有基金献计献策,投资总监在其间发挥协调和组织工作。

  从1993年4月推出旗舰产品——惠理价值基金,目前,惠理集团拥有盛实大中华股票基金、亚洲价值程式基金、惠理价值基金、Value Partners高息股票基金等数十只基金,管理资产规模曾在2007年达到73亿美元,2008年由于市况变差引起大量赎回等原因,管理资产规模降至32亿美元。

  市场起落的考验

  2004年至2007年上半年为止,在四年半的复合年度投资回报超过30%,惠理价值基金则从1993年4月至2007年8月,年化波幅19.6%,年化回报为22.1%,在标准普尔所选定及分析同级Equity China、Equity Greater China、Equity Hong Kong中波幅最低、回报最高。

  这样的业绩取得来之不易,股市向来会受到多种因素影响,身处市场化程度更高、与国际资本市场联系紧密的香港市场,这种波动就会更加频繁和直接。

  惠理集团成立以来,经历多次宏观环境的较大波动。公司成立的1993年新兴市场繁荣,由此导致1994年墨西哥金融风暴;随后在1997年香港回归前出现一波繁荣,导致H股大幅升值,紧随其后的亚洲金融风暴,1998年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和俄罗斯政府违约事件,导致多国金融体系出现巨大问题,香港市场虽受到中国政府的巨大支持,但大量资产缩水不可避免;1999年至2000年的网络科技风潮及随后2001年网络科技泡沫破灭;2003年市场衰退及SARS的爆发,2004年市场又重新恢复。最近的一次是始于2007年底的全球金融危机,导致多国经济出现大幅衰退,影响至今未止。

  谢清海指出,一向奉行“由下而上”的价值选股原则,并长期持有的投资理念实现了公司过去的业绩。

  “我们奉行逆向投资,当有80%分析员表示要买入某股时,反而是沽售的时候;相反,若有80%分析员建议沽售时,就可以考虑买进。至于为何要定80%,因为我们认为此比例已经是足够的。”谢清海曾对外表达惠理集团独特的投资之道。

  由于独到的投资眼光,谢清海曾发掘许多被市场冷落的优质股,并率先买入;及后当为市场所认识时,这些股票股价飙升,谢清海已大获其利。

  2008年11月左右,很多股票股价极低,谢清海就开始将资金重投股市,惠理集团的基金2009年仍然跑赢大市。

  其中,惠理价值基金于2008年10月至12月期间,三度增持中海发展(1138.HK),增持价介于5.417港元至6.013港元,持股量最多时达6.17%;至今年2月、3月开始逐步减持获利,3月底持股量低于5%。而中海发展股价升势延续至今年6月初最高见12.9港元,较谢清海的增持价翻逾一番。

  上半年,谢清海继续发掘冷门优质股,获其垂青的股票包括申洲国际(2313.HK)及北京京客隆(0814.HK)。

  其中,谢清海于5月份两度增持申洲国际,平均增持价为2.995港元至3.092港元,持股量由4.76%增至6.09%。申洲国际股价5月至今升势依然,目前维持在7.6港元左右,远高于谢清海的买入价。

  对于京客隆,谢清海更于4月底至6月底期间四度增持,持股量由4.98%增至8.2%,平均增持价3.051港元至4.027港元。8月4日,京客隆股价最高达到6.13港元,目前约为5港元左右,也令谢清海斩获丰厚。

  正因为谢清海对股票的独具惠眼,旗下基金今年表现卓越,其中Value Partners China Greenchip及Value Partners 高息股票基金,年初至今回报分别为55.91%及44.35%;同期恒生指数只上升23.1%。

  谢清海将投资喻为艺术,看似不易理解,但在作决定时,他仍遵循简单易懂的逻辑。比如,一次谢清海去澳大利亚考察铁矿石,看到铁矿石开采不易、并且很多技术难题不易突破,认为投资铁矿石这类股票并非好的选择。

  谢清海和他的合伙者

  私募基金多以另类投资为特点,其模式很难大范围复制,导致规模受到限制。而谢清海领衔的惠理集团能够打破这一阻碍,除去自身原因,其合伙者的努力不可忽视。

  谢清海1954年生人,早年担任《华尔街日报》、《远东经济评论》的财经记者,报道内容涉及东亚和东南亚地区的商业和财经资讯;后任职于摩根建富(亚洲)集团研究部,在1989年创立该公司的香港股票研究所。

  比谢清海小5岁的叶维义出身名门,是香港老牌上市公司新昌营造(0404.HK)原董事长叶谋遵之子、现任该公司董事会主席。新昌营造是一家从事房地产、航运、银行等公司,共50多家子公司和联营形成一个庞大的集团,1972年上市,创办人是叶庚年(宁波帮“叶氏家族”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叶谋尊是叶庚年的幼子。

  “口衔金汤匙”的叶维义分别于1980年5月和1984年5月毕业于威廉姆斯学院和哥伦比亚大学法律学院,1985年6月获得加州律师公会会员,曾是伦敦Lazard Brothers Capital Markets的合伙人。

  早在1993年两人合伙成立惠理集团前,叶维义就是香港证券市场的活跃人士。在香港联交所合并成为香港交易及结算有限公司前,担任香港联交所理事会成员、上市委员会委员。

  两人合伙成立惠理集团后,通过各自人脉引入多个“出钱不管事”的被动投资者,此时,谢清海持有23%公司股权、叶维义持有14.5%。

  彼时,谢清海所秉承的投资理念算作新潮,获得市场认可并非易事,可以想见,两人合力度过了创业初期的艰难。

  至1995年2月,谢清海和叶维义全部收回被动投资者的全部股权,为第二阶段引入战略投资者做好准备。该阶段先后引入了HOLDING CAPITAL GROUP 、J.H. Whitney III, L.P。两家美国私人股东。新股东的引入不仅增加公司股本,也给公司提供咨询和建议,加强内部控制架构和运作,为做大规模奠定基础。

  与新战略投资者的进入对应的是,叶维义开始逐渐淡化在惠理集团的作用。当时公司股东签署协议,谢清海拥有董事会6个席位的3个投票权,J.H. Whitney III, L.P。和叶维义分别担任第二大股东和第三大股东,分别拥有2个和1个投票权,但不参与公司日常营运。

  叶维义除去要打理自家新昌营造集团的业务外,还担任多个社会公职,同时作为十多家上市公司非执行董事等职,在帮助惠理集团完成最初阶段后,逐渐隐身。

  第三阶段,战略投资者的更迭。随着公司规模的扩大,两家美国战略投资者通过上市套现手中大部分股权。至2007年11月上市,共发行3.816亿旧股,并以招股价上限7.63港元发行;公开发售部分超购109倍,国际发售亦获大幅超额认购。

  这次上市并没有发售新股,所以并未融资。作为财务投资者的J.H. Whitney III, L.P. 、Value Holdings, LLC将持有18.65%、5.2%共计近24%的惠理集团的股权得以套现。

  中国平安(601318,2318.HK)作为继任者之一入股惠理集团,而双方结识源于业务合作,惠理集团为中国平安下属子公司提供投资顾问服务,帮其管理1亿元的资产。目前,谢清海持有惠理集团36%,其余公司高管持有15%,叶维义持有18%,中国平安9%,Value Holdings, LLC5.77%。双方的合作还在延伸,今年8月12日,中国平安宣布,将通过投资惠理集团的全资附属公司——盛宝资产管理香港有限公司50%股权,与惠理携手推出交易所买卖基金(ETF)产品业务。

> 相关专题: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