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带着客户跳槽:一对多激励机制缺位带来隐忧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9月16日 03:14  21世纪经济报道

  记者 刘建强

  投资经理刘光华的职业路径如今发生了转变。

  在今年6月份之前,任职华安中小盘基金经理的刘光华与其同业的近500名基金经理一样,还是以战胜业绩基准为目标,而如今他是以绝对收益为目标的“华安灵活配置1号资产管理计划”的投资经理。这是华安基金第一只获批的一对多产品。

  进入九月份的第三周,第二批获批的一对多产品也已经相继进入募集期,更多如刘光华一样的基金经理在职业路径上开始发生变化。

  本报记者根据第一批一对多产品披露的信息显示,管理36只产品的30位基金经理中近60%都曾任职公募基金经理,其余则来自行业外部的券商、保险公司以及外资资产管理公司等。

  经历过2006年以来大批公募基金经理流向私募潮,引发基金公司重视和市场追捧一对多产品,其核心投资人员的稳定性亦引发市场关注。

  好买基金研究中心发布的最新一对多研究报告认为,一对多基金经理的激励问题值得关注,没有一个很好的机制,公募基金公司会面临优秀的一对多基金经理向私募流失的风险。

  一对多的直接竞争对手私募基金的人士表示,一对多产品的陆续推出并进入投资阶段,在未来可预期的时期内,一批业绩良好掌握核心高端客户资源的投资经理,将会如此前的公募基金经理一样,卷入奔向私募的浪潮。

  但发布报告的好买基金研究中心研究员袁方表示,这种对于未来的担忧并不一定代表这种趋势一定会出现,或者在何时会出现。

  而来自公募基金的消息也称,经过此前专户投资体系的锤炼,以及吸取此前公募基金经理转投私募的教训,多数基金公司已经或正在建立和完善专户投资人员的激励机制。

  基金经理“弃公奔私”是否将继续在一对多重演?

  “这些都是高端客户!”

  2009年6月25日,华安基金公告刘光华辞去华安中小盘基金经理,随后担任华安基金的专户投资总监。9月初第一批一对多产品获批后,刘光华随即成为一对多的第一批投资经理。

  从共同基金到专户投资,再到对冲基金,在国外成熟的资产管理市场上,这是一条被业内视为比较标准化的职业生涯路径。

  而在11年历史的中国基金业中,这一路径此前被简化为公募-私募直通车。

  自2006年以来,公募基金经理转投的私募的势头一直没有改变,虽然部分业内人士忧虑基金经理频繁变动恐将带来行业硬伤,但是市场和分析人士持正面看法的占据多数。

  但一对多产品区别于传统公募和一对一等专户理财的特性,可能会在未来让部分基金公司再次体会到人员流动带来的短暂尴尬。

  “一对多出来,没有太大意思,只能让专户基金经理更快地流向私募。”上海某管理多只产品的阳光私募人士称。该人士正是从公募基金跳槽而来。

  基于此前公募基金流向私募的认识,在多数私募基金人士看来,一对多最大的受益者除了银行之外,可能就是一对多的投资经理。此前公募基金经理转投私募之后,还需要重新寻找客户,而一对多的业绩出来之后,明星投资经理将可能就此带着客户跳槽。

  “还用得着我们去挖,他们自己都会出来的。”上海某私募基金人士笑称,此前公募基金的客户多为散户,而一对一和年金等的客户则以机构为主。一对多直接面向社会的手握重金的人群,“如果投资经理的业绩做得好,投资者将会非常认同,根本不用愁客户。”

  对于公募基金来说,如果这样的情形出现,其损失的将不仅仅是专业的投研人员,未来还将有可能是部分高端客户。

  好买基金研究中心此前发布的研究报告也将此问题提出。“这是对于未来的忧虑,借此希望能引起对激励机制和人员团队稳定的关注。”研究员袁方说。

  激励机制求解

  从9月初开闸至今,已有多家基金公司产品一推出便遭受追捧,交银施罗德旗下五只产品集体募集成立后,意味着第二轮的产品申报即将展开,在市场需求巨大的同时,也是对投资经理的巨大需求。

  除了严密风控和严控利益输送之外,在公募体系之下,如果求解一对多投资经理的激励问题,将是关乎一对多未来投资团队稳定的决定性因素。

  基金公司似乎对此已经早有预警。

  记者了解到,招商基金、海富通等多数基金公司已经在制度上搭建起激励机制。

  据悉,招商基金专户投资部建立了一套收入与业绩挂钩的激励机制,每一个人对团队的贡献甚至都能量化出来。海富通专户投资负责人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表示,专户业务不设置业绩比较基准,更看重给客户带来的绝对收益,专户投资经理也会采用绩效激励机制,通过激励机制能够鼓励投资经理带给持有人更大的回报。

  某合资基金公司专户负责人也表示,公司内针对专户投资的激励机制已经运作一两年,效果良好。

  “在一个公司中,既做私募又做公募,这条界限将是未来困扰公募基金公司的障碍。”有公募基金从业经验的私募人士称。

  好买基金研究中心表示,一对多有业绩报酬奖励给基金经理,可以为优秀的基金经理提供与业绩挂钩的、相较于普通公募基金经理更高的激励。但是,相对于绝大多数拥有私募管理公司股权甚至绝对控股私募管理公司的私募基金经理,公募一对多基金经理能获得的激励毕竟只是公司在许可范围内的一个分成,在股权方面也很难涉及。

  在一个公募的体制下,如何能将公募与私募的激励机制“一碗水端平”一直是考验各基金公司的一道难题。

  在硬币的另一面,公募业内人士则认为,在可预期的未来时间内,一对多基金经理大规模跳槽的可能性并不大,现实情况下私募基金发展的法律环境制约,将是公募从业人员流动向私募不得不考虑的大问题。

  在目前基金法的修改征求意见过程中,“名分”问题也一直是阳光私募基金期待的内容。而从公募前台转入一对多后台的投资经理们则无需为此忧心。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