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华夏大盘王亚伟第一周加仓7.29% 中邮仓位冲顶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9月14日 06:39  理财周报

  理财周报记者 王小静/文

  沪深两市连续“七连阳”,做多的主力不是基金,基金只是偷偷地加仓。

  “差不多到底了。”理财周报一周内访问的多位公募和私募基金经理中,十有八九如此说。

  第三方机构的仓位评测证实了这些人士的说法。华夏系、中邮系、汇添富等一些基金都在加仓。他们把仓位加在了哪里?

  地产、有色回暖,基金仍在观望

  经过8月的下跌,9月开始沪深两市连续红盘。从9月1日至9月9日走出“七连阳”。前期超跌的一些板块也随之开始回暖。有色金属、钢铁、房地产等均有良好的表现。9月9日,上证涨幅0.54%,其中,有色金属扮演了绝对力量。从盘面看,全天有色金属板块领涨大盘,均涨幅2.64%,成交总金额达321.77亿。

  除了有色金属,前期超跌的钢铁也有了较好表现。全日板块均涨幅3.61%,成交金额达111.50亿。其中,凌钢股份(600231)、三钢闽光(002110)等六只个股涨幅超过5%以上。

  9月10日,大盘终结了连续上涨的态势,股指全天呈现弱势整理走势。从板块上看,房地产当日表现强势,但是尾盘也跟随大势走低,其中,迪士尼概念股中的陆家嘴(600663)、世茂股份(600823)、浦东金桥(600639)表现强势,中航地产(000043)也大幅飙升。

  但是,从上交所公布的交易公开信息来看,基金并非地产、有色参与的主要军团。在几只涨停的个股上,都没有明显的基金席位在买入或者卖出。

  在9月10日的跌幅榜上,有色金属和钢铁又出现在前几名,但从各家基金公司的净值来看,却没有下滑过多。有色金属和钢铁在短期的剧烈振幅,只能说明投资者对这些板块的投机心态很严重。而基金的较少参与也说明了机构投资者对这些板块的观望情绪。

  基金加仓

  虽然基金并没有大举买入近日上涨幅度较大的板块,但是第三方机构评测的数据却表明,一些基金在逐渐地加仓。这其中包括原本就看多的一些基金,也包括前期因谨慎而提早减仓的一些基金。

  统计显示,华夏系在9月初加仓明显。华夏系基金中加仓最多的是王亚伟领衔的华夏大盘,在九月第一周加仓7.29%;而同样由其管理的华夏策略加仓比例也达到5.49%,仓位为77.85%。此外,华夏复兴加仓5.80%,华夏回报贰号加仓5.89%,华夏增长和华夏回报加仓幅度也超过5%。

  原本保持高仓位的中邮系基金在9月上旬再次加仓1.99%,仓位高达95.68%。易方达系的易方达科汇加仓6.59%,易方达科翔、易方达成长、易方达价值加仓比例也超过4%。此外,大成、友邦华泰、新世纪、天弘、汇添富、新世纪等基金公司仓位都超过了90%。

  “我们尝试性地在布局房地产和金融板块。”上海一家基金公司的投资总监对理财周报记者说。但是,正如这位投资总监所说,只是在尝试性地买入,并没有大量的资金进场。

  “这轮下来,一些房地产和金融类个股被杀跌得很厉害,已经估值偏低。”以上人士认为。“虽然流动性较前期收紧得很厉害,但总体上来看,仍处于基本宽松的状态,而且未来还会保持比较好的水平。”“到年底,可能会有一波行情,房地产和金融是值得关注的板块。”

  与公募基金一起加仓的还有一些阳光私募基金。由于8月份很多私募基金快速将仓位降下来,所以给目前的加仓带来了余地。

  “我们加仓是加在农业板块和一些节能环保的新能源板块上。”一家上海的阳光私募总经理对理财周报记者说。他认为,新能源是国内经济发展的方向,特别是节能环保一定会大有作为。

  普遍看好四季度

  虽然基金对眼前的市场仍然谨慎有加,处于观望和试探性加仓的态势,但是对于第四季度的行情,绝大多数基金公司都较为乐观。

  “当前申万300估值20倍,全部A股除金融外24倍PE,分别距离97年以来的历史均值25%左右的空间,这样看并不贵。如果考虑10年上市公司仍有30%的利润增速,那么当前估值水平还有较大提升空间。”申万巴黎投资总监邹翔表示。

  邹翔认为,在今年第四季度,应该动态关注中游产业的复苏。随着经济复苏,行业景气提升,继续看好估值相对低的金融、地产、白酒。在第四季度之前,应该提前布局全球经济复苏的行业,例如机械、航空、航运。同样应该关注那些供应紧张,产能利用率维持高位的资源品,包括石油、有色等。

  看好白酒的还有一些私募基金。“我们刚刚去一些二三线城市调研过。那里的白酒企业区域性优势特别明显,销售好得令人惊讶。”上海一家私募基金研究总监对理财周报记者说。

  “我们也看好新能源。”另一位私募基金的老总对理财周报记者表示,与前期对多晶硅产能过剩的论点不同,该人士认为,一些看到的关于多晶硅的产能数据其实是规划中的产能。事实上,他们的调研显示,很多多晶硅的工厂其实已经早已不生产。而一些大的多晶硅厂商的销售和订单也非常不错。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