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银行对一对多基金产品充满戒备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9月19日 01:25  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本报记者 高改芳 上海报道

  “是否销售其他基金公司的‘一对多’产品、我们在产品上怎样改进,这些问题比较敏感,现在还没到说的时候。”某大型国有银行个人业务部负责人告诉记者。

  实际上,除了代销同一系统的基金公司“一对多”产品,银行,尤其是大型银行对销售其他基金公司的“一对多”产品态度相当保守。为了留住资产在百万元以上的高端客户,不少银行已经加大了私人银行等的营销力度。在产品设计上也突出“流动性”,以吸引投资者。

  紧抓渠道不放

  此前基金业的专户理财业务只有“一对一”形式,投资门槛高达5000万元,把很多客户挡在了门外,市场反响并不热烈。今年6月1日政策开闸后,基金公司被允许开展“一对多”业务,投资门槛被大幅下降到100万元,这吸引了不少银行的高端客户对基金“一对多”产品的兴趣。

  某银行理财经理反映,现在不少私人银行的高端客户都要排队等着买“一对多”产品。每个一对多产品最多只能接受200名客户认购,但实际排队的往往是这个数字的好几倍。有些“一对多”产品在银行渠道甚至火到一天就卖完,这意味着其他银行的“百万富翁”因此流失。

  除了对高端客户流失耿耿于怀,有渠道规模优势的银行,包括工、中、农、建、交、招行等还要求从销售“一对多”产品中提取浮动业绩报酬。

  分析一下首批面市的“一对多”专户理财产品,不难看出银行的销售渠道对这些产品的面市起着决定性作用:第一批产品总共30多只,几个“银行系”的产品就分去了一大半,其他的基金公司基本每家一两只左右。“银行系”背景的交银施罗德基金和中银基金所报五只产品均获批准,工银瑞信基金所报四只产品均获批准,光大保德信基金也有四只产品获批。据称,这些“银行系”基金之所以能够很快得到证监会的放行,主要是因为得到银行股东的支持,按照证监会的要求取消了“银行提取浮动业绩报酬”的条款。而“非银行系”基金则没有那么好的运气,只能与银行进行艰苦的谈判。

  提升业务竞争“一对多”

  不少银行的个人金融部和私人银行都在抱怨,高端客户原来购买银行自己设计的理财产品,现在不少都转向一对多产品了。对此,大银行除了对自己系统旗下的基金“一对多”产品代销外,对无关联的基金公司一概谢绝。

  银行也在“一对多”产品流动性不足的问题上开始做文章。按照规定,“一对多”产品原则上每年最多只有一次开放申赎,这对资金周转比较频繁的客户来说是一大劣势。而银行近期推出的理财产品,特别强调了流动性,以此来吸引投资者。其中,以3天、7天、14天及1个月期限最为常见,目前市场上7天产品的平均年收益率为1.45%至1.65%,14天产品的平均年收益率为1.48%至1.80%,收益优势较明显。

  如一款“智慧添利”理财产品,有7天、14天和28天三种周期可选,年化收益率为1.6%至1.77%。投资者购买后第二个工作日即产生收益,赎回资金T+0入账,并可随时变更产品周期、增减金额,根据自身资产情况自由配置。又如一款“周末理财”产品,期限只有3天,每周四发售,周五15:30 销售结束,当天起息,次周一到期,周一早上即可到账,年化收益率为1.2%至1.4%。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